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美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對不同學段提出了相應的學段目標和要求。其中“閱讀”部分落的筆墨最多,凸顯了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教學的成敗取決于閱讀教學是否上得有效。
關鍵詞:閱讀教學;指向
本人覺得新課程背景下,閱讀教學要有三個指向——語言運用、個性閱讀、課外閱讀。
一、閱讀教學要指向語言運用
《新課標》在前言部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據統計,《新課標》中“語言文字的運用”一共出現了33次之多。某教育專家在題為“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改革”的專題報告中反復說到:反思十年課改,我們在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意識和實踐探索有所不足。十年來,我們的閱讀課堂存在著“重意輕言”的現象。落實、實踐《新課標》就是要從“重意輕言”轉變為“重意重言”,實現閱讀教學的美麗轉身。某著名作家在他的講座中也講到:選入教材的文章,之所以為文章,就是因為它們在寫作上有其特色,這些文章是作品,不僅要理解文章的內容,更要站在藝術的高度,用鑒賞的眼光去欣賞這些作品,學習這些文章的表達方式,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在名家的閱讀課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課堂都是指向語言文字的運用。如:某大師上的《猴子種果樹》。整節課設計分為三個流程,非常簡約。首先是根據文本內容學習詞語,朗讀詞串;然后是聽老師講故事,邊講邊引導學生體會文本內容,感受文章的構段特色;最后讓學生模仿著講故事、編故事。一節課下來,教師教得簡單,學生學得輕松,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就提升了。
二、閱讀教學要指向個性閱讀
《新課標》在“具體建議”部分關于“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提出了兩個“應”、兩個“不應”和三個“要”。
兩個“應”是指: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
兩個“不應”是指:不應(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
三個“要”是指: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以上畫了橫線的部分是《新課標》新增添的內容,括號部分是試驗版《課程標準》的表述。從新增和改動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新課標》非常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僅僅是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教師應該是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指導者、引路人。
尤其是《新課標》用“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代替了實驗版《課程標準》中“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句話。雖然僅僅少了“完全”兩個字,卻是徹底要求閱讀教學中不能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是閱讀教學理念的一次提升,是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人地位的充分肯定。
我想,《新課標》進行以上內容的調整主要是針對當前閱讀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的地位出現的一些偏差。例如,有的課堂老師成了閱讀的主宰者,老師自己在文本中挖掘到一點很深的內容,就完全不顧及學生的個性體驗,迫不及待地在課堂上通過各種包裝強加給學生。這種現象在我們平時的研討課上經常可以看到,甚至在一些名師的課堂上也有類似的影子。
這讓我想起本學期我校一位骨干老師上的一節研討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級的優美的散文《三峽之秋》。以下是其中一個教學片斷。
師:自由朗讀中午片斷,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讀并匯報
生:感受到了“熱烈”。
師:哪些詞語帶給你這種感受?
生:金甲、跳躍、翻滾、呼嘯、激蕩跳躍、波光蕩漾。
師: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把想象到的放進讀中,體會長江是怎樣熱烈的?
生匯報讀
師:為什么這樣讀?你想象到了什么?
生自由說體會
生:我感受到長江水的兇猛。
生:我感受到這里的節奏由原來的慢變成了快,這樣一慢一快很有一種美感。
集體朗讀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師非常珍視學生個體理解和感受,非常強調個性化朗讀和理解。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也有其獨特的感受,尤其是有學生說到給她的感受是一快一慢很有節奏美感時,我覺得學生真的自己會讀書了,真的是個性化的閱讀了。
三、閱讀教學要指向課外閱讀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很多學者提出“語文學習,三分課堂,七分課外”。這充分反映出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新課標》對每個學段都規定了課外閱讀總量,并且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要求老師要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這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的目光既要看到課內,更要投向課外。
閱讀教學要做到以上所說的三個指向:“指向語言運用”是對語文教學價值的一種回歸,“指向個性閱讀”體現的是生本教學理念,“指向課外閱讀”是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閱讀教學的最終指向就是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指向的學生的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