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摘 要: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和探討黃梅戲的語言、唱腔以及伴奏藝術特征。通過收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黃梅戲曲目,嘗試理解其中演繹運用的語言和唱腔特征,并重視伴奏在黃梅戲表演中的重要性,進而達成藝術表演的實際需求。本次研究從黃梅戲的語言、唱腔和伴奏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研究和分析,每個細節都根據實際的表現內容進行探討,進而體會黃梅戲的藝術魅力和價值。
關鍵詞:黃梅戲 語言 唱腔 伴奏
前言
伴隨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除了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生活享受。黃梅戲不僅僅是我國人民的精神享受元素之一,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路徑之一。因此,展開對黃梅戲藝術的研究和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我國傳統文化宣傳的需求及目標,并且能夠讓新時代的年輕人更加了解黃梅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
一、黃梅戲語言
黃梅戲在演唱的時候運用的語言是安慶地區的方言,是北方語言體系中的江淮方言。黃梅戲語言的表現方式具有結構性的特征,一般為七字句式,或者是十字句式。所謂七字的局勢就是指在表現的過程中以2+2+3作為基本結構,而十字形式就是指3+3+4作為基本的機構{1}。具體表演黃梅戲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的需求進行七字和十字的調整,將七字或者是十字作為框架,然后進行數量的壓縮,或者是增加,然后根據曲目的調頭進行調整,在演繹出完整的歌詞和結構,將其與音樂句子融合在一起,形成上下句子相對稱的形式,普遍使用的語言表現方法是有花腔、板腔和垛距形式{2}。演唱黃梅戲花腔小戲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其演唱歌詞具有靈活多樣性的特征,而且比較善于變化,其中的戲劇臺詞從三字到七字不等,內容中還會混夾著口語化的無意義戲劇臺詞。黃梅戲的語言不一定就是偶數,很多時候也會出現奇數的情況,通過重復的方式形成偶數的句式。演唱過程中會選擇使用安慶的普通話歐式唱念,整體劇本會選擇韻母、官話演唱,小戲就使用安安慶地方的鄉音比較多,實際的唱腔一般保留官話模式{3}。
二、黃梅戲唱腔
1.花腔與平詞
黃梅戲的演唱腔調與其他戲劇的演唱和表現形式不同,盡管黃梅戲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當中借鑒了許多戲劇的模式,但是并沒有遺忘本身的戲劇變現特色。黃梅戲當中存在戈陽腔、徽劇、青陽腔,以及京劇的元素,還涉及到漢劇和秦腔中的許多戲劇變現形式。以上戲劇元素的融合,以及黃梅戲本身的創作,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唱腔,在演唱的過程中展現出委婉和清新的特色,將音調的變現形式劃分為花腔和平詞良好方面{4}。在戲劇變現舞臺上,一般的小戲都會選擇花腔的表現形式,并且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還可以在小戲表演中感受到皖南地區民族生活的特色。黃梅戲應用的方言模式襯托出民族生活的生動性,將人們的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黃梅戲在創作方面更為大膽,并有效的增加了平詞的黃梅戲表現形式,類似于詠嘆調的唱演方式更具有抒情的效果,也能夠為敘事性的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成為黃梅戲戲劇性表現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黃梅戲的表現需求,呈現出藝術的特征性和審美價值{5}。
