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衡
摘要:現代漢語中關于方位詞的研究由來已久,本文簡單地回顧了漢語空間方位研究的既有成果,提出了重新從語言學層面進行漢語空間方位表達形式化研究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并初步構想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一是空間知識庫的構建,二是空間特征集的提取與形式化轉化。漢語空間方位推理的形式化研究需要系統而深入地推進,以進一步推動漢語語言學研究的科學化和精密化。
關鍵詞:方位詞;現代漢語;空間方位推理;認知語言學
現代漢語中關于方位詞的研究由來已久,可以說自中國現代語言學產生之初就已經開始了。黎錦熙(1924)提出方位詞概念,當時稱之為“方位名詞”,是將它當作名詞處理的,然而這也引起了后來學者們關于方位詞詞性的無數次辯論,直到現在這一爭論還在繼續。呂叔湘(1965)構建了方所范疇的框架。在這里方所指方位和處所,都屬于空間范疇。方位指方向和位置關系,處所指地點。由于大多數語言學家只對方位詞感興趣,對處所詞的研究很少,所以“方所”這一術語也較少沿用。因此,本文概述的立足點也是方位范疇。方位既包括空間的和也包括時間的,本文只討論空間范疇中的方位問題。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對近二十多年來語言學界從認知角度研究現代漢語空間方位問題的成果做一番總結,以期用系統性解釋性更強的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框架把這一問題作深入全面的論述,并借用認知理論的研究成果作指導探求問題研究的新視角或新方法。
一、空間范疇中的幾個重要概念
(一)空間區域與空間關系
時間和空間是關于世界的兩個基本概念。時間關系是一種基本的次序關系;空間關系是一種基本的存在關系。時空是一體的,但并不是不可分開來研究的。學界一般認為存在三種空間世界:物理空間、認知空間和語言空間。方經民(2002)給空間區域和空間關系下的定義是:“空間區域是指事物在空間世界里所占據的地方或與之相關的方向位置,空間關系是指射體(trajector)和地標(landmark)之間隨著時間推移而形成的存在(靜態的、動態的)或位移關系。”這個定義很適合語言學中關于空間范疇的研究,空間區域又稱方所,“方”其實既指方向又指位置,“所”指處所,即定義中所說的“所占據的地方”。空間關系一般包括兩個方面:方向關系和位置關系,前者如“頭朝東”“他往村東去了”,沒有位置參照點;后者如“我站在他的后面”“教學樓的東面是圖書館”,有位置參照點“他”“教學樓”。現在研究空間關系的最主要理論就是參照結構理論,后文中會詳細論述。
(二)圖形背景,射體地標與目的物、參照物
圖形與背景是認知語言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對概念。這對術語原是心理學中的概念,圖形指人在認知過程中感知到的焦點物,背景即為襯托焦點的部分。圖形與背景是一種相互依存關系。例如,我們看到一幅畫,首先注意到的是著筆墨的地方,而對起襯托作用的背景白色部分則視而不見,但如果沒有空白部分也不可能有畫。在認知語言學分析中,圖形或背景是認知運作和語義結構重要的基本特性;在語言分析中,圖形或背景關系首先表現為方位關系(locative relations)(趙艷芳2001)。例如,在“湖中心是一座亭子”這句話中,一般都會認為“亭子”是描述的焦點,而“湖”是背景陪襯。
射體(trajector)與地標(landmark)的說法來自認知語法的奠基人蘭蓋克的《認知語法基礎》,其概念可以基本與圖形、背景等同,只是更側重于具體的應用。前面關于空間關系的定義就是運用了這對術語,因此它們也是空間關系表達的基本概念。
目的物與參照物是中國語言學界對這一對術語的稱呼。廖秋忠(1983)提出“參考點”說法,后有學者也稱為“參照點”“參照物”,實為一種涵義。目的物即我們要描述的事物,是焦點,也有學者稱之為客體(方經民1987a);參照物是描述目的物時所需的背景。參照物與參照點(參考點)有一點略有不同:參照物更多用于單指位置參照中的背景,而參照點在方位參照中用于“方向”、“位置”對舉使用的情況更多。
(三)方位參考點
廖秋忠(1989)提出“方位參考點”說法,區分了方向參考點和位置參考點,但遺憾的是沒有具體詳細地分析,而且在論述中也是當作一個整體來提的。對方向參考點和位置參考點做出具體系統區分論述的是方經民(1999a、1999b):“位置參照點是運用方位參照定位時選擇的參照點,方向參照點是運用方位參照定向時選擇的參照點。”關于定位、定向舉例如下:
A.我家住在學校的東邊。
B.我看見他往東走了。
A是定位的例子,其中,“我家”是目的物,是要描寫的焦點,“學校”是用來定位的位置參照點,方向參照點在語境外,是與方向詞“東”相聯系的參照點——太陽升起的地方。B是定向的例子,其中,“他”是目的物,是要描述的焦點,方向參照點與A同,但沒有位置參考點。從兩例可以看出,方向參照點是必有的,而位置參照點可有可無。
