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是拉動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引擎,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但國有商業銀行擔心信貸風險,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現象仍然很嚴重。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和對策,破解融資難題,促進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國有銀行 中小企業 信貸風險
一、引言
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率高達60%,為全國稅收收入提供了50%的稅額,是我國實體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中小企業作為我國最活躍的經濟成分之一,但由于受企業規模、經營管理模式、行業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往往很難從國有商業銀行貸款,中小企業也不得通過民間借貸、多方融資等風險性較高的手段來尋求企業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存在的“難、慢、貴”問題十分關注,并指出:引導商業銀行多措并舉,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和創新適合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達到中小企業“短、小、頻、急”的籌資目標。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看到中小企業信貸市場規模巨大,完全有可能成為其新的業務和利潤增長點,但隨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信貸風險也隨之加大,國有商業商業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已成為重中之重。
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形成的外部因素
(一)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
第一,GDP增速有所放緩。GDP增速從2010年的10.4%跌落到2016年的6.7%,GDP從高位增長轉換到中高位增長,實現增速的換擋,經濟發展落入新常態,并且以后也會保持在6%~7%這個區間增速內。經濟增速的下行導致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需求大幅回落,實體經濟產業發展動力不足。中小企業在經濟上行期市場需求大,尚能生存發展,但當經濟持續下行或疲軟時,就會出現銷量下滑和價格下降等現象,中小企業就會存在資金周轉困難和斷裂的風險,甚至有可能出現破產的情況,導致銀行的壞賬損失急劇上升。
第二,出口需求減少。受世界整體經濟環境低迷和人民幣匯率上升的影響,中小企業出口產品的價格不像以前那么有競爭力,導致在世界各國市場上對我國中小企業產品的需求銳減。我國出口貿易額自2012~2016年連續五年沒有完成既定的目標值,其中2015 年的進出口總量減少了2526.85億元,一些初加工型、產業附加值不高的中小企業的外貿訂單銳減,對外貿貿易依存度較高的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不斷惡化。
第三,生產成本的上升。在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雙重沖擊下,中小企業的經營也難以為繼。2006~2016年這10年間全國平均工資上漲了50%以上,增長速度非常迅速,勞動力報酬增長了266%,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超過了東南亞的許多國家,人口紅利在不斷減少,印度、越南等國家憑借低廉的工人工資生產出的產品開始侵蝕我國原有中小企業占領的國際市場,我國許多中小企業在對外競爭中不再有價格優勢,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二)行業因素和政策環境的影響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為了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提出了供給側改革,鼓勵去除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發展經濟附加值高的產業,一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和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就會被市場淘汰,比如現在的鋼鐵行業的市場發展前景并不被看好,低端鋼材產能嚴重過剩,市場供給大于需求,價格不斷下跌,廠商和經銷商難以盈利,甚至處于虧損狀態,企業沒有足夠的經營收入,就難以償還銀行的貸款。另外一些中小企業設備低端、技術含量低,達不到國家環境指標的要求,如果政府對這些中小企業加以整頓,中小企業就需要購買先進的環保設備來維持經營,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這讓很多資金不是雄厚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三、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形成的企業自身因素
(一)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
中小企業的規模比較小,注冊資本較少,生產設備工藝陳舊,技術密集程度低,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另外,中小企業缺乏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企業決策權牢牢掌握在老板一個人手里,缺乏專業管理人才,戰略發展規劃不足,企業持續經營能力較弱。據統計我國大約有30%的中小企業的存活率小于兩年,60%的存活率在4~5年,較短的企業生命周期降低了商業銀行收回貸款的難度。
(二)中小企業信息不透明
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執行不嚴格,導致財務信息失真,使得銀行很難客觀了解到中小企業的生產狀況和內部財務狀況,從而無法分析企業的資產真實情況、營運能力和償債能力等財務指標。很多中小企業為了能夠獲得銀行的貸款,編制一套虛假財務報表,虛夸經營收入,讓一些關鍵的財務指標變得完美,同時也會設立多套賬本規避資信審查。由于銀行和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在獲得貸款后,把貸款用于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而銀行很能監管貸款的實際用途,一旦投資失敗,就會增加貸款回收的難度;甚至有些企業通過股權變更來轉移資產,從而躲避償還貸款。
