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
摘 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是我國在弘揚民族文化藝術領域的宏偉工程,是在浩瀚的民間舞蹈文化礦藏中“尋珠覓寶”的舉措。開掘她的借鑒價值,喚起和重現她曾經的光彩和姿容,尤其是對于東北地區豐富舞蹈文化的深度發掘和研究,是保護和有效傳承我國傳統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全民的審美素養都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的編寫成卷,對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建設具有長遠的意義。
關鍵詞:舞蹈集成 舞蹈 東北秧歌 教學 價值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立足世界的根基。在全球逐步走向同質化趨勢的引領作用下,當前世界各國紛紛不遺余力的加強對自身民族文化全方位認知和保護,對于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藝術,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趨同性訴求已呈潮流。舞蹈是人類從遠古狩獵、農耕、宗教、戰爭等活動的真實印證,以及與先民生產生活、民俗民風息息相關的重要內容,因此被稱之為藝術之母。她與歷史的進步而變化發展,伴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逐步形成審美形態。舞蹈能直接、生動、具體地表現文字或其他藝術形式難以表現人的內在深層的心理狀態、強烈的感情、鮮明的個性特征,并能從動態的藝術形象中體現人的生命意義,從而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舞蹈文化體系,蘊含著人類祖先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表達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追求生活完美、和諧的人生境界理想。發掘和研究舞蹈文化資源,是保護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和艱巨任務,將燦若繁星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舞蹈遺產,納入典籍編纂成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歷史功績概莫能焉。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編寫價值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是我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總集。民族民間舞蹈是伴隨著人類的成長和文明進程逐步發展的,是人們最早用以傳情達意的藝術形態之一。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絢爛多姿的民族民間舞蹈百花園。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在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和文化歷史發展等方面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差異。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造就了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別樣景觀——形式豐富,品種繁多,姹紫嫣紅、極盡姿容的原貌。
但是,千百年來,如此珍貴的民族藝術遺產,卻從來沒有得到過系統的收集和整理,在自然的更迭和人們不經意的麻痹中,逐漸地相當一部分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精品的鮮活姿容湮滅在歷史的塵埃里,成為從藝老人“口傳身不靈”的過往回憶而不知真容。建國后,在黨的文藝政策指引下,廣大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進行采風,做了最初的搜集整理工作,奠定和描繪了民族民間舞蹈的雛形樣貌。但缺乏組織和規劃以及分散進行的工作形態,特別是經過十年文革的阻滯,更使得民族民間舞蹈處于自然流失的境地。“舞蹈集成”從國家、省、市的層層組織運作,不僅將此項工作列入“六五”跨“七五”國家藝術科研的重點項目,還投入相當的物力財力支持,使得這一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和繁榮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歷史性文化工程順利開展。
二、“舞蹈集成”遼寧卷編寫的歷史背景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工作,經過近十年的艱苦努力,這部包含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鴻篇巨著,分別以各省、區(自治區)、市(直轄市)卷的名義陸續出版。1982年9月,遼寧省成立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編纂領導小組,“舞蹈集成”遼寧卷隨后成立編輯部,并由我省著名舞蹈家可平、明輝任主編、副主編和編輯部主任擔綱引領,動員全省十四市地組成相應工作機構,發動各地的舞蹈工作者參與其中,自1983年開始進行全省的民族民間舞蹈普查調研工作。
東北門戶的遼沈大地作為民族民間舞蹈豐厚礦藏的探掘區域,其廣袤的文化歷史沉積彰顯出這一區域的別樣風情。由于貫通關內外的地理優勢;東部以山林江河,西部以旱地丘陵,南部以果香逐海,北部則沃野蒼原。以農耕文化為主人們將本屬于勞作之歌的“秧歌”逐漸發展為酬神敬祖,自娛自樂的形態,并進一步演變成從一般的秧歌演唱、扮演戲曲人物到歌、舞、戲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隨著歷史和人文因素的變革發展,以及東北地區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幾乎所有的生產與生活內容均與農業活動相關,并在此前提下衍生一系列活動形式,例如,各種酬神祭祀、娛樂歌舞等。而秧歌恰好是最為貼近該習俗的方式。關于秧歌的表演形式以及人物扮相等,清康熙四十六年楊賓所著《柳邊記略》中有詳細描述。該書描述的是楊賓自南方赴東北寧古塔探望其父時,沿途所見的秧歌或其它形式的民間表演,屬于較為原始的民間娛樂,但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依然能夠從現今流傳于本區域秧歌的規模陣勢、人物扮相、道具應用中看到其歷史風貌痕跡。顯然,東北的白山黑水和主要以農耕文明影響的這片土地上,“秧歌”的天然屬性不僅造就了其當初的農業文明信息,也使其自然成就了大部分民間舞蹈所負載的文化特征。它不僅是在農耕文化的孕育下茁壯成長,更是在遼沈地域根深蒂固的民俗民風中醞釀出民間舞蹈生生不息的濃郁風情。
