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栩
摘 要:英語課堂是現階段英語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僅僅依托教科書作為教學素材是很單薄的,并不能真正滿足學生英語學習的需要,更不能為學生進一步發展英語語言能力提供動力與助力。所以,如何豐富英語課程資源,將多樣化的教學素材引入英語課堂,拓寬學生的語言學習渠道,是如今每一位英語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課程資源;語言學習;教學素材;英語課堂
教科書是英語教學的基本素材,可以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語言學習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教科書提供的語言素材是十分有限的,僅僅靠一本教科書和一本練習冊并不能提供足夠的語言輸入。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們關注的目標不應該是如何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學習重點和學習難點,以便他們輕松地應對每一場考試,而是如何在小學基礎階段,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在學生學習英語的起始階段種下一顆好的種子。英語課堂作為開啟學生英語學習動力的窗口,如何引入多樣化的教學素材、豐富英語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英語學習渠道便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結合其他課程內容,學以通融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可以滲透不同的領域,譬如法律、化學、電子、計算機等。那么英語課也可以和其他不同的課程有所關聯與合作,而不是單打獨斗。
在剛剛接觸英語的時候,學生最先要學習的是26個英文字母。雖然ABC歌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記住每個字母的發音,然而如何記住每個字母的模樣卻讓不少學生頭疼不已。這時候,老師可以將美術課和英語課相結合,讓學生盡情想象每個英文字母與生活中哪些常見物品相像。比如,有的學生說手寫體a像小蝌蚪,我就請他將小蝌蚪畫在紙上,再與手寫的a進行對比,說說它們哪里像,又有哪些不同。學生很快得出了答案:“都是身體有點圓圓的還有尾巴,但是蝌蚪的尾巴長,a的尾巴短,而且蝌蚪的尾巴在正中間,但是a的尾巴在旁邊。”通過這樣的描述和對比,學生能清楚地記得a的模樣以及容易出錯的地方,在書寫的時候可以保持準確度。
在學習數字類單詞的時候,因為單詞的數量多,學生經?;煜齠our和five,eight和eleven等的讀音,還將每個數字所對應的單詞記混。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們除了要反復讀和寫之外,還可以運用數學里的加減乘除法加以輔助。比如,在第一次學習完1至10的數字單詞后,學生容易掌握的單詞是one,two,three和ten。為了鞏固剩余的六個單詞,我可以充分利用這四個單詞來引導學生。我會問學生:“What is one plus three?”學生會答:“Its four.”然后我會繼續問:“What is two and two?”學生會繼續答:“Its four.”最后我會再問一次:“What is ten minus three,then minus two,then minus one?”學生計算后依舊會回答:“Its four.”通過這三次的練習,four這個單詞對學生而言就小菜一碟了。
二、善用英文詩、歌、童謠、小說,學以修身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想要在英語課堂中進行充足的語言輸入,勢必要進行充分的文化輸入。在英語課堂中進行文化輸入、培養文化意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通過一些有鮮明特色的英文詩、歌、童謠、小說等。
在四年級學生學習五官類單詞時,不少老師都運用了一首名為“Head,shoulders,knees and toes”的兒歌。這首兒歌除了關于eye,ear,nose,mouth外,還涉及了不少其他身體部位的單詞。雖然對詞匯量有拓展作用,但也讓不少學生學得夠嗆。既沒掌握好教材里的必學詞匯,又沒記住歌曲里的新詞,每個單詞對應的身體部位總是亂指一通,教學效果不如想象中的顯著。而我運用了一首名為“Ten little fingers”的詩歌:“Ten little fingers / Ten little fingers / Two little ears / And one little nose / Two little eyes / That shine so bright / And one little mouth / To kiss mother good night?!边@首詩歌不僅能明確幫助學生鞏固五官類的單詞,還能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To kiss mother good night”一句最能看出西方文化里孩子與母親的親昵表達方式,而傳統的中國母親和孩子都是內斂而羞澀的。
除此之外,因為英語語言自身也在不斷發展和擴充,所以英語學習也要與時俱進,簡短易懂的英文短片、節目、新聞甚至笑話,也能在日常的英語課堂里承擔起語言輸入的任務。
三、開展豐富的英語活動,學以致用
英語課堂里,進行語言輸入的不僅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加工修飾并加以運用,這種學以致用的過程也是二次學習的過程。在五年級某單元學習完“現在進行時”后,我要求每一個學生用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方式向我展示一下他們的學習成果,形式不限。在匯報課上,有的學生唱了一首兒歌“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有的學生唱了一首以前學過的歌曲“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有的學生一邊在教室里跳著搞笑的舞蹈一邊說“Look!I am dancing!”,有的學生畫了一幅畫并附語“I am flying in the picture.”,有的學生則寫了一首短詩“My dad is swimming/I am swimming/My sister is eating an ice cream/My mother is drinking some cold water/This is our summer”。在這節英語課中,沒有統一的學習教材,每個學生都自帶素材而來,既是學習成果的展示,同時也是一次互相學習的契機。
英語語言學習需要教科書,因為教科書能提供學習的基礎,明確學習的目標。而語言學習需要真實的語言素材,這是教科書所無法提供的。我們應該將立足于生活的、多樣化的教學素材引入英語課堂,讓學生不僅能從更多的渠道進行英語學習和積累,也能更理解英語的語感和語境,為長遠的英語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儲存可持續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林立.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任曉霞.課型范式與實施策略 小學英語[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3]王小慶.日有所誦 英文誦讀[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