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一、調查目的
做小學教師多年,每一屆學生都會帶給我一些重復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那么鮮明,難以化解,促使我追問根源在哪里。我一直向前追溯,直達孩子們的嬰幼年時期。通過學習我發現,一歲到六歲,作為孩子們精神胚胎孕育的最佳期,許多孩子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和引導,反而得到的是完全錯誤的養育方式。成人無知的錯誤做法加諸孩子們的身上變成了形形色色棘手的問題,如果在小學時期沒有及時修正,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作為教師,作為家長,我希望找到一些問題的原因,尋求到更加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符合教育規律的做法。
二、幼兒園分析
為了全面真實地獲得第一手數據,2016年暑假我走訪了本市不同類型的五家幼兒園,結合工作中的實踐心得,做了調查問卷,分別對五個典型幼兒園進行家長問卷調查,采集數據,并加以整理分析。
三、問卷設置
兒童關鍵期理論指出秩序感、閱讀、實踐能力、交流能力等的培養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而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一方面來自于優質的學前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另一方面來自于家庭。為此,圍繞這幾個方向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
(一)關于孩子:
1.家長重視孩子哪些方面的教育內容;
2.家長期望孩子進入什么樣的小學及原因。
(二)關于家長:
1.家長重視孩子閱讀程度調查;
2.家長重視孩子秩序感調查;
3.家長重視孩子動手能力調查;
4.家長重視孩子溝通情況調查;
5.家長重視孩子知識準備情況調查;
6.家長重視孩子體育鍛煉調查。
(三)關于幼兒園:
1.家長選擇幼兒園的原因排序:距離家近、價格合適、理念先進、教學內容豐富、飲食好、教師素質高、設施好、品牌信任、幼兒園信譽、朋友介紹、重視習慣培養;
2.家長受益于幼兒園的哪些方面。
四、調查分析
(一)從接受問卷的家長重視孩子某方面教育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
1.在幼兒園階段,幾個幼兒園的家長對孩子的某方面教育側重從高到低排列順序高度一致,分別為:身體、心理、思想、綜合、學習。
2.接受問卷的家長重視項目的排序依次為:
(1)身體健康在71.43%~86.9%區間
(2)心理發展在7%~19%區間
(3)思想品質在0~6%區間
(4)綜合能力在0~5%區間
(3)知識學習在0~1%區間
數據清晰,側重點突出,家長們高度一致地在幼兒階段把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其次是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的需求非常突出。
(二)從接受問卷的家長重視孩子閱讀程度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
1.家長重視閱讀,孩子有固定的閱讀時間占總數的66.18%,這與以往曾經做過調查的數據相比提高了很多,從中也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趨于理性。
2.從數據也可以看到“上學再說,重視但方法不當的”仍占有一定的比重。閱讀對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而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培養缺失的不僅僅是閱讀,實際上是對孩子成長教育的缺失,是成長規劃和理性教育的缺失。從中也就不難了解,孩子們上學后,在學校生活中與同齡人之間素質相差懸殊的根源。
(三)從接受問卷的家長重視孩子秩序感的培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
1.家長在孩子的秩序感培養上普遍缺乏認識,只有21.87%的孩子在秩序感上得到了引導與幫助。
2.家長在孩子的秩序感培養上隨意性較大,在某些事情上孩子表現出有秩序感占比65.89%。
3.孩子秩序感很強,做事有條理,占比21.87%;缺乏秩序感,較混亂,占比11%;其他占比2%。這與在小學階段班級里學生出現問題的百分比吻合。
4.在幼兒階段沒有得到秩序感幫助和培養的孩子,由于秩序感的缺失,在群體中顯現出跟不上群體的節奏、個人自理能力較低、內向、不合群、情緒起伏大、不能自控等負面狀態。針對這種情況,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段,對于那些有上述傾向的孩子,最好的措施是把訓練孩子的秩序感放在首位。
(四)從接受問卷的家長重視孩子動手能力培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
1.家長重視孩子動手能力盡量讓孩子去做占比78%,家長有意識指導孩子去做占比17%,較隨意占比3%,上學再說占比2%。
2.家長們沒有充分認識到動手能力對于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大多數家長是讓孩子去做但沒有指導。
3.由于幼兒階段的教育受多種因素的局限,所以幼兒時期的許多問題遺留下來集中成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問題。
(五)從接受問卷的家長重視孩子溝通能力培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
1.家長重視孩子溝通情況,孩子性格活潑愿意溝通,占比42%;有意識培養孩子溝通,孩子表達清楚,占比37%;性格內向,但表達清楚,占比16%;沒有注意培養,孩子表達不清楚,占比3%。
