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玲
摘 要:重視藝術教育,打造辦學特色,以美育人,全面育人,這是時代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新時期小學美術教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是一種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近幾年來,我校不但如火如荼地展開各學科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還根據本校實際發展美術特色教學。
關鍵詞:小學;美術特色;管理
作為學校教學管理者和美術專任教師,我談談如何做好小學美術特色學校創建工作的管理與實踐問題。
一、組織管理
(一)建立組織,劃分職責,制訂規劃,明確目標
美術特色學校的創建,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首先要領導重視,與美術專職教師達成共識,與全體教職員工上下一條心,劃分職責、明確目標,朝著同一方向發展。例如:我校在這方面建立了由校長直接掛帥的美術特色學校創建領導小組;由主管德育的領導全面負責美術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以及日常輔導工作及課題研究的實施和活動開展;由美術專職老師負責美術課程的實施,第二課堂的開展;各班班主任協助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和美術活動的各項工作等,使美術特色教育有組織、有計劃、有總結、有資料,使教師和學生對創建特色學校達成共識,付諸行動。
(二)加強校本教研,提升教師素質
學校要創特色,師資力量是關鍵。為了使美術教師迅速適應新課程以及創建特色學校,學校必須開展扎實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動,設計符合學校特點的校本教材,積極開發地方資源優勢,大膽地進行嘗試。通過各種活動引領教師轉變觀念,提升素質,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創建活動。
二、教學實踐
(一)在理念創新中激發興趣
我校在美術教育實踐中注重改變傳統教法和學法。強調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合作互動學習;強調情感體驗,注重學習過程,注重跨學科的綜合學習。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
(二)在課堂教學中抓好普及
要使美術教學成為學校特色并持續發展,學校就必須落實課程計劃,從課堂教學抓起,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美術學科必須有較強的專職教師。
(三)在興趣活動中促進提高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續。要想出成績,培養出優秀人才,必須在普及的基礎上抓提高,那么,第二課堂教學就少不了。我校根據實際在2003年成立了“雛鷹畫苑”,設有美術興趣小組、手工藝制作小組等,并有計劃地開展各項活動。一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輔導教師隊伍。學校成立了美術科組,對學生進行悉心指導。二是管理工作必須到位。建立小雛鷹名冊和電話號碼登記表,每周一、二、四三次的學習,教師應及時督促學生到位,并進行點名。雖然組別多,但我們總是對每一組的每一位同學的表現予以關注,其余的自練時間也要求保質、保量,聯系家長及時反饋。每星期一要求學生把周六、日在家畫的速寫帶回學校檢查,學生學習興趣高漲,效果明顯。三是訓練得法。我們要求輔導教師都制定系統的培訓內容和訓練方法,并對訓練的得失進行總結和反思。四是家校互動。由于學校經費有限,學生所用的繪畫和制作工具大部分要求自備,一些大型活動邀請家長參加,配合學校督促學生訓練。
三、發展思考
(一)努力創造有利的條件,搭建展示才能的平臺
學校的美術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兩次活動,還要鼓勵眾多的學生熱愛藝術、投身藝術,因此,學校要千方百計為學生創設條件,搭建平臺,組織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例如:舉辦一些師生美術作品展覽;組織學生不定期舉行美術特色現場展示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的美術競賽;把學生的美術作品展示在校園的各個地方等。學校的藝術氛圍不斷增強,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有效的張揚,審美情操自然就會不斷提高。
(二)積極向高一級學校推薦拔尖人才
這幾年,我有幸參與了上級部門舉辦的美術類作品評比活動,發現了一個共通點:就是小學的美術作品比初中的美術作品畫得認真。這并不是批評初中的美術老師沒有認真地去指導,而是有一些美術生上到初中后,被沉重的課業壓得喘不過氣,哪里還顧得上繪畫興趣的發揮呢?這樣,如果老師未能及時發現其個性特長,沒有給予有效的技術指導,那么,學生的技藝技能就會因此而停滯不前,興趣可能也會因此而喪失。針對上述的情況,我們每年都積極與兄弟學校進行溝通,做好美術特長生的推薦工作,促使他們在小學畢業后美術方面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持續發展。
(三)做好特長生的去向跟蹤
教育本來就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如果我們都堅持做好這項工作,一級一級地做好特長生的檔案積累和去向跟蹤,這對于我們美術教學課題的研究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對于學生在學習美術方面的榜樣也會起到很好的楷模作用,會讓學生覺得并不是學好語、數、英才有出路,學習美術也是一項很不錯的藝術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熊艷娟.注重藝術教育 創建特色學校[J].江西教育,2008(33):9.
[2]金培東.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初探[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2):58-57.
[3]劉靜波.推進以育人為目標特色學校的創建[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2(8):127-12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