三、“舞蹈集成”的時代性
“舞蹈集成”遼寧卷團隊,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葉組建并漸成隊伍,由可平、明輝、龐志陽、王乃功等引領,攜手其它藝術門類專家楊久盛、任光偉、烏丙安、張佳生等,勾勒尋舞痕跡、構思卷帙藍圖。還有數不清的知名或不知名的舞者同人;吳佩筠、李世榮、李成忠、朱培德、李顯達、張吉武、李璐、欒蓉年、鄭璐、趙喆、胡華、國際凡、郭麗華、孫學英、郭萍、李日輝……!且容筆者久疏前事而不能一一記述那還有許多的舞者吾友,描記他們是為了說明“舞蹈集成”的成型成卷,她們的拼搏付出可以印證書卷的份量,他們的足痕印跡在遼寧的城鎮村舍、廠礦場院、集市廟會、海島鄉間;他們以舞者遵循系各地民風俗舞;遍覽舞風遺存;追訪藝人原貌;描摹民舞陳香!這是一番了不起的作為,期間甘苦唯有書卷中字里行間透射端倪。“舞蹈集成”遼寧卷中普查和尋訪到的東北著名民間藝人或傳人有;齊懷學(齊大辯)、劉生成(劉黑子)、徐廣金(徐大嘴)、高德震(高老太太)、宋殿懷(北宋)、郭錫成(郭大妞)、姜潤德(姜伢子)、于景新(于黑子)、李鳳堂(粉菊花)、徐延愛、王世新……。在開展普查的過程中,因某些具有代表性節目是由極具個性的藝人所獨有,找到和及時進行有效訪談是當務之急,使得尋訪工作猶如搶救般地緊張進行。實際上老藝人因年齡和身體原因,部分人在此過程中先后辭世。雖然這是自然規律,但失去藝人所獨有的妙舞絕技、姿容風韻卻是不爭的事實。在扼腕嘆息之余,我們當慶幸“舞蹈集成”工作所積攢下來的舞蹈遺產,以搶救般的速度和效率探尋到的遼寧民間舞蹈資源,的確是地域文化特征鮮明的舞蹈素材富礦,尤其應引起當下同仁們的關注和重新審視。
四、“秧歌”的主流地位特征
“舞蹈集成”遼寧卷中,其主要記述內容以秧歌類居多,幾乎占據全卷的三分之二。依照遼寧的自然地理分布,東南西北各有具特色的秧歌類型。如此大篇幅的專著記載,表明“秧歌”已然成為遼寧民間舞蹈的重要標識。然而,就“秧歌”的稱謂含義分析,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它與水稻插秧的連帶關系。但是,傳統意義上的東北鮮有水田,幾乎不種稻、不插秧的區域何來“插秧之歌”呢?而秧歌的流行程度甚至蓋過水鄉澤國的南方。這一有趣或是令人費解的現象說明,遍布叢林山巒、平原江海的北方地區秧歌與插秧的農時勞作并無密切關聯。
南北兩個區域的“秧歌”稱謂名同實異。所謂南方“秧歌”通常泛指漢族與插秧勞作時的踏舞放歌,以“歌”為主是其特征,而北方則是以冬季農閑時節娛樂方式以及“過大年”時的一種自娛自樂為顯著標志的表演活動。具有兩個不同氣候和人文習俗的地域和時節差異所形成的本質差異。東北屬于以平原居多的廣袤區域,民間舞蹈也受農耕文化氣息的多重影響,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度,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并在多種文化中占主導地位。在中國民間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農業文化始終是根本,它是滿足歷代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存物質需求和人民基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而“秧歌”在民眾中喜聞樂見的形式特征,以及自娛自樂、鑼鼓鳴響恰恰對應民間習俗、農耕文明背景下的歷史倩影和民眾多彩生活的顯著表現。
五、遼寧卷的教學、創作價值
遼寧卷收錄的許多節目,均以原生態的形貌付梓卷中。她不僅以其在民間自然傳承方式成為民眾喜聞可見的自娛載體,在全民健身和服務于廣泛興起的廣場舞創建熱潮中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其已然成為當下藝術院校舞蹈專業教學“東北秧歌”的教學內容,包括基本體態、身體動律、步法腳位,以及手絹、扇子等諸多手臂上肢舞動扭法,以至發展到較為豐富的綜合各個元素的風格性東北秧歌組合。集數十年的教學實踐及積累,呈現較為系統化的教材系列,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舞蹈人才,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文化內涵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流傳遼寧南部的高蹺秧歌,她以潑辣火爆、詼諧幽默、情趣交融、技藝叫絕等特色著稱,并被學術界普遍認為是“東北秧歌”中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1988年著名舞蹈家明輝先生,根據他所掌握的大量素材和數度與秧歌藝人交流學藝經歷,在“高蹺秧歌之鄉”海城牌樓鎮重新構思創編“海城秧歌”的適宜廣場和舞臺表演的新節目。在凝煉傳統特色和強化高蹺秧歌風格韻味基礎上,以煥然一新面貌推出精彩紛呈的高蹺秧歌表演。這一具有創建性的“海城秧歌”表現形式,不僅將遼南高蹺秧歌的亮點予以凝練提升,節目中剔除“逗場”段落冗長的表演,可謂傳統與創新交融,后續建立的多支秧歌表演團隊多以此為各種類型表演及賽事的范本,并屢獲殊榮和美譽。
結語
“遼南高蹺秧歌”之于《海城秧歌》、“新金花鼓”之于《勝利花鼓》、“遼西高蹺秧歌”之于《大遼西》、“瑞應寺查瑪”之于《阜新查瑪舞》等,均為“遼寧卷”中的精品,她贏得人們贊譽和有效宣介這方土地上傳承久遠、眾彩紛呈民間舞蹈藝術的標志性聲譽。當下,更應借助科學的方法,縝密研判和提取精髓于“舞蹈集成”的累累果實,廣泛應用于專業和業余舞蹈藝術的全領域,服務于舞蹈創作實踐亦或舞蹈教材創建和應用等廣闊領域。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遼寧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8.
[2]《民族民間舞蹈研究》北方秧歌學術討論會論文專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內刊),1986.
[3]遼寧舞蹈五十年(畫冊).遼寧省舞蹈家協會出版(內刊),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