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宏
摘 要: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建筑業的發展,高層建筑在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逐漸增多。為了保護人民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必須注重抗震性能的設計,促進建筑業的發展。本文探討了高層建筑結構抗震性能處理措施分析與設計。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抗震;性能處理;設計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7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1-0100-02
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是高層建筑在我國的重要內容,如何進行抗震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地震設計必須進行多方面的設計,以避免在高層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一些問題,高層建筑的抗震標準,更經濟、安全、可靠。
1 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效果影響因素
1.1 工程結構設計
為了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必須注重結構的設計,以確保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許多高層建筑工程的布局復雜度過高,重心偏離剛性核心,地震造成的破壞更為嚴重。因此,在結構設計中,應盡量保證工程質量中心和剛性核心的結合。此外,還控制了建筑物的屋面部分高度,減少了地震過程中的端部效應,提高了地震工程效果。
1.2 施工材料選擇
在相同地震作用下,材料質量越好,結構損傷越輕,反之則越嚴重。為了提高工程建設的效果,我們應該選擇的組件,如分區、維護墻和地板來提高結構的穩定性,重量輕的塑料板代替傳統的建筑材料,空心磚和加氣混凝土板,以提高工程結構的抗震性能。同時,在每一個施工環節都要進行物資管理,嚴格禁止杰瑞的建設行為,提高施工作業的規范性,確保工程建設的效果達到專業標準。
1.3 工程建設環境
地震對工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山體崩塌,巖石斷層,滑坡等次生災害如洪水和海嘯。基于各種因素對建筑工程的影響,應采取預防措施,保證工程建設效果達到專業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減少地震災害的影響,就要合理選擇建設項目所在地,提前對現場環境進行詳細調查,掌握地質地形特征,盡量避免不利地區,選擇有利于抗震的地區。
2 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性分析
2.1 高層建筑物的鋼結構分析研究
在大型高層建筑中,鋼結構是最常用的結構形式。鋼結構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強度高,但同時質量也很輕。同時,鋼結構具有很高的柔韌性。因此,即使負載很大,它也可以通過大變形釋放能量。雖然鋼結構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但也存在一些缺點,即造價相對較高。因此,在一些小的工程中,鋼結構的使用不是很廣泛。
2.2 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分析
框架結構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多高層建筑結構,結構重量輕,靈活的空間,有利于抗震,節省材料;可以靈活的建筑布局,高層建筑需要很大的空間;它節省了原材料消耗,用于大型建筑的空間結構的施工是非常普遍的。框架結構設計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可根據不同需要將梁或柱澆筑成不同的截面形狀。框架結構與剪力墻結構具有相似的特點。因此,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兩個構件經常共同使用,形成一種獨特的框架剪力墻結構,既能保證一定的抗震性能,又能保證一定的使用空間。
2.3 磚混結構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
磚混結構是農村住宅建設中常用的結構形式。在現代城市中,除了樓梯、陽臺等附屬設施外,其他高層建筑很少使用磚混結構。與框架結構不同,磚混結構的承重結構不是梁、板、柱,而是樓板和墻。磚混結構是鋼筋混凝土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磚墻承重結構,承重墻不可改變,房屋布局不靈活,因此磚混結構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遠遠小于上述三種結構。磚混結構的基本材料是粘土磚,因此磚混結構的抗震性能最差。
