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
摘 要 自2005年關于紙媒消亡的說法提出來到今天多家國內紙媒倒閉的現狀,紙媒的生死存亡一直都是我們討論的焦點。從把關人的角度來看,這一論斷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只是個猜測,作為重要的傳統媒體,紙媒很難徹底消失。另外,若是紙媒難以發揮好把關人角色效用,這一論斷很有可能提前被現實佐證。
關鍵詞 紙媒消亡論;把關人;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0-0077-02
2005年菲利普·邁耶《正在消失的紙媒: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一書中提到:“2044年傳統紙媒媒體即將走向消亡,確切地說,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據此論斷的提出已經過去10多年之久,紙媒發展的蕭條態勢似乎預兆著紙媒走向消亡的趨向。就國內而言,從2017年元旦停刊的《京華時報》開始,到天津四家報紙迎來“告別時刻”,再到2018年停刊的《贛西晚報》和《環球軍事》,紙媒發展已然進入迷茫區和寒冰期。然而,紙媒雖陷入發展困境,但并不代表紙媒必然會走向消亡,在新媒體時代下,紙媒依然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價值。從把關人理論的角度來看,經過三個多世紀發展的現代報紙仍具有網絡媒體所難以相比的新聞生產的專業能力,尤其是在海量信息“洶涌而至”的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的現狀下,更需要紙媒繼續堅守把關人角色。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紙媒“把關”做得好不好關乎著紙媒能否度過“寒冰期”,這也是它突破當前發展困境的關鍵所在。
1 紙媒“把關”的重要價值
紙媒作為新聞內容的主要生產者,其“把關人”角色的扮演,使得受眾能夠有條不紊地閱讀各類信息,信息內容的質量以及權威性、可信性有足夠的保證,并且在日益重視受眾的當下,紙媒的信息生產更加“平易近人”,就連一向以嚴肅謹慎著稱的《人民日報》,也曾在標題中使用網絡流行語。互聯網時代下,基于新媒體發展尚不成熟和“信息大爆炸”現狀兩點來看,紙媒把關人角色所具有的價值不止是其自身能力的體現,還是保證獲取權威和有價值信息的關鍵。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可以說是導致“紙媒消亡論”甚囂塵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生產被傳統媒體所壟斷,作為普通大眾是并不具備“唾手可得”的話語權。因此,作為公眾唯一獲取“事實新近變動狀態”的渠道,紙媒、電視臺和廣播三者在內容上的把關顯得格外重要。而到了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得到極大的拓展,步入“人人都為自媒體”的時代之后,受眾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接受者。而作為主要傳統媒體之一的紙媒,既趕不上新媒體的即時性傳播,又不具備新媒體便捷化的特質,在新媒體的強烈沖擊下顯現出衰敗的態勢。
相較于網絡媒體來看,紙媒仍然是獲取高質量、權威性信息的來源。雖然民眾對于自媒體上的信息有著很大興趣,但最終還是要通過權威媒體來確定事實的真相是怎么樣的。而這種權威性來自于紙媒專業媒體人對于事實的“追根溯源”以及新聞專業性的生產,能夠依照客觀事實來進行報告。另外,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社會重大事項等大多數也是由紙媒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去采編,這也歸因于紙媒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如果紙媒真的停了,新媒體能很快成為替代品去承接紙媒的責任和使命嗎?”在新媒體尚未發展成熟的情況下,這顯然不能成立。
2 “紙媒消亡”與把關缺失
“紙媒消亡論”的提出,更多的人將其歸因于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將原屬于紙媒自己的蛋糕分成了若干塊,介入到信息內容生產行列并瓜分了紙媒“話語權”。同時,借助手機等終端來實現隨時隨地、免費下載的各類新媒體有著更為符合網絡社會習慣的便捷與高效,而這是紙媒所不能提供給受眾的。另外,紙媒廣告收入發生“斷崖式”下滑,多數報紙都是因為“經營不善”而停刊。“紙媒消亡”的原因可能不止以上幾點,但是,這些原因都沒有指向最根本的原因,即紙媒把關發揮了多大的效用。
