摘 要: 針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及其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基于1992年至2015年的改革現狀,從國外發展歷程和國內發展歷程雙重視角,本文進行了有關利率市場化的概念與其影響進行了深入探究。結果顯示: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尤其是國家對利率控制的逐步放開,使我國市場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但同時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也給宏觀經濟和商業銀行帶來一定的沖擊,具體表現在利率波動幅度增大,容易引起波及整個金融行業的金融危機;利率在市場的調控下風險問題更加突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加劇。因此,針對現狀,我們首先應該建立公平競爭環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次健全利率市場化風險監管法律制度;最后通過改革,繼續深化存款利率的市場化程度這一關鍵性的問題,以實現我國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宏觀經濟;利率波動;信用風險
一、引言
自1992年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目標以來,利率在市場中的作用受到了國內諸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利率市場化改革也由此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利率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但由于我國市場化程度還不高,相關法律體制還不健全,從總體上看我國利率市場化一直在推進之中,但人們從不同角度對它的評論一直沒停止,贊之者認為成績很大很不容易,貶之者認為程度遠遠不夠已成為瓶頸環節(吳富林,2012)。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在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起始于1996年銀行間同業拆借的利率市場化。但逐步放開的利率,也會對金融市場產生一定的沖擊。首先,利率的市場化并不會使所有金融貸款利率都會升高,這就意味著中小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經營壓力可能會有所增加。與此同時,利率波動的風險利率市場化之后,利率對經濟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增加,無論是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種市場經濟變化,甚或是銀行客戶變更還貸或取款時間等,都可能會對利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嚴重者進而導致金融危機。
二、利率市場化相關文獻的綜述及評價
在國際上,西方經濟學者習慣使用“利率自由化”(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一詞,而我國學者常用的是“利率市場化”(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本文認為,利率自由化即利率在自由市場上的自由,包括大小的自由、波動的自由等,是利率市場化的具體表現形式。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利率還未完全自由的放開,因此使用“利率市場化”一詞更為恰當。
1、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1)國際層面上
李三希通過研究國際上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后,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方式主要有激進式改革和漸進式改革兩種。拉美國家(如智利和阿根廷)主要采取激進式改革的國家和俄羅斯通過轉軌方式改革的國家,采用漸進式改革的國家有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韓國、泰國等東亞國家。而拉美國家這種激進式的改革方法也帶來了明顯的負面作用,不僅沒有使經濟改善,反而造成了經濟的嚴重下滑,見圖2。
周素彥通過對國外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研究,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理論依據是金融發展理論和金融約束理論。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都紛紛加入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行列。這時在國際上就出現了三種局面:第一種局面是市場運行基礎良好的國家,如美國,它在很短時間內就全面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第二種局面是市場運行基礎不很完善的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等則經歷了較長的時間才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第三種局面是市場運行基礎不完善而又急于在短時間內完成改革的國家,如阿根廷,則只能以改革失敗而告終。
2)國內層面上
陸岷峰和王婷婷選擇對利率市場化和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提出“脫實向虛”的概念,指出金融企業逐漸的在脫離失誤,而且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需要分兩面來看。他們認為應該在準確把握利率市場化的基礎之上,探求金融企業運行的新特征,研究利率市場化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將實體經濟由利率市場化的被動影響改變為應對利率市場化負面影響對策的主動作為,從而有效地緩沖利率市場化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程度,保持實體經濟在新的金融環境下更好、更快的發展。
2、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金融行業
1)國際層面上,
肖欣榮和伍永剛依托20世紀80年代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背景,對美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重點考察了其對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向中間業務轉型以及行業集中度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利率市場化使銀行中的存、貸款之間的差額明顯縮小。同時指出,由于貸款在總資產中的比重有所增大,所以改革完成初期,凈利息收入和銀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即凈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的變化程度較小。然而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完善和金融脫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的深化,凈息差仍呈現下降趨勢。最后他們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最終對銀行業的作用是積極的,特別是在促進商業銀行向中間業務轉型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可以加強行業內競爭,并提升行業集中度,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李俊江和張東奎對日本在二戰后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三個階段,及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日本利率市場化的三個階段,并認為我國利率改革過程較短且改革基礎薄弱,使我國商業銀行在管理方面與世界領先銀行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在風險管理方面還需要更多努力。
2)國內層面
蔡逸仙通過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研究,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產生重要影響。他指出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推動商業銀行金融創新,而且可以促進商業銀行經營機制發生根本變革;另一方面也使商業銀行利潤空間變小,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凸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加劇,對商業銀行產生負面的影響。相應的,他也提出了自己對于應對負面影響的相關建議,認為首先應該強化市場意識,適應利率市場化進程;然后要樹立市場觀念,應對利率市場化風險,最后通過健全體制機制,來應對利率市場化。
