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萱
一、個案基本情況
今年,學校讓我帶一批一年級學生,開學第二個星期一,我還沒到教室門口,就看見我班門口正上演著一場“鬧劇”,我班小朋友董××在爸爸面前哭鬧著要回家,不讀書。我迅速趕上前,問個究竟,董××的爸爸又氣又惱:“這孩子變得很不像話,上學才幾天,就不肯來讀書了,一來到校門口就開始鬧別扭,說什么也不肯進校門,又哭又鬧。是我硬把他拉來的……”原來是這樣,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難把董××和平時那個斯文的小男孩聯系起來。我連忙連哄帶騙好不容易把他帶到了班級里,但他就像是受到了驚嚇似的,不敢出聲。下課了,其他小朋友都結識了很多的小伙伴,一起玩得很開心,他只是一個人躲在旁邊哭,其他小朋友要和他一起玩,他也不理。
一連幾天,任憑家長怎么呵斥,他就是不肯來上學,并且一下課就要跑出校門找媽媽。上課基本不舉手發言,心不在焉,做習題時便在教室內大哭,邊哭邊說“我不會”,我提醒他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就做得出來了,這下更糟了,他變得心神不定、惶惶不安、面色蒼白。聽他媽媽說,在家里一提到學校或者老師他就馬上哭。晚上說夢話都是:我不去上學!他的父母著急萬分,但也無可奈何。
二、背景資料
1.家庭背景:他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生下他后不久,便一起到外地去打工,六歲以前都由爺爺奶奶帶大。
2.生長史:由于父母都要上班,母親還在外地,所以經常把他一個人關在家里,他與家庭親友間很少來往,孩子很少參加社交活動,去年母親回來后,對他非常疼愛,想以此來作為對他的補償,此后他便對母親十分依戀。即使有父親在家,仍哭著“要媽媽回家”。該學生上幼兒園時就十分愛哭,從小就很少與小朋友一起玩耍,沒有童年相伴的好友。
3.家中管教方式:家中負責管教他的主要是他的母親,在生活中照顧備至,但由于其自身素質不高,所以把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學習上對他要求較嚴格。
三、分析與診斷
1.該學生社交經驗缺乏,在校園中感到孤獨。
2.該學生尚未做好成為小學生的心理準備,無法正確面對學習上的困難。
3.該學生在學前未進行過模擬小學式的,有目標的學習。
四、輔導策略
根據該學生的情況,需進行全面的綜合性的輔導對策。
1.應從學習輔導入手,幫助他正確認識自己的學習潛能,激發他的成就動機,輔導學習方法與策略,滿足其尊重需要,使其覺得學習對他來說并非不能克服的困難,樹立學習自信心。
2.在輔導學習的同時進行社交輔導、自我意識輔導,達到平穩情緒、調整認知、指導行為。
五、輔導過程
(一)增強自信心
1.我作為語文老師,在語文課上行間巡視時,多注意看看他會不會,多給他一些提問和回答問題的機會,每次課間都詢問他懂了沒有?
2.數學老師每次上數學課之前,都先把他叫到身邊,先問問他上次學得還會不會,并且出一些上節課的習題讓他做,在復習鞏固上節課內容的同時,多給予他鼓勵和表揚。
3.在平時的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中,每次當他寫對時,老師都及時表揚、肯定,并贊美他聰明,漸漸地,他只有遇到不懂才問老師,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經常得到老師和班干部的稱贊。
(二)滿足親和需要
1.任何時候,都要讓該生覺得老師很親切,每次與該學生進行交談時,都像母親一樣輕輕地撫摸他的頭,有時將他摟在臂間,整理他的頭發,輕輕地勸說。
2.與各任課老師商量好,每次上完課都給該學生一張笑臉卡,獎勵他,夸他很聰明、很聽話,告訴他老師很喜歡他。
3.課間常叫他到身邊,像姐姐一樣陪他做游戲,給他講故事,送給他可愛的小貼紙。
4.該學生生病在家休息時,組織班里的學生去看望他,和他說說學校里發生的趣事,引起他對學校生活的留戀,鼓勵他好好養病,早點回校學習,班里的每個小朋友都想念他。
5.外出活動時,老師都特別照顧他,給他糖果吃,休息時和他坐在一起,表揚他今天特別聽話。
6.考慮到他的進步很大,在開學兩個月后,給他頒發“喜報”,讓他拿回家與其父母共同分享進步后的喜悅。
(三)加強班級建設
該學生對校園生活的不適應,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社交能力,情緒無處排解。針對這一點,根據班級狀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輔導:
1.調整座位。
2.指導小組活動。
3.協調各任課老師經常找他交談,告訴他: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你,愛和你在一起玩,你也應該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向各方面都表現好的小朋友學習,認真寫字,上課積極發言。
4.平時,老師們常教他為班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擦黑板,帶他去辦公室送本子等,指導他見了老師要問好,增加他與陌生人接觸的經驗。
六、結果與思考
心理衛生學家盧格說過:“人類的心理,最重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社會交往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家長不宜因為自身原因或出于安全考慮而忽視了孩子與同齡人、陌生人交往的需要,心靈上孤獨的孩子常不懂得怎樣獨立面對生活中、學習中的困難,情緒無處排解,難以適應對他來說陌生的校園環境。對此,我們在進行學習輔導的同時,加強人際交往的輔導,引導排解情緒的正確途徑,便之處于一個充滿快樂和愛心的兒童群體之中,使其得到放松與滿足,樹立自信,適應校園生活。讓剛踏進一年級新環境的孩子完成心理上的真正“斷奶”。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