(三)中小企業關聯風險的存在
國有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往往需要中小企業提供抵押擔保,而這恰恰是中小企業缺乏的,因此中小企業間的關聯保證、交叉保證、循環保證、互保等現象層出不窮,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也是迷霧重重,關聯資金被大量占用,三角債比比皆是,一旦某一環節的資金鏈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借貸集體性風險,給銀行的借貸業務帶來很大風險。而這種關聯風險很難被銀行監控到,在外部監管缺失的條件下會給銀行帶來很大的利益損失。
四、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形成的銀行內部因素
(一)技術的缺陷
受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體制影響,國有商業銀行在選擇信貸對象上形成了自己的偏好,一般按“先國有,后集體,再個體私營”開展信貸業務。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對象主要集中于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在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時,沒有根據中小企業生產規模和生產周期等特點,研發一套適用于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標準。
(二)成本與收益不匹配
國有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搜集中小企業的信息;其次是與貸款帶查相關的費用,銀行在與中小企業在簽訂貸款合約時,要辦理較為繁瑣的抵質押擔保手續;最后是貸后的監測費用,中小企業融資規模小,為銀行帶來的收益也比較少,且貸款合約簽訂后銀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資金動向的監測,造成收益與成本不匹配。
(三)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
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管理中還未形成健全的中小信貸風險管理體系,缺乏統一整體化的風險控制。第一,銀行貸前調查不到位。銀行在對小企業客戶進行貸前調查時過度偏重企業提供的財務指標,缺乏對數據的真實性核查和對企業現金流量的預測,同時對貸款企業股東的品德、社會聲譽等日常行為缺乏了解,客戶準入審查不嚴。第二,對貸款資金流向監控不足。貸款資金發放后,銀行很少就企業對貸款資金流向、貸款用途及企業日常經營情況、財務情況進行必要檢查和監督,貸后調查不到位的做法必然導致銀行不能提前預警信貸風險的發生。第三,信貸人員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在現實工作中信貸人員只關注放貸數量,忽視收款效果,加劇了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
五、國有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措施
(一)加快中小企業信息查詢系統建設
國有商業銀行必須與當地政府合作,依托當地各政府部門,將企業的資信,以及政府各相關部門掌握的海關、稅收、工商、環保、水電煤等數據進行整合,構建中小企業信息查詢系統,增進國有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息交流,解決銀行與中小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體系和信用評級體系
國有商業銀行在應考慮到經濟政策環境變化、人民幣匯率變動、國際貿易爭端、行業周期變化等不同維度來建立全方位的的中小風險預警體系,及時防范授信客戶的潛在風險。同時借鑒國外先進商業銀行的信用評價體系,并根據現有的中小企業貸款數據建立先進的信用評級體系,計算中小企業的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等風險指標,實現對信用風險的量化管理。
(三)完善中小企業信貸流程控制
加強中小企業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風險控制,實現風險管理關口前移。提早發現貸款風險。貸前應對企業的財務報表、資產情況、經營狀況進行真實性審核,對無法確認的事實進行調查取證,貸中應嚴格審查前期調查所獲取的資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驗證授信金額和用途是否合理,以防部分信貸人員為完成個人的信貸業績而幫助企業偽造信貸所需要的資料。貸后應加強對信貸資金流向和用途的追蹤,并去企業進行現場調查,充分掌握企業訂單、產品銷售狀況、賬戶結算等信息,分析判斷借款人經營狀況。
(四)加強市場研究,注重客戶的選擇
國有商業銀行應認真做好市場調查,依照區域不同對小企業市場進行研究細分,嚴格把控客戶準入。國有商業銀行首先選擇符合國家經濟宏觀政策的中小企業,對鋼鐵、水泥、煤炭、火電、煉油等產能過剩和高污染的企業的選擇應慎重,要選擇管理規范、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和為大型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
(五)加強對信貸業務人員的培訓
國有商業銀行應舉辦風險管理業務培訓,定期組織風險管理業務交流,對信貸風險專題案例進行探討,提高信貸人員的業務技能、對宏觀經濟環境形勢的預判和風險識別的敏銳度。同時也要加強銀行信貸人員的道德素質的教育,樹立正確的風險控制理念,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聯合企業騙取銀行貸款,增加銀行貸款的回收難度。對從事信貸業務的客戶經理要實施資格準入,經過考試合格后方能取得上崗資格,頒發上崗證書后才能上崗操作。
參考文獻
[1]魏國雄.商業銀行的信貸戰略風險管理[J].金融論壇,2015,20(11):10-17.
[2]崔琳琳,劉榮.中小企業信貸風險防控的國際借鑒和啟示[J].財經問題研究,2015(S1):50-53.
[3]趙婷.淺析我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基本特征及防范對策[J].時代金融,2015(03):112-113.
[4]賈舒.我國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管理[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36(S1):38.
[5]劉傳巖,王濤.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分析與防范對策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1(02):51-54.
作者簡介:李修愷(1992-),男,漢族,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