2.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三成以上家長重視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近七成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溝通能力培養。
3.這樣的數據直接揭示出一些社會問題的根源:不會用正確溝通的辦法去解決問題,這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的問題。這種全民不會正確溝通的性格慣性下,培養孩子表達能力任重道遠。
(六)從接受問卷的家長重視孩子體育鍛煉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
1.這與之前數據所反映的家長重視孩子體育鍛煉的比重相差甚遠。沒參加過體育鍛煉,但孩子活潑好動,占比69%,有固定的鍛煉項目占比12%,有固定的鍛煉項目并且還有其他運動占比9%,沒參加過體育鍛煉且孩子不愿意運動占比5%,其他7%。
2.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家長們對孩子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一致的高,但真正能身體力行、付諸實施的只有二成左右,大多數家長采取的是順其自然。
(七)從接受問卷的家長重視孩子知識學習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
1.家長重視孩子知識準備情況,沒有特意去教,上小學再說,占比48%,有意識去教占比35%,為上小學做超前準備占比8.68%,其他8%。
2.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48%的家長沒有特意為之。這里有一個問卷設計疏忽的問題,沒有明確“沒有特意去教”的含義: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目的明確地順勢而教,還是目標不明確順其自然。
3.從為上小學做超前準備占比8.68%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雖不能說學習至上,但至少沒有尊重孩子成長規律、教育規律。
(八)從接受問卷的家長對幼兒園需求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
1.在眾多的因素中,離家近是家長選擇幼兒園的首要因素,占總數的38.08%。
2.家長比較看重的是辦園理念的占14.24%,教師素質占13.93%,品牌信任占比重的10.22%。
3.家長在孩子幼兒階段考慮到習慣養成的只有0.93%。而這0.93%的孩子的優勢會在幼兒階段因家長的重視而在今后的生活中顯現出來。
五、建議
(一)給幼兒園的建議:
1.高品質講座課程策劃:高品質的講座,其社會影響和實際效益非常巨大,因此策劃開展高品質的講座至關重要。講座策劃要在整個的幼兒教育階段預設出三年的講座課程體系。
2.高效益互動交流活動:互動交流就是要避免單向的形式,多方面的意見參與可以碰撞出火花,激發潛能與活力。召開幼兒園的教師和小學教師共同的座談會,組織幼兒園教師到小學聽課,了解小學對學生的要求及參與小學的一些特殊學生情況分析研究;邀請小學老師到幼兒園參觀,現場意見交換,定時或不定時召開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交流會,并能制訂出具體的可行性計劃,多方位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3.高投入幼兒課程建設: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進行幼兒課程建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長遠大事,值得去做。從幼兒成長的長遠需求出發,構建適宜幼兒園的幼小銜接課程。從強化時間觀念、自理能力、動手操作、任務意識、學習能力、體育鍛煉等方面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給小學的建議:
1.溝通制度:建立一支家校合作宣講團或建立家長學校,形成與時俱進的定期宣講制度:講學校的課程設置,講家校合作的意義,講家校合作的方法、實例等,使社會和家長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了解教師所采取的教育行為、方式的出發點和歸屬點,以達到家校合作的佳境。
2.課程能動:構建幼小銜接課程,在低年段開發以訓練孩子的秩序感、表達能力、體能鍛煉、動手操作等內容為主的幼小銜接課程,真正形成可持續開展的低年段特色課程體系。
3.機制策略:建立幼小銜接機制,給低年級不同于中高年級的課程安排自主權與評價標準和要求。用靈活、自主的課程內容和形式的開展、開發,以開放的視野和魄力,為低年段的學生設置特色化和過渡性課程,給孩子們快樂童年,為孩子們的一生幸福打好基礎。
(三)給家長的建議:
1.把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放到至關重要的位置。愛讀書的孩子后勁十足,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內容相對少些,孩子的差異不明顯,若干年之后,您會切實感受到讀書對一個孩子來說有多么重要。
2.重視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為孩子打下健康生活的基礎,這也是在考驗家長的行動力。
3.注重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是快樂生活的保障。幫助孩子把鍛煉的機會從家長、家教或保姆的手中搶回來,不包辦代替。這是當今中國家庭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4.培養孩子的交流習慣,提高表達能力,這也是整個民族需要加強的教育內容。
5.注重孩子秩序感的培養,是提高自控力的有效措施。秩序感訓練最緊迫,把它排在學習之前也不為過。
6.作為家長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提高行動力會提高教育效果。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