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君
摘 要:現階段的語文教學,要求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始終強調“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實際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合理設計課堂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文章以小組語文課堂教學為例,對語文課堂學習活動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以期給相關教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活動設計;問題;成因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設計學習活動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以讓學生通過教師課堂教學達到自己期望的狀況[1]。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因為不能有效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現學習活動設計不合理的情況。
比如,教師在教學小學語文《坐井觀天》這一課時,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一段動畫,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與感受,實際情況顯示學生的發言內容貧乏。之后教師又讓學生采取分組合作的方式,動手畫一畫青蛙在井底能看到的天空大小,但是很多學生并沒有積極參與其中。上述教學問題主要是教師對學生情況估計不足所致。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中,如果對學生的需求分析不足,常常會讓教師處于主觀臆斷的局面,從自己的感覺層面入手分析,這樣就常常會導致學習活動效果不佳。
學習起點包含了知識起點及能力起點,其中知識起點主要是指學生已掌握哪些知識及概念,而能力起點主要是指學生獲取知識的時候具備哪些基本的技能。對于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需要研究學生知識起點及能力起點,依據學習起點來確定重難點內容,這樣才可使學習活動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2]。然而,在實際的學習活動設計中,一些小學語文教師雖說針對學習起點進行了分析,但是很多的教師常常存在認知上的偏差,這樣常常導致學習活動設計效果不佳。
比如,教師教學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跟著自己的節奏朗讀文章,然后讓學生反復誦讀,整個課堂教學就變成了學生誦讀的課堂。在朗讀過程中,很多學生沒有集中注意力,有的學生相互聊天,有的學生則是有口無心地朗讀。在這節課程的教學中,課堂教學效果很差,教師不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使得部分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教師的預設只能當成一種設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不能按照教師預設進行學習,教師就需要在學生現有的起點對知識進行生成及發展,使得學生的學習狀態能夠發生動態的變化。
在語文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上,正確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可讓教師在處理課本教材、設計教學過程及選用教材上更加合理。但是,在實際的學習活動設計過程中,很多的小學語文教師常常缺乏對學生思維特點的了解及分析,這樣常常使學習活動設計出現不合理情況。
比如,教師在教學《農業的變化真大》這節課時,教師教學的學生均是城里人,沒有體驗過農村的生活,而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卻設計問題:最近幾年,農業有哪些變化?這樣的問題設計顯然讓學生感覺無從下手,主要是學生沒有體驗過農村生活,對農業作業尚且缺乏了解,更別說了解農業的變化,這樣的問題設計顯然脫離了學生的思維水平,使得提問教學的質量不高。為了保證課堂提問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提問的設計,一定要建立在對學生思維特定充分認知的基礎上,在內容的選擇及重組上也一定要結合文章內容進行設計,選擇學生親身體驗過或者可以激發學生主動表達欲望的內容,這樣才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及想象,進而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及提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設計課堂學習活動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巨大幫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由于對學生學習需求的分析不足、對學生學習起點把握不合理及對學生的思維特征不了解等,使得教學效果往往不佳。針對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及時解決,以充分發揮課堂學習活動提升語文教學效果的作用。
[1]雷俊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現狀及成因分析[J].新課程,2017(9).
[2]李愛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分析[J].小學教學參考,2010(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