2.“兩大一小”
黃梅戲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獨特性的特點,實際的唱腔演繹也具有獨特的藝術性質。本次研究就針對黃梅戲的唱腔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希望能夠了解并掌握唱腔中的“兩大一小”。所謂的“兩大一小”就是指在板腔體系當中比較普遍應用的一種唱腔,其中存在平詞、火工、二行、八板,以及三行等內容。通過不同的唱腔能夠區分表演的人物形象,也可以通過男、女來劃分唱腔。男性唱腔基本為宮調的形式,也就是高胡的do-sol定弦,而女性的唱腔基本為徽調的形式,也就是高胡的sol-re定弦{6}。不同的表演需要不同的唱腔,平詞在表演的大題材戲曲中比較常見,實際為一板三眼,可以稱之為緩板或者的平板。實際演奏的曲目比較肅靜和莊嚴,演唱的特色又柔情優美,呈現出黃梅戲豐富情感并諸多變化的特征。以此為例能夠發現,不同的唱腔在表演的形式上具有不同的節奏感覺,能夠呈現出的情感也有諸多不同,無論是磅礴大氣,還是娓娓道來,都有黃梅戲獨特的唱腔節奏,彰顯出黃梅戲的藝術魅力,為后人所熱愛{7}。
3.花腔研究
傳統黃梅戲劇目中的花腔小戲都統稱為唱腔中的花腔,很多著名的黃梅戲曲目都各自對花腔理解的演唱曲調,并專用其唱腔形式,麗日《打豬草》、《瞧相》、《打紙牌》等等。表演花腔的時候一般選擇鑼鼓進行伴奏,進而呈現出曲目的節奏感覺和形式。黃梅戲當中的個別曲目會應用旋宮轉調的方式,除此之外都應用的是花腔的唱腔,這也保證了黃梅戲曲調的專有性藝術變現模式,形成了統一的戲曲體系,進而產生聯曲體。應用花腔的變現模式具有比較明確的唱腔表現獨特性,能夠在實際的表演和延長形式中呈現出地方的藝術特色。因此,人們在欣賞黃梅戲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皖南地方的民族特色,還可以通過小調的特征感受到地域的文化特征,但并沒有向板腔的形式發展{8}。黃梅戲當中的花腔唱法都具有獨特性,能夠通過其獨立的表現方式策劃更能顯出具體的音調藝術美感。花腔中的調式包含五中聲音性質,即宮、商,角、徽、羽,能夠通過不同的音調進行分析,就能夠感受到當中呈現出的藝術魅力。五種曲調當中的徽調運用最為頻繁,其余的曲調為居其次,而實際的運用形式也在平詞和花腔兩者之間。傳統的黃梅戲表演當中包含一種比較特色的花腔,即彩腔,也就是皖南地區原本的花鼓唱腔。期初這種唱腔是為了向觀眾討要彩頭,后來發展成為花鼓調的彩腔。花鼓調的唱腔不僅僅能夠展現出花腔小戲的特色,還能夠與民歌當中的曲調聯合起來,進而形成花腔小調,在獨特的數板節奏惡化對板節奏下,還能夠形成邁腔、切板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樂句的演奏需要。并逐漸向板腔題材的曲式轉型,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正本大戲模式的演奏特征,成功運用了大戲的主體演化至此。花腔的表演也展現出起承轉合的特色,徽調當中也有一板一眼的演奏結構要求。通過仙腔和陰司腔的形式展現出小調的獨特性唱腔藝術。創新的黃梅戲表現藝術模式下,專用的小調方式和曲調應景取代了傳統的黃梅戲形式,并由專業的黃梅戲藝術家擬定到專業的主要唱腔范疇之內。仙腔的表現形式比較豐富,其中還包含道腔和道情,是神道在表演出場時專用的曲調模式,其表現的旋律也非常的流暢,彰顯出單段體的結構藝術美感{9}。
三、黃梅戲伴奏
傳統的黃梅戲伴奏選擇簡單的打擊樂器進行,這也是最為原始和古老的黃梅戲伴奏方式,也就是傳統戲曲中談及的三打七唱方式,通過這個名稱就能夠了解到傳統的黃梅戲更多關注到演唱層面,原是伴奏形式僅僅作為戲曲表演的輔助。在抗日戰爭的階段,傳統的黃梅戲嘗試過應用京胡托腔的方式進行伴奏,后期又更改嘗試二胡伴奏,但是實際的推廣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也沒有讓創新的伴奏方式普及到黃梅戲的戲曲表演當中。在建國初期的階段,黃梅戲的戲曲表演才剛剛開始選擇高胡作為表演的基礎伴奏,這一樂器的應用也讓我國傳統戲曲認識到創新和融合的重要性,并逐漸建立了以民族樂器為主題,西洋樂器輔助的演奏模式,建立了一個融合的樂隊演奏方案,并增加了音樂表演的張力{10}。