二、空間方位系統的認知結構
前面提到三個空間世界的劃分:物理空間、認知空間、語言空間。物理空間是客觀世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認知空間則不同,一方面,不同的人處于不同的觀察點時,即使面對同一物理空間世界,其在腦海中所形成的空間意象圖景也會千差萬別;另一方面,即使處于同一觀察點,不同的人對同一物理空間世界的認知過程也是有很大差別的,例如方經民(1987a)的研究揭示,在位置參照中,如果使用的方位詞是“左”“右”,當位置參照點有朝向時,漢語是取位置參照點的朝向來確定左右,稱為客視;而日語、法語中則更傾向于取觀察者自身的朝向來確定左右,稱為主視。由此可見,不同民族的人在進行空間認知時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關于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的最早研究要追溯到廖秋忠(1983),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最早提出了“參考點”這一空間方位表達的最重要的認知概念并描寫了參考點在漢語篇章中的分布及隱現——省略、承上、重提——等情況。以此為標志,此后關于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研究的文章越來越多,方位參照的理論結構也越來越完善。
方經民(1987b)正式提出了“方位參照”的概念:“方位參照是指觀察者利用參照點、方位詞描寫某一客體所處的空間、時間方位轄域。方位參照一般包括四個要素:參照點、方位詞、方位轄域及其中客體、觀察點。”除此之外,作者還以結構要素的不同性質為標準,將方為參照細分為三種不同的聚合類型:(1)外物參照、整體參照、自身參照(2)絕對參照、相對參照(3)確切參照,模糊參照。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也沒有對位置參照點與方向參照點的不同情況作出論述專門的論述。另一方面,本文中提出的模糊參照概念其實并不屬于真正的方位參照結構,它們的意義已經虛化,例如“心里”“人世間”“事實上”等。不過作者在后來的方位參照理論表述中刪除并增添了一些類型,使方位參照理論的描寫性和解釋性更強了。
方經民(1999b)系統提出了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的認知結構模型,對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系統的構成要素作了細致地描述,對方位參照的結構類型作了精細的分類,可以說,這篇文章基本上構建成功了漢語空間方位參照認知模型的基本框架。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方位參照的結構要素確定為五個:方位詞、敘述者、觀察點、方向參照點和位置參照點,并根據這五個要素的特性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將方位參照劃分為不同的結構類型:依據方位詞的性質(絕對方位詞如“東南西北”,相對方位詞如“前后左右”),把方位參照分為絕對參照和相對參照;依據有無位置參照點,又可分為位置參照(有位置參照點)和方向參照(無位置參照點)。而位置參照又可進一步分類:依據位置參照點和觀察點的關系,可分為自身參照(選擇觀察點為位置參照點,如“小王在我右邊”。)和他物參照(選擇觀察點以外的事物為位置參照點,如“小王在教室的前面”。);依據位置參照點和方位轄域的關系,又可分為外域參照和內部參照,處在位置參照點范圍之外的是外域參照,如“教學樓在圖書館的東面”,處在位置參照點之內的是內部參照,如“上海在中國的東部”。
方經民(1999b)對方位參照理論的論述比較完整,作者自己也說:“本文試圖在散件內容(指之前的零散論述,尤其指1987a、b。引者注)的基礎上進一步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方位參照的基本理論作一比較全面的論述。”但這并不是說這篇文章中論述的方位參照理論就是完美無缺的了,例如,在最新的這個理論框架中,作者拋棄了“客體”這一空間方位表達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也許作者認為“客體”本就是要用這個框架來描寫的對象,所以不再需要特別提出。但是這很有可能給這一理論的發展帶來限制,以及其它應用方面的限制。例如,現在語言學也越來越走向科學化、精密化,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重視形式的表達,比如已經有學者做過漢語的時間系統的推理運算,而空間方位系統與其它學科的聯系更加緊密,像計算機中的“情景轉換”(即機器自動通過識別文字(圖畫性較強的,如童話故事)再轉換成圖片或動畫)系統就特別需要形式化的空間方位表達的支持,而設想在這形式化表達中沒有“客體”,結果可想而知。
