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秧秧?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環節,不僅是因為閱讀題型在考試中占有較高的分值,還因為閱讀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與綜合能力,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主要從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出發,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從多方面論述如何開展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老師跟學生接觸最多的是課堂,所以要充分把握課堂的時間,在備課時將課文進行巧妙設計,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把所學課文以“講故事”的方式傳遞給學生,積極互動,寓教于樂。同時要注意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內容由淺入深。在課堂中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對學生每一點進步都予以鼓勵,在課文講解過程中,可設計提問環節,與學生互動,也可以結合內容將課文進行適當拓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或者可以結合學生當下經常看的動畫片,玩的游戲等,將學生喜歡的內容適當地引入課堂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更愿意接受,并樂于學習。讓學生自讀課文,自疑,自己解決問題,學生間相互討論未果時教師再適當點撥,學生的學習興趣方能充分激發,與此同時,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得到提升。
語文感悟能力的培養,需要語文老師做長期的、細致的、積極的引導和訓練。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堅持“以讀為本”的訓練,學生與語言充分地面對面接觸,品嘗語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溝通,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以讀為本,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之目的。語文閱讀不應是生活中隨意的漫無目的消遣性閱讀,也不應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淺嘗輒止的閱讀,它應該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的欣賞性閱讀,應當以一種積極向上的審美心態,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賞、評價文本中的人與事、景與物、情與理,不僅要觀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讓閱讀過程成為學生一次審美的體驗,一次發現美的旅程。可見,閱讀已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內涵,它在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作用與價值越來越厚重,每篇課文的內容都是極為豐富的,而教學的時間卻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選準“讀”的內容。
朱熹有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這里,朱熹強調了讀書學習中“疑”的重要性。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問題設置包含兩個環節:第一,閱讀前問題設置。教師在課程教學之前,先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拋出幾個代入性的問題。第二,閱讀中問題設置。閱讀的低效性主要表現在學生閱讀后所得甚少,甚至一無所得。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因素便是學生閱讀環節中動口不動心,毫不思考。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環節中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從問題出發,邊閱讀、邊思考,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不僅如此,這也是學生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徑。
閱讀,沒有學生的獨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協作學習,伙伴的相互交流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相關內容的理解,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具有關鍵作用。閱讀并非全是個人的事,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合作學習是重要的認知策略。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這點明了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在自讀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共同解疑,教師要深入各組參與討論,并作必要的啟示和點撥,引導學生再讀書,在讀書中解決重難點,把讀和議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就是在獨立感悟和合作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加深理解,進行自主讀書,真正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從書籍中受到啟發,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變得更加優秀。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意識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從而從教學內容出發,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挖掘教學資源,采取高效的策略為學生打造一堂精彩紛呈的閱讀課。
[1]蔣軍晶.群文閱讀:閱讀教學的跨越式改革[J].語文教學通訊,2014(9).
[2]陳曼琦.《走進寓言故事》群文閱讀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