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宜 肖磊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體育教學也應該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在這種背景下“慢教育”模式應運而生,提倡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成長規律,對當前的快餐式教育進行反思,將體育課程的目標和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顯性要素。立足于現實,首先分析當前小學足球現狀,其次將“慢教育”模式應用于小學足球教學中,提出慢目標和慢評價的實施方法,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足球;體育;慢教育;快樂教學
足球運動是一項團體相互配合的運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于鍛煉小學生的身體素質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足球教學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因其過于強調訓練技巧的運用,在教學中嚴格按照專項的教學步驟來定期教學,使得這種小學足球運動對學生失去了吸引力,無法從中享受到快樂。“慢教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具有耐心,給學生覺悟的機會,放手體驗足球運動的快樂,真正實現快樂足球,快樂教學[1]。小學足球中引入“慢教育”模式要從目標和評價兩個視角來做出有效研究。
一、分析當前小學足球教學的現狀
(一)足球教學課堂程式化
由于小學足球教學是一項專項教學,教學內容相對固定統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遵守教學秩序和課程規則,缺乏面向全體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各項認知都還沒有建立的狀態中,在這種程式化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對于教師的命令和指揮顯得不耐煩,只能機械式完成足球表演,使得足球教學失去樂趣,無法調動學生足球訓練的熱情,不利于學生正確認識足球這項運動。
(二)教學設施應用不足
從現實情況分析,足球教學受到小學生的歡迎,遠遠勝過對田徑運動教學的熱情,而且足球運動更加符合小學階段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學校不重視足球教學,對于教學設施的購置不積極,體育器材的更新速度相對較慢,足球的更新節奏也跟不上教學的需要,這種情況嚴重打擊了學生體育訓練的積極性,無法從根本上提高足球教學質量。
(三)教學方法不適應全體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首先,體育教師在足球教學中更加重視技術化的教學方法。由于足球訓練中很多需要規范動作學習的指導,需要學生反復多次通過訓練加以掌握,學生容易衍生出厭倦心理,更不可能實現快樂足球、快樂教學的目標。其次,足球教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單一,教師為了鼓勵學生,采取適當的考核評價方法,但是這種考核評價機制側重于學生的體育表現,忽視學生在足球教學中的進步,更加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不能真正有效、客觀地反映出學生在足球中的綜合表現。
二、“慢教育”模式在小學足球中的有效運用
(一)慢教育目標從“學會”向“會學”轉變
新課程改革下小學體育教學目標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體育課程以身體練習為基礎,以技能習得衡量出課程成績,對于課程的掌握程度從技能訓練中可以看出來。但是由于足球作為技能學科,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教育目標才更加符合要求,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重視小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培養[2]。為小學生營造出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充分掌握了解班級所有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生快樂學習。對于害羞、膽小的學生及時進行鼓勵,多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給予贊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足球訓練的樂趣。“會學”要求體育教師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有意識地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在這一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越俎代庖,除了適當引導和幫助學生外,更需要慢下來耐心靜候,放手讓學生感受足球教學的快樂。
(二)慢教育評價要定量和定性相結合
慢教育模式的應用并不意味著一味地迎合學生,無條件滿足學生的所有要求。我們所提倡的慢教育不僅要關注到評價的結果,還要重視評價的過程。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社會各個行業領域變得匆忙急切,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小學生在足球教學中沒有充足的時間去調整自己的學習節奏,在足球教學中重視掌握訓練技能技巧,不能真正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快樂踢足球,不能沒有任何負擔地踢足球。因此,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從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全方位評價學生的成長,直觀性的對錯原則會傷害學生幼小的心靈,真正的展示課還是要植入學生的內心,從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入手,啟發學生,潤物細無聲[3]。
“慢教育”模式應用于小學足球課堂教學中,從目標和評價兩方面實現快樂足球,快樂教學。有學者曾對“慢教育”模式做出探究,認為日常生活式的教育、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才是教育行業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在無形中將教育理念傳播到學生思想中,有教師的素養、教育的理念和教學的精髓,這些都是“慢教育”模式所關注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楊麗麗.“快樂體育”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以小學足球教學為例[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6(10):41-42.
[2]沈映霞.發現“慢教育”:基于體育學科教學的視角[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8):57.
[3]孫成昆.小學體育課足球教學之思:快樂的小足球[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3):216.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九年一貫制學校慢教育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XJK17 CZXX06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