三、空間方位推理
我們為什么要做空間方位推理呢,因為這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從理論上來說,要想完成一種語言中的方位系統的推理必須完全弄清這一語言的方位系統的構成及表達。試想如果從理論上都沒有搞清語言中的方位表達方法,怎么可能進一步將其形式化地表達并進一步從程序上編碼實現。其次,從實踐意義來說。空間方位推理不僅是語言學界關注的問題,也是其它很多學科關注的問題。例如,計算機應用技術領域研究的時空推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的空間定位與空間查詢,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研究的路標智能系統設計等等。受限于語言學研究的滯后,目前這些研究只能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方位表達與推理,不能實現真正語言交際意義上的推理,所以從語言學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系統化的理論無疑將大大加快漢語空間方位推理的進展。
我們認為這個工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空間知識庫構建。包括空間本體庫和語言學本體庫。空間本體庫研究現實中空間的空間物體,空間關系及屬性等。空間語言學本體庫做傳統的空間方位表達的語言學文本分析,搜集各種可能的空間關系語言表達方式,并能夠按照現實空間關系進行合并或分類,這樣能為后面的形式化表達提供方便。二是提出空間特征集,提出形式化表示方法,并能實現部分空間關系表達的推理。因為除非特意問兩者的空間關系,類似于兩者的親屬關系,需要進行推理,其它情況下僅需形式化描述出文本中的空間關系。關于表達式表示,可以如,“鷹在空中飛,獅從籠里出。”:抽象為三元組 N(Pre,loc,LM),N表實體,pre方位介詞,loc方位詞,LM界標或稱方位參考點;則該句可表示為鷹(在,中,空)∧獅(從,里,籠);當然,漢語中表達空間關系的方式還很多,這些工作放在語言學本體庫研究中,而且可以參考很多語言學家已有的研究成果。
另外,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實現文本中空間關系的自動提取。有學者提出了一種基于線性分類器抽取篇章級空間關系的方法,把空間關系的抽取抽象為一個二值分類問題,然后在線性分類器的基礎上實現 實體、空間介詞、方位詞、界標的提取。而要實現這些都需要對文本進行較高準確率的切詞及詞性標注。
四、結語
本文簡單地回顧了漢語空間方位研究的既有成果,提出了重新從語言學層面進行漢語空間方位表達的研究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并初步構想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一是空間知識庫的構建,二是空間特征集的提取及形式化表達。另外,這一研究還需要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支持,總之,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扎扎實實地推進。
參考文獻:
[1]方經民.漢語“左”“右”方位參照中的主視和客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3.
[2]方經民.現代漢語方位參照聚合類型[J].語言研究,1987,2.
[3]方經民.論漢語空間方位參照認知過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國語文,1999,1.
[4]方經民.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的認知結構[J].世界漢語教學,1999,4.
[5]方經民.論漢語空間區域范疇的性質和類型[J].世界漢語教學,2002,3.
[6]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J].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7]廖秋忠.空間方位詞和方位參照點[J].中國語文,1989,1.
[8]呂叔湘.方位詞使用情況的初步考察[J].中國語文,19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