3、相關文獻評價
國際層面,肖欣榮和伍永剛通過對美國的改革背景、改革歷程和改革后的結果進行研究,解決了美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為什么未出現利率惡性競爭、為什么凈利息維持著穩定和為什么利率放開后銀行業出現并購浪潮的三個問題。同時,給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對提升我國經濟水平具有探索和參考價值。
然而學者通過對國外的研究所提出的相關政策建議也存在粗糙和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相關學者未注意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市場環境不同。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他們的市場環境經過多年的完善和發展,市場化程度非常高。而我國的市場仍然很大比例上是政府調控的市場,如果學習西方充分放開,則會產生嚴重的金融危機。
總結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既有積極地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而這些消極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一味的追求改革的速度,忽略了市場本身機制的完善程度導致的。所以相關文獻總結認為:需要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政府進行市場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市場機制,其目的是讓利率在市場上更好的發揮作用,將消極影響調整為積極影響。
三、總結及相關政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展,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也不斷在推進。在利率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今天,我國已形成了一個“跛行”的利率市場化結構: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理財市場、民間市場的利率生成已接近市場化,然而具有決定意義的存貸款市場( 占金融資產一大半) 仍高度貼近于官方基準利率(吳富林,2012)。但我們面臨著許多的機遇、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許多的挑戰與風險。下面結合我國利率市場化仍存在的問題和相關文獻,提出政策建議。
1、我國市場經濟環境仍不發達:建立公平競爭環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些發展中國家雖大力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但是由于發展水平的落后、市場機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約,導致最后無法控制利率的波動,進而引起經濟水平的急劇衰退。而要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首先是要有一批公平競爭的市場主體,在選擇具備正當公平競爭能力的市場主體時,還要審視其是否還有未消化的歷史包袱和未暴露的表外包袱(周小川,2011);其次要建立較為發達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實現完善市場基礎的目的。
2、利率市場化風險監管制度不完善:健全利率市場化風險監管法律制度
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但我國利率市場化風險監管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具體表現為監管法律缺失、監管主體不明、監管方式落后等(李伯僑、羅艷輝,2014)。法律制度猶如房屋的支柱,當一國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卻沒有一個跟進性的制度進行保證的話,也會產生金融危機的諸多的問題,導致一國經濟衰退和國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我們應該樹立一個以防范風險為基礎、強調法律的權威性、注重對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的保護的風險防控新理念,用立法的方式實現監管的整體化、動態化。
3、我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方面:繼續深化存款利率的市場化程度
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了最為關鍵的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階段(楊梅、魏洪福,2015)。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使命,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對我國金融業改革的穩步推進至關重要(李然,2014)。2014年3月15日中國央行宣布,從17日起人民幣兌美元即期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表明我國利率市場化將在近幾年有實質上的進展,今后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浮動會成為常態,另外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會增加,人民幣將主要由市場供求來決定(易綱,2014)。而要繼續加深存款利率市場化,相關措施有:第一,加強風險管理,同時推進銀行間的業務;第二,不斷開發創新金融產品,提高人們的融資理財積極性;第三,推進基準利率建設,建立起科學信服的市場收益率曲線。■
參考文獻
[1]周小川,2011:《關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若干思考》,《西部金融》第2期.
[2]周素彥,2006:《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經驗教訓分析》,《金融教學與研究》第5期.
[3]李三希,2014:《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與啟示》,《人文雜志》第10期.
[4]蔡逸仙,2013:《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經濟問題探索》第3期.
[5]陸岷峰、王婷婷,2014:《利率市場化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與對策》,《財經科學》第6期.
[6]李菁、蔡彤娟,2014:《利率市場化改革問題研究綜述》,《經濟問題探索》,第8期.
[7]巴曙松,2012:《利率市場化會對銀行業的市場結構形成顯著影響——基于美、日等國的國際比較與借鑒》,《江淮論壇》第4期.
[8]張高希,2014:《利率市場化及其政策效應分析》,《中國商貿》第31期.
[9]楊梅、魏洪福,2015:《利率市場化研究綜述》,《合作經濟與科技》第1期.
[10]李伯僑、羅艷輝,2014:《論利率市場化風險監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新金融》第12期.
[11]肖欣榮、伍永剛,2011:《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業的影響》,《國際金融研究》第1期.
[12]李然,2013:《淺談存款利率市場化對我國金融運行的影響》,《中國商貿》第9期.
[13]孟建華,2004:《日本利率市場化的背景、方式及特點》,《上海金融》第1期.
[14]陳夢笛,2013:《日本利率市場化及對中國的啟示》《現代商業》第8期.
[15]李俊江、張東奎,2012:《日本利率政策變量與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分析》,《商業研究》,第4期.
[16]侯琬嬌,2014:《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金融風險識別與控制》,《科技創新與應用》第36期.
[17]易綱,2009:《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金融研究》第1期.
[18]吳富林,2012:《中國利率市場化達到什么程度》,《經濟學家》第4期.
作者簡介:謝濤,皖南醫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2013級保險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