表面上來看,紙媒的把關就是如何進行新聞采集和加工、決定哪些內容可以公之于眾,但真正的把關在于媒體人憑借怎樣的標準來對新聞內容進行篩選、制作和展示,這標準即是對信息內容的新聞價值做出判定。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理念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紙媒開始急于追求轉型升級,趨之若鶩的推出各自的客戶端、公號,力求趕上新媒體發展的浪潮,然而實際取得的效果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明顯,甚至于白白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追根溯源來看,重要的不是掌握新媒體技術或是采取何種形式來展現原有的版面,媒體之間的競爭也不是依靠何種渠道來取勝,“選擇什么樣的內容”才是核心所在,而這取決于紙媒把關能發揮多大的效用。
隨著諸多自媒體平臺的崛起以及自媒體優質人才的增多,紙媒在倍感壓力的同時,把關缺失也呈現出新特征,即紙媒抄襲新媒體。2016年2月,《廣州日報》所發布的文章《他們在美國讀的是啥學校》被指原文多處抄襲“有槽”微信公號推送的《洛杉磯留學生施虐同胞案,罪犯讀的是什么鬼學校?》,而《廣州日報》既沒有指出信息來源,事后也沒有做出回應。作為上海《東方早報》團隊一手打造的澎湃新聞在12月初也因涉嫌抄襲“南大新傳”公眾號文章,而引起一番熱議。紙媒發展已經步步維艱,公信力和權威性是紙媒“碩果僅存”的優勢。抄襲新媒體不單單是凸顯出紙媒對信息內容把關的缺失,更會使紙媒發展困境“雪上加霜”。
紙媒把關人角色定位,意味著它對整個社會的信息環境擔負責任,因為作為新聞傳播者,他要完成選擇、放棄、修改、加工等一系列環節,從而決定什么樣的新聞能夠傳播給社會公眾。相較于新媒體而言,在自媒體低門檻傳播和新媒體“快而失查”的傳播環境下,紙媒在新聞把關過程中,態度更明確,責任意識更強,因而可信度和權威性更高。能否扮演好把關人角色這更關乎著紙媒是否能在發展困境中實現突圍。
3 紙媒發展困境突圍
在紙媒紛紛“關門大吉”的浪潮中,仍然處在頑強抵抗、艱苦經營當中的其他紙媒,要如何實現“鳳凰涅槃”的轉變,已成為學界討論和關注的焦點。把關人定位不僅關乎媒體自身的生存發展,更關乎新聞專業精神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堅守。新聞媒體要想繼續生存,必須依靠自身優勢的迸發來突破現階段發展困境,對于紙媒的未來,轉型升級也好,依靠政府扶持也罷,“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于紙媒而言同樣適用。
“內容把關”是關鍵。正如威亞康姆總裁雷石東所言,“傳媒企業的基石必須是而且絕對必須是內容,內容就是一切”。幾乎所有論及紙媒突圍之路的文章都會提到“內容為王”,即紙媒要提供優質的內容才能保持用戶黏性。即便是紙媒去做公號、做電子報,無非還是將原來的內容換了個形式或是渠道去展現,最終的核心還在內容的競爭上。實際上,“內容為王”的背后即是內容把關的邏輯,也就是作為篩選工具,將優質的有價值的內容留在報紙版面。因此,要圍繞內容把關來思考紙媒的突圍之道。
在面對網絡媒體的沖擊時,紙媒更應當從自身出發,放大自己的優勢來彌補時效性等方面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把希望寄托于各種新媒體的全面覆蓋。相較于網絡媒體而言,紙媒所具有的優勢和價值即體現在“把關”二字,也就是體現在新聞內容的采編和生產上。紙媒成熟的新聞采集機構和有著豐富經驗的新聞人,是紙媒誕生以來積累至今的“一座富礦”,是突圍道路上的一股強勁的推動力。在“紙媒消亡論”甚囂塵上時,許多報紙企圖依靠降價來吸引受眾、擴大銷量,然而,廉價無異于“飲鴆止渴”,絕非長久之計,甚至會讓新聞從業者失去職業尊嚴。轉型升級的根本在于內容上的把關,只有能夠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內容才能提高紙媒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實現了紙媒價值的回歸,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總而言之,“內容把關”做不好,轉型升級再徹底也是“無濟于事”。
4 結束語
把關人理論的提出,雖然是建立在傳統媒體時代,但其理論框架同樣適合于網絡媒體時代。歸根到底,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其競爭的核心是在內容,而內容的生產和加工離不開把關人角色的存在,更何況今天已經進入到了“信息大爆炸”時代。把關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它與紙媒方方面面的問題都相互牽連。從信息采集到新聞加工再到營銷推廣,每個環節都需要嚴苛的把關介入,一旦某個環節“掉了鏈子”,那可能整條的新聞質量就會存在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紙媒若是能夠將內容把關和受眾把關兩者做好,那擺脫紙媒發展困境也便“指日可待”。而即便是說紙媒形式在未來消失,那紙媒的這種把關思想及其背后新聞專業精神也將會永存。正如《人民日報》所言,“紙或有變,報將永存”。
參考文獻
[1]張貽苒,李怡.新媒體時代下紙媒新聞采編的現狀與轉型探索[J].新媒體研究,2016(1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