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要求強化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合理和有效的引導學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學習。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一種合宜的教學方法,是尊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具體體現,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信息化
思想政治理論作為顯性德育課程,圍繞“公民素養”為核心,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擁有社會發展需求與適應終身發展的品格及能力。思想政治學習,通過對生活的實踐與體驗逐漸而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活動中,除了傳授學生基礎的思想政治理論常識以外,還要引導學生學習處理品德、學習、生活、工作之間的問題;以辯證思維方式思考“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健全學生人格并提高學生自主選擇、判斷的能力;塑造學生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念;弘揚民族精神;自主參與社會生活等等。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甜蜜的牽引。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實現良好的課堂互動。從教育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其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引導并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1]。讓學生在學生過程中積累知識、夯實基礎、開闊眼見、突破自我。通過思想政治教學,幫助學生心態更加平和,處事更具智慧。思想政治學習,即是內心世界的一種凈化、積蓄、沉淀,促進學生向積極、健康、樂觀的方向發展。從學生角度分析:高職院校學生有時候“眼高手低”,內心世界、精神意志、自我能力還不夠成熟,然而由于成人意識的增強,學生內心極其渴望“走向成人”。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尤其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學生能廣泛、多渠道的獲取信息。學生自認為自己“見多識廣”。此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社會,其網絡環境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諸多不良社會風氣,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或多或少會影響學生的內心取向,從而扭曲學生的淳樸價值觀念。因此,無論是從教育的角度亦或是學生自身角度考量,筆者認為政治教學不能“僅僅限制于書本,蜷縮于校園之中。”政治教學應當“博古通今”,以理論學習為基礎,輔助以大量尖銳、顯著、傾向的時代性事件,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強化思想政治學習的有效性及指導性[2]。
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信息化背景下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具有良好的支撐平臺,其可行性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極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時效性。傳統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受到時間及空間的雙重限制。通常情況下,組織學生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合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專業課程安排及生活習慣不一,因而導致課堂教學工作效率不高。事實上,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尤其是高效擴招后的大班授課模式,每次到場的學生人數都較少,且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信息化背景下,借助互聯網技術,突破教育工作的時空限制,為教育工作開辟了新的路徑。此外,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其傳播速度十分迅速,形式靈活,內容量也較大。而學生的信息反饋,也可得到及時處理,從而有效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其二,充實了教育工作的內涵。信息化背景下,可針對性、指向性的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運用及管理人才進行培養[3]。利用互聯網豐富的教育資源及內容,豐富教師的教育手段,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眾所周知,信息化教學可將抽象或生澀難度的知識點,轉化為現實喜聞樂見的聲樂、圖片、動漫、視頻等形式,強化學生的感官感受,從而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三、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教師在“創設活動情境—設計導思問題—引導交流感受—進行發展訓練”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將情感體驗過程中內心積聚的矛盾沖突充分表達,強化正確感受,矯正過激或偏向的感受和情緒,學生利用學到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動態生成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不斷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逐步地形成良好的行為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發學生更高層次的感悟和體驗。社會實踐把學習環境擴展到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突破了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入手,遴選與學生相關的實踐主題,把課堂教學與社會考察、社區服務、公益活動、生產勞動等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4]。社會實踐強調以學生的經驗和社會實際生活為核心,倡導學生的親身經歷和親自參與,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實踐、考察、服務、反思等一系列活動,不斷賦予學生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將思想政治知識在社會實踐中內化為自身經驗,自覺地認識自我、追尋自我和提升自我。
四、結語
作為高職院校政治教師,應堅持終身學習的良好品質。教育領域無小事,任何一個節點、環節的漏洞,均會引起連鎖性不良反應。為此,教師應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入手,放開懷抱、增廣見聞。教師除了提高教學方法,夯實專業知識之外,更應廣泛涉獵,如歷史、文學、經濟、法律等領域知識,優化自身知識結構。嚴于律己,樹立榜樣,以自身魅力感染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阿斯卡爾江·司迪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初步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4,29(17):75-75.
[2]林海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微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導刊,2017,11(17):240-240.
[3]汪飛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索與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9(12):210-210.
[4]趙穎,王鈺淇.“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6):183-184.
作者簡介:馮衛衛(1986—),女,河南新蔡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