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璐 楊青青

【摘要】2017年,我國商業銀行在互聯網平臺機構被肅清后打了一個“回馬槍”,再次回歸“校園貸”市場。歷經輪回,改弦易轍的銀行此次勢必將風險控制放在首位,在準入門檻、申請流程、授信額度等方面更加謹慎。本文結合商業銀行以及市場宏觀經濟的特點,利用SWOT模型解析商業銀行相對于互聯網金融平臺在開展校園貸業務中的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總結銀行可能面臨的風險因素,提出銀行長遠發展“校園貸”業務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校園貸 銀行 SWOT模型 風險
一、銀行介入校園貸的發展歷程
銀行進軍大學生消費市場最先產生在2004年,因為那時缺乏經驗,缺少對持卡數目的限定,銀行多頭授信造成信譽額度的濫用,透支現象頻繁,加大了銀行的壞賬率的同時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致使銀監會于2009年叫停該營業。下表為銀行介入校園貸業務的發展歷程。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白表示取消校園貸,但為迎合大學生在消費、創業等方面的資金和金融需求,商業銀行等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向大學生提供專門化、規范化的金融信貸,支持正規的商業銀行創辦針對大學生的信用貸款,補位校園貸。
2017年5月,建行廣東省分行率先發布校園貸產品“金蜜蜂校園快貸”,面向廣東省內高校學生;隨后,中行、招行、工行相繼推出小額信用循環貸款“中銀E貸·校園貸”、大學生閃電貸、大學生融e借等信貸產品,這些正規銀行所提供的貸款產物,均為純信用貸款,授信額度在1000元至50000元之間,年利率依照5.6%制定。
銀行此次重返校園貸,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滿足消費需求的同時有了更安全、更信賴的服務平臺;對于余下的互金平臺來說,把不良網貸趕出,規范的互金平臺才能從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中受益;對于整個市場經濟來說,銀行重返,利用良幣驅逐劣幣,從根本上解決校園貸亂象,可以促進行業健康規范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穩定。
二、基于SWOT分析法的銀行“校園貸”業務風險分析
(一)內部能力分析
內部能力分析包括優勢因素和劣勢因素分析,它們是銀行開展校園貸業務中自身存在的消極和積極因素,屬于主動因素,主要是分析當前銀行介入校園貸業務的優點和缺點,從而評估銀行現在具有或應盡快彌補的條件。
1.優勢(strengths)因素分析。
①擁有銀行業的同業公會。
可以發揮銀行業同業公會的積極作用,推動銀行之間協商溝通,促進各銀行間對校園貸業務的利率、風控及大學生信用體系建設等問題達成共識,創建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防止惡性競爭。
②營業網絡優勢。
商業銀行具有大量的業務網點,遍布中國各省各鄉,構成了便利、快捷、完美的業務網絡,服務范圍基本上籠蓋到的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銀行重返“校園貸”,勢必將增加其在各高校及周邊的營業網點,構建全國范圍內的校園貸網絡,以盡可能滿足所有有消費需求的大學生。
③品牌優勢。
商業銀行相比于互聯網金融平臺,在國內有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口碑以及較高的信譽度,并且大學生對商業銀行的服務、口碑、安全性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對銀行產生了較強的信任與依賴,所以,相比于其他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在校園貸領域更容易被高校學生接受,可以獲得的客戶資源更多。
④合規體系。
商業銀行是持牌金融機構。相比于互聯網金融平臺成立簡單,借貸流程簡便,銀行具有良好的風控能力及合規意識、經驗和管理體系,并且銀行之前涉入過校園貸市場,累積了大量數據及經驗,因此銀行從校園貸產品的設計、發行、銷售到貸后償還,能更好的把控各個環節。
⑤利息低。
之前的校園貸被取締的原因之一就是極高的利息與大學生有限的經濟水平導致的不良影響,校園貸亂象時的隱藏利率更是高達40%,遠遠超過了法定的貸款利率。而目前各銀行推出的產品年利率維持5.6%左右,與網貸平臺提供的信貸產品相比,利率要低得多,大學生償還債款也比較容易。
2.劣勢(weaknesses)因素分析。
①推廣度、大學生認知度低。
