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藝支 陸丹丹
摘 要:“工匠精神”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目標,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院校學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職業院校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實現“工匠精神”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培養精益求精、愛崗敬業、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院校;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工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手藝工人”,即具有專門技藝特長的手工業勞動者?!俄n非子·定法》說:“夫匠者,手巧也……”可見,手藝精巧是工匠的基本特征之一?!肮そ尘瘛笔侵腹そ硨ψ约旱漠a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生產、設計者在技藝和流程上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肮そ尘瘛斌w現了一種踏實專注的氣質,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鉆勁背后,是對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就是必須培養忠誠的品質,對國家忠誠、對職業忠誠、對自己的人格忠誠。當我們處于這樣一種狀態時,我們就能獲得自信,獲得動力,獲得成功,感受到作為一名技能人才的自豪和榮耀。將“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就是把工匠精神所蘊含的職業品質和行為落實在具體的崗位實踐中,貫穿于工作、學習的每個環節,體現在操作、技能的每處細節。
1.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
職業院校特別是中職院校學生,其大多來源于“分流生”或高考“落榜生”,其成績不理想,且學習態度普遍比較消極,自控能力差,學習興趣不濃,語文基礎較差。目前,學生的語文知識,如句、段、篇、章、修辭及邏輯知識普遍掌握不好,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欠缺。
2.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陳舊
受傳統教育、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一些語文教師還著重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方法傳統而單一。如習慣把句、段、篇、章、修辭及邏輯等知識灌輸給學生,讓語文課堂變成了單一的知識灌輸和乏味的技術訓練,致使語文教學脫離了職業院校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忽視了語文課程教學在培養新時期職業技能人才中的作用,忽視了語文課程教學對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精神和職業素養養成的影響。
在教育教學中,相較于本科院校學生,職業院校學生在實踐操作能力上具有普遍的優勢,但是在人文素養上存在不足。語文課程作為職業院校基礎課,為各專業技能課所服務,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使其人格健全,實現思想、品德、情感三位一體全面均衡發展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人文精神、職業素養、社會理念與思想道德的培養與提升。而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中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觀念的養成,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進一步深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理念,實現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潛移默化的提升。
1.合理選擇語文教材,凸顯職業理念
在職業院校教學中把語文教學與“工匠精神”有效融合,首先要完成的是教材的選擇或編制。由于職業院校教學理念、教學目的獨特性,教師必須選擇好的語文教材,應結合職業院校教學特色和實際發展情況合理、科學地進行選擇或編制。同時應貼近學生職業情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職業素養。
2.創新教學模式,構建貼近專業的職業教育語文模塊
職業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搖籃,語文課程要以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人才為目標來制訂教學計劃。在教學中,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從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做事、學會勵志、學會珍惜、學會溝通、學會寫作、學會繼承等方面將語文教學內容分為不同模塊,以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職業崗位需求。同時,創新教學模式,打破傳統“填鴨式”語文教學模式,靈活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針對不同教學模塊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把微課、微電影引入課堂,通過交流與合作,觀與感相結合,讓“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融入每一堂課,深入學生人文教育和素養培育的每一個細節。
3.課文閱讀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在日?;顒又袑崿F“工匠精神”的滲透
語文課文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思維創造和情感表達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職業院校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課外閱讀的優勢,在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基礎上滲透“工匠精神”的培養。例如,用好《工匠精神讀本》和“大國工匠”系列紀錄片,以案例分析方法激發學生對具有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書籍進行閱讀和探討,從而強化學生對語文課外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不斷閱讀中認知“工匠精神”的內涵和重要性。
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效補充環節。由于多數職業院校學生具有學業基礎差、人文底蘊不足的特點,因此,在職業院校中通過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的形式,可以強化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并在活動中實現“工匠精神”的滲透。
4.更新觀念,培養“工匠”型語文教師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質的學科,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開展其他各門類學科的重要工具之一。語文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靈魂工程師,首先應更新觀念,加強自身職業技能的修養,重新定位語文課程教學模式,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工匠”型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堅持用自身的技能和素養踐行工匠精神,影響學生。其次,語文教師要把語文教學和專業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在教學中通過教師人格魅力將工匠精神層層滲透,將語文教學融入校園文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中去,鍛造學生的職業素養,做學生的引路人。最后,語文教師應不斷完善專業知識結構,增強教學智慧,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一體化教學模式,讓語文課程教學走出課堂,教出特色。
總之,作為培養社會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職業院校,培養精益求精的技能人才已成為其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必然使命,“工匠精神”的培養對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而通過在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職業院校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知,推動了職業理念的形成。因此,重視工匠精神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對在思想和人文精神上培養學生精益求精、愛崗敬業、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宦 平.工匠精神讀本[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6.
[2]劉 薇.現代教育技術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