黃梅戲的初期演奏僅僅選擇大鑼、偏性圓鼓和小鑼的演奏方式,也就是俗稱的三打七唱模式,具體的演奏方式就是由3個人作為打擊樂器的演奏者,參與演奏的幫腔,再由7個人作為演唱者進行表演。司鼓人在執行堂鼓演奏者的工作下,還需要兼備演奏竹根節以及鈸的工作。另外3名演奏人員需要分坐在長期的內部和外部,以及草臺的中間位置,進行鼓樂器的演奏。20世紀三十年代發展以后,黃梅戲因為受到徽班和京劇的影響,開始改變傳統的表演位置,將演奏轉移到下場的舞臺側方位位置。從前鑼鼓的演奏具有質樸和洗練的特點,一般經常使用的就是1到9的槌,以及12槌半和四不粘的方式,也可以稱之為一字鑼{11}。另外,還包含鳳點頭、推公車、蛤蟆跳缺,以及三條箭等類型。與黃梅戲的身段表演進行配合,包含十三槌半、起板鑼鼓、叫鑼、七字鑼等等。伴隨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黃梅戲當中又融合了很多京劇的打擊樂變現方式,在鑼鼓敲打的節奏中又創新了部分元素,主要就是為了適應和配合黃梅戲的唱腔,以及表演,形成了獨特具有藝術性的伴奏模式。從曲牌的角度去分析能夠發現,黃梅戲在初期發展階段并沒有伴奏,在抗日戰爭階段與徽調和京劇在同臺進行表演,并創作出很多著名的曲目,同時也吸收了京劇中的曲牌藝術。發展到建國初期階段,還創立了獨立的曲牌,進而豐富了舞臺表演的形式,增加了伴奏的模式,并傳承至今。增加搬走后的黃梅戲更多了藝術的表演形式,增添了變現的豐富性[{12}。
結論:綜合上述研究內容進行切實有效的分析、探討和總結能夠發現,黃梅戲融合了多種藝術戲劇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并且能夠兼職自身的藝術表現獨特性,向人們展示了地方戲劇的藝術魅力和藝術價值,通過地域特征性的語言表現,以及唱腔的變化,還有傳統與創新結合的伴奏形式,向世界展示出黃梅戲的藝術特征,也希望能夠將黃梅戲傳承到世界各地區。
注釋:
{1}汪燕. 傳統戲曲發展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探析[D].東華大學,2017.
{2}謝紅蓮. 胡連翠黃梅戲音樂電視劇中的女性意識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6.
{3}邵敏. 論文化空間視界下的黃梅戲傳承與保護[J]. 江淮論壇,2015(3):136-139+159.
{4}李潤瑤. 黃梅戲的舞臺再設計[D].昆明理工大學,2015.
{5}張朗. 安慶市黃梅戲的傳承與保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6}龍飛雅. 文化產業發展背景下的安慶市黃梅戲的生存現狀及其發展研究[D].福州大學,2014.
{7}許楊. 數字動畫對黃梅戲藝術傳承與發揚的方法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4.
{8}李怡潔. 當代黃梅戲演出市場的現狀與前景——以安慶市為例[J]. 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30-34+39.
{9}李峰. 建國前和建國初期黃梅戲唱腔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10}邵敏. 黃梅戲的生成繁衍與文化生態[J]. 江淮論壇,2013(1):179-183.
{11}嚴偉英. 論黃梅戲與新農村文化建設[D].安徽農業大學,2011.
{12}楊瑾. 黃梅戲生存狀態分析及應對之策[J]. 池州學院學報,2009(5):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