目前各銀行“校園貸”業務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10個城市的幾十家高校開展,試點數量有限,盡管后續還將陸續推廣到更多高校,但銀行開展的校園貸產品在大學生中的認知度完全不比互聯網巨頭產品如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等。
②缺少消費場景。
完整的消費場景應由確定的消費者、明確的消費行為和良好的償還能力三個因素構成,而“校園貸”在先天的設計中就缺少第三個因素,又在盲目發展中忽略了對前兩個因素的建設,哪怕是銀行進軍校園貸業務也不免于此。
③獲得客源的成本高。
互聯網平臺開展借貸業務的準入門檻低,只需到相關部門備案,購買P2P系統并注冊即可開始運營,平臺沒有專門的產品推廣、營銷人員,運營成本低廉,而銀行相比于互聯網機構,為開展校園貸業務設立試點、培訓相關人員、建立操作、風險管理體系等都需要大量成本,在其與其他機構進行競爭中,為了獲得客源,必須降低貸款門檻等要求,這又會給銀行帶來很大的風險,所以,銀行運營校園貸業務成本是很高的。
(二)外部環境分析
外部環境分析分為機會因素和威脅因素分析,它們是宏觀的、外部的環境對銀行開展校園貸業務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屬于客觀因素。
1.機會(opportunities)因素分析。
①大學生潛在、旺盛的消費能力。
數據顯示,2015年,大學生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同比增長746.7%,2016年我國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達到4524億,并呈持續增長趨勢??梢姡敶髮W生在電商的刺激,生活品質的提高,場景的不斷豐富的物質前提下,消費需求越來越強烈,并且他們的消費觀念開放、前衛,這對銀行來說提供了重返校園貸的先決條件。
②大學生信用體系建設日趨完善。
國務院2016年12月23日印發的《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高校除了開展有關課程外,還要推動學校加強信用管理,建立健全18歲以上成年學生誠信檔案并依法將相關信息記入個人信用檔案。但與其他人群相比,大學生征信業具有新的特征:歷史數據量少、可用數據有限、與父母相關性高。雖然我國關于大學生的征信體系仍在發展建設階段,但就日后銀行在開展校園貸業務時,能夠利用信用系統對大學生的信用作出更準確的判斷,降低放貸風險方面還是具有看好的前景的。
③銀行與互聯網平臺開展合作,實現共贏。
目前中國新一輪的消費信貸競爭是場景競爭,而銀行的弱勢就在于它缺乏應用場景。盡管銀行資本雄厚、業務發展廣泛,在風控和制度建設方面有充分的經驗,但是缺乏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大數據積累。所以銀行業在開展校園貸業務時,如果能和互聯網平臺合作,將貸款服務從營業場所、網上銀行拓展到互金平臺的場景中,雙方就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2.威脅(threatens)因素分析。
①互聯網巨頭金融產品競爭。
在互聯網金融的大背景下,巨頭互金平臺例如螞蟻花幣、京東白條等占據了大半壁江山。接近六成的學生主要使用淘寶分期、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電商分期付款服務。這些互聯網金融產品對銀行在校園貸業務中推出的產品產生了很大的競爭力,銀行想要從他們手中分一杯羹,就必須相應的要提供更優惠的條件。
②壞賬問題。
大學生具有很強烈的消費需求,但他們本身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母經濟支持。很多大學生也沒有信用意識,在借貸中有逾期行為,無法及時償還貸款。從09年銀行針對大學生發行信用卡的事件中看,學生在缺乏自制能力和互相影響攀比下,信用卡變為財務枷鎖,從而造成個人信用額度的“膨脹”,造成銀行壞賬率過高,此次重返校園貸市場,仍然面臨著這一威脅,因此需要銀行吸取往日教訓,更加謹慎的應對風險。
三、銀行重返校園貸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信用(違約)風險
無論何時,銀行從事校園貸業務都會面臨著信用風險。部分學生因為心理虛榮、攀比、存在沖動消費傾而使其擔上沉重負債,而大學生雖然在年齡上已經享有獨立承擔信用責任,實際基本上沒有收入能力,更提供不了抵押資產等物品,同時大學生償付貸款存在期限錯配,因而產生較大的償付壓力,這都無疑增加了信用違約的可能性,從而增加了銀行面對的風險。
(二)操作風險
有內部規章制度的地方,就有操作風險的存在。銀行在校園貸業務的運營中在資金借貸的各環節、產品線和不同的管理層面都會發生操作風險。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這些操作過程本身存在著失誤的可能性,如不按流程審批貸款、出現違約案件沒有及時上報、辦理業務的人員違規等。在校園貸這類交易量大、結構變化迅速的業務領域,受操作風險沖擊也有很大可能性。
(三)經營風險