3 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設計措施
3.1 地基的選擇分析
選址時要綜合評價地質條件。在選擇建筑工地時,應首先選擇有利于高層建筑結構抗震的硬土區,避免土體的軟化部位。如果不能避免,首先也要采取抗震措施。對于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我們不能建造甲、乙、丙三類建筑,并且有研究表明,在土質越軟,覆蓋層越厚的地區,地震對建筑物的損壞也就越大。
3.2 抗震材料選擇
高層建筑中,建筑高度高,外界環境的壓力相對較高,對建筑的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對建筑材料的合理施工進行選擇和控制。首先,我們需要根據建筑的具體要求和施工的具體環境進行詳細的分析。在了解了具體的施工參數后,我們將進行建筑方案的設計。然后,在確定該建筑的具體設計和施工方案后,選擇合適的材料,為建筑的抗震和安全性提供依據。一般來說,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我們需要根據建筑施工的具體要求和條件,特別是材料的規格和性能。
3.3 落實抗震驗算
在進行抗震驗算時,在設防烈度下,結構應進入彈塑性狀態。大多數結構變形可以轉化為構件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載力計算形式。非地震承載力設計值可用于構件截面抗震計算,承載力抗力調整系數與之相關。在計算過程中,地震效應的影響值乘以地震調整系數。通過改進抗震驗算,保證了建筑物抗震設計的有效性,充分發揮了抗震設計的作用。
3.4 承載能力設計方法
從我國抗震設計的現狀來看,這種方法更為普遍。對于頻繁的地震,通過反應譜將建筑的底部剪力計算出來,按照相應的規則布置結構構件,并結合其他荷載,然后結構強度設計、各部分的構件有相應的承載能力,最后得出結論通過變形計算。一般來說,采用承載能力設計方法,設計可靠,概念清晰,操作方便。它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的性能目標。但這種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彈性反應的基礎上,不能充分計算非彈性反應的建立。因此,新規范衍生出承載力按抗震等級調整地震效應的設計值、不計抗震等級調整地震效應的設計值、標準值、極限值的四種復核方法。
3.5 加強多重抗震防線的設置
一旦發生地震,如果建筑物有多道抗震防線,就可以減少地震造成的危害,提高人們獲救逃生的可能性。一般說來,多重防線在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可以采用。首先,良好的延性材料可以作為第一抗震防線。二是合理選擇適合抗震設計的構件,建立其他抗震受力路徑。設置多重防線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地震的影響,盡量減少地震災害的損失。
3.6 抗震結構體系的選擇分析研究
在正常情況下,為了提高高層建筑的抗震性能,減少地震的破壞,通常選擇不帶重力荷載的豎向墻或填充墻,或抗震墻作為抗震構件的第一構件具有良好的延性。在框架-抗震墻結構體系中,當抗震墻受到破壞時,框架在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時立即起到抗震保護作用。這種結構的設計思想不僅保證了抗震性能,而且具有很好的強度。抗震體系強度高,延性差,遇地震時容易破壞結構。相反,如果抗震體系延性好,但強度低,遇地震時也容易受到破壞。因此,只有合理的剛度和強度分布,才能對可能引起問題的易損部位進行集中處理,保證抗震性能,提高高層建筑的抗震能力。一般而言,抗震體系的延性控制包括以下兩個物理量。一個是構件結構受外力作用后的變形范圍,二是構件在變形達到最大值后應承受的承載能力。其中,第二個物理量是第一個物理量的先決條件。因此,為了保證結構的延性,保證構件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構件的連接強度應高于構件的強度。
3.7 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
在當前高層建筑抗震結構設計中,通常采用的是延性結構體系。本系統是一個建筑結構剛度控制的抗震結構體系,地震發生時,會在非彈性狀態,使整個建筑部件,它將進一步提高抗震延性、耗能將起到支撐作用,會影響地震效應最低,可有效避免建筑倒塌的發生。此外,還可以采取相應的隔震措施,使高層建筑的動力特性發生動態變化,從而降低建筑物的受力,利用高延性結構將地震效應降到最低水平。
4 結語
總之,為了提高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不僅要依靠準確的地震作用計算和分析,更要注重高層建筑結構的概念設計。因此,在設計時,要采用比較常規的結構體系,綜合評價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做好抗震設防工作,加強抗震設防措施,以確保高層建筑的抗震性能。
參考文獻
[1]牛發民.高層建筑的抗震結構分析與設計.建筑設計管理,2011,28(7):78-80.
[2]張小濤.高層建筑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分析.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