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嶺 洪斌 楊曉晴 賈濱
摘 要:文章研究了建筑院校電路課程的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并根據建筑院校電氣的行業特點,設計其教學模式、調整課程結構及內容,完善教學手段,注重工程意識的培養,以為學生在建筑電氣領域從業奠定基礎。
關鍵詞:建筑院校;電路;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電路”課程是我國高校本科電氣、電子信息類專業(含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必修的技術基礎課或核心課。
近三十年來,電子電路技術的應用迅速發展,從分立到集成,從模擬到數字,構成實際電路的基本元件及其特征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電路”課程作為國內外電氣、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有必要也有責任在課程中體現這些變化。基于這種認識,國內外很多高校已開始了這方面的改革。從改革內容上來看,可分為課程構架、課程實踐環節、課程模式、教學方法等;而從改革方向上看,可分為與信號與系統相結合、與數理基礎相結合、與電子技術相結合。但目前針對建筑院校電路課程的改革和建設并未涉及。
(1)加強數學與電路的有機聯系。電路課程通常在大一下學期或大二上學期開設,先修的課程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大學物理(電磁學、力學部分)。而數學作為工具學科,其思想、方法和內容始終滲透、貫穿于整個大學課程的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為學生進行數學建模和求解方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2)加強物理與電路的有機聯系。大學物理為電路及后續專業課程提供了物理概念、定律、機理,為學生進行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3)建立初、高中物理與大學電路課程的有機過渡。通過初、高中物理的學習,大家已經對電路、電源、電阻、電壓、電流、串聯、并聯等關于電路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識有所了解,但大學所上的“電路”課程與其他不同,必須由熟悉的、簡單的知識入手來學習新的、復雜的知識,尋求知識結構體系之間的關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由淺入深,以前續解后續”。
(1)加強電路任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聯系。電路課程的教學采用教學團隊模式,成立了以院長為組長,教學副院長、中青年骨干教師參加的教學研究、實踐團隊。并增加了學生學習電路課程的目的性與興趣,使其自我提升學習動力。
(2)制訂新的課程建設計劃,優化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依據新的培養方案及院校特點,修改制訂了新的課程建設計劃。由各后續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教師根據自身課程的特點對電路教學提出不同需求。
(1)調整各章節的輕重比例,明確教學重點。通過中學的數理基礎與電路課程的關聯性以及電路課程與后續專業課之間的聯系,調整電路原理的原有內容。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防止教學內容重復。由于課程之間內容重復,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們應該把握好電路課程與后續課程之間的銜接與聯系,不僅要合理分配教學資源,而且要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
(3)根據建筑院校特點,反映智能建筑特色。結合智能建筑系統相關實例講授,使電路分析與設計、控制和智能建筑系統設計融會貫通,體現智能建筑技術特色,培養學生工程技術和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本文通過加強電路課程前續課程、后續專業課程的聯系,根據建筑電氣的行業特點,調整電路原理的課程結構、合理分配和利用教學資源,完善教學手段,注重工程意識的培養等方式,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后續課程的學習,還適應建筑業的發展需要。
[1]邱關源,羅先覺.電路(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張紅嶺,洪 斌,桂 垣,等.基于電磁場的電路元件約束關系的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7(18).
[3]史云玲,彭秀艷,劉蘭波.地方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電路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6(3).
[4]梁貴書,董華英,宗 偉.電路理論課程全方位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