首先銀行的經營狀況發生異常變化或者經營不善的話,銀行的正常運營會受到影響,帶來經營風險;再者銀行一旦給予大學生創業類的貸款,那么資金的主動權就轉移至大學生這方,大學生的創業中的經營風險就將直接影響到銀行貸款的安全性。
(四)擔保風險
銀行向大學生發放校園貸款,還必須要求其父母作為擔保人擔保還款,從而能夠加大資金償還的可能性。但是現實中擔保并不一定總是有效,擔保一旦失效就會帶來的擔保風險。若大學生的父母發生意外事件,如失業、意外死亡等,失去償付能力,銀行發放的貸款的擔保將會懸空,造成“擔而不保”的現象,大學生又無力償付,此時,銀行風險大大增加。
(五)利率風險
銀行發放校園貸款必然要收取一定利息作為資金的補償,但當市場上利率發生波動時,也會影響到貸款的利率水平,可能會使銀行損失部分利息。
(六)流動性風險
銀行向大學生發放的一般都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貸款,特別是助學和創業方面的貸款,其一般也不具有良好的償還性,從而可能無法滿足銀行即時需要支付的負債,從而造成流動性缺失,甚至會引發擠兌。
四、啟示與建議
銀行此次重返校園貸業務,是終結校園貸亂象的第一步,銀行的回歸對于個人、社會、市場來說均有很大好處。經過之前經驗的累積,這次回歸的銀行必將用充分的準備應對校園貸帶來的各種可能,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銀行要針對大學生各需求創新信貸產品,合理設置信貸額度以及利率
當前涉及校園貸業務的銀行基本將利率統一到6%左右,遠低于信貸平臺20%以上的水平,在利率上具有明顯的普惠金融特性。同時銀行可以新開發出具有針對性的借貸產品,具體到大學生的各類需求,如美妝、電子產品、旅游等,為不同興趣的大學生提供專門化的借貸服務,還可以整合自身資源,圍繞校園貸嘗試向大學生提供相關配套增值服務。
(二)依托自身的風控體系,建立大學生信用評級及償債能力評析模型
銀行應當完善自身的風險控制管理機制,加強調查研究,準確掌握情況,嚴把大學生借貸審核關,并且建立大學生信用評級、風險預警啟動模型等來對大學生信用行為進行綜合跟蹤及評估,從而有效地預防校園貸風險。在當前大數據時代下,銀行以往已經有了關于大學生信用借貸大數據的積累,將過往的經驗數據結合當前的大學生借貸狀況,可以綜合建立并優化一套專門用于評估校園貸風險的機制。同時銀行也可以與高校聯合,校方根據學生日常表現來審核學生是否有條件借款,為銀行提供相關數據。
(三)建立銀行業統一的大學生借貸信息共享機制。
只有使各銀行信貸機構主體的信息孤島間有了傳輸信息的連接機制,才能避免一些大學生多處借貸無力償還而引發的行業風險,保證銀行借貸的長期健康發展。建立全面、及時、準確的大學生借貸信息共享機制,完善大學生個人信用體系建設,不僅能夠促進銀行業的穩定發展,還能讓大學生意識到信用的重要性,一旦計入信用檔案,其就不能再取得借款,強化了大學生淡薄的信用觀念。
(四)銀行聯合社會機構向大學生普及金融借貸知識。
各級政府、各所大學和銀行機構應該聯合起來,加大引導宣傳校園貸相關知識的力度,引導大學生拒絕過度消費、沖動消費等非理性行為,正確認知金融借貸的風險,幫助其樹立正確消費理念和信用意識。通過在各高校開展金融、信貸相關的宣講會等來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幫助大學生了解和區分金融產品的優劣與可能蘊含的風險,培養他們的金融風險意識。同時銀行在向大學生放貸時,家長作為監護人也需要負直接責任,是其間接還款人和擔保人,銀行也要注意將相關知識普及到大學生家長中去。
銀行可以不定期在各高校展開金融、信貸常識講座來幫忙大學生把握金融常識,堆集小我的信譽,養成比較好的還款風俗,幫忙大學生準確領會和辨別哪些是正規的金融產物,哪些長短正規金融產物,培育他們的金融安全意識及理財本領,讓他們更快順應社會生活。
(五)監管部門加大對銀行機構校園貸監管力度以及懲處力度
整頓規范校園貸必須依靠行政力量,建立專門監管校園貸的部門,加強銀行在校園貸行業的排查工作,督促其合法、合規運營。各行政部門也要制定銀行開展“校園貸”的管理辦法,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機制,使監管工作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周尊嚴,周芙瑩.銀行進駐校園貸有助于構建金融新生態,青島銀行法律合規部.
[2]吳章婷,陳建印.我國校園貸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時代金融,2017.11(679).
[3]黃震,方圓.校園貸的新格局與監管,中國金融.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校園借貸的模式創新及其風險監管研究”(201710357143)。
作者簡介:韓璐(1997-),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安徽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本科生;楊青青(1997-),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