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紅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學校教育首在育人。班主任要抓好學生的德育,加強監督和管理,堅持正面教育,因材施教,密切家校聯系,開展豐富多彩的班會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德育;道德;行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社會文化建設的時代主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把“傳道”放在第一位,也說明了德育在培養人才中的主導作用。因此,學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把它作為主導,大力推進。而班主任就是這項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班主任應努力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心里。
一、加強常規建設,促進習慣養成
小學正是行為習慣、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小學的德育主要是養成教育,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兩天能養成的,需要長期不懈地緊抓不放。因此,要對學生認真貫徹和執行《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并根據《小學德育綱要》,讓學生明確要求和做法,加強監督和管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覺的行為習慣。如針對剛入學的小朋友經常遲到,我給他們講道理,說明紀律的重要性,讓他們明白上學必須要守時,養成勤上學的習慣。
二、確立德育目標,激勵學生奮進
在班級德育活動中,認真制定翔實、具體、可操作性強的德育工作計劃,并將與小學生年齡特點相適應的德育規范納入其中,制定具體可行的措施,使德育要求轉化為班級的具體奮斗目標,逐級遞進。每學期引領學生爭取文明班,在學校開展的各項比賽中爭取榮譽,激勵全班向著目標奮進,使每一個學生在集體的力量中受到德育的感染和教育,并進一步規范自己的行為,慢慢地把德育內化為自身的東西。
三、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品德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其中的史實、名言、佳篇不勝枚舉,蘊含著為人處世的豐富哲理。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讓傳統文化進入課堂,開設國學教育,讓學生了解其中的名人故事;舉行經典誦讀比賽;讓學生制作讀書卡,談感受等,這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意志、提升學生的品德素養起著積極的作用。
四、開設主題班會,提高綜合能力
主題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德育是枯燥的,口頭說教一百遍,不如學生動手做一做。因此,定期開展道德講堂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班會活動,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舉行“獻愛心”活動,讓學生明白付出點滴,溫暖他人,體會“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五、堅持正面教育,樹先進立典型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美好的、進步的人和事循循善誘地啟發、感召學生,能培養學生崇善向善的自覺意識行為。堅持正面教育,讓學生學習先進的事跡,如學習雷鋒的事跡和名言,表揚班里學雷鋒做好事的學生,表揚衛生習慣好的學生,定期開展各項評比活動:“文明之星”“誠信之星”“禮儀之星”等。給孩子們找具體學習的對象,讓孩子們在不斷追求中形成“你追我趕”的德育氛圍。
六、重視班級文化建設,增強學生責任感
班級文化具有無形的教育力量,有利于班級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墨子認為,人性如“素絲”,環境如“染缸”,“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我們應注重班級文化建設,發揮班級文化的導向、陶冶和促教功能。為促使感恩意識的形成,我在班級教室布置了一面“感恩墻”,讓孩子們把自己在家中幫爸爸媽媽做過的事情照下來,寫上感言,讓全班同學都來展示為親人服務的快樂,促使孩子不斷由“被愛”向“施愛”轉化。我讓學生設計班徽、班訓和“團結協作,誠信文明,平等友善,開拓進取”的班風,讓學生把班級當成自己的家,人人有熱愛班級、為班級爭光彩的榮譽感。這樣,班級文化就得到了升華,成為激勵全班努力向前的旗幟。
七、密切家校聯系,形成德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嚴格要求,對孩子的品德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此我常常通過家長會、講座、發學習資料、家訪、電話、微信等多種形式與家長溝通,掌握和了解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情況,及時反饋孩子存在的問題,幫助家長改進教育方法,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并倡導家長的思想道德、言行舉止要成為子女的楷模,使孩子的道德行為能得到及時的引導和糾正,從而達到“共育”的最佳效果。
八、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德育實效
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說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德育水平的體現主要是實踐性。因此,建立校外德育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公益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紅領巾敬老助殘”“關愛空巢老人”“福利院獻愛心”“撿垃圾”“植樹”等活動,引導學生傳遞文明、傳遞溫暖,增強道德觀念,踐行道德規范,培養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德育的實效。
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加強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艱苦、細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地注入新鮮的血液,才能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
參考文獻:
[1]馮建業.構建全程育人模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教育與職業,2008.
[2]張鳳梅.如何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J].北方文學,20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