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摘 要:目的:對癲癇治療的臨床實施分析。方法:選擇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入住的神經內科治療的癲癇病患者,對他們的發病時間、發病間隙、發病癥狀和是由哪種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等方面實施統一的研究與分析,并針對相關的癥狀擬定治療方案,針對性治療。結果:應用藥物等方法對患者實施觀察治療。當中早發性癲癇(在2周內發病的)、遲發性癲癇(2周后發病的)在發病時通過服用藥物治療后停藥查看2~4周后復發的有5例。重復治療并口服藥物治療大概年后有3例停藥后再次發作。癲癇持續狀態用藥無效死亡有2例。為957%的治愈率,為4.3%的死亡率。結論:在被發現的時候要癲癇病馬上使用有效的形式實施檢驗與治療,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強控制癲癇病的發作,同時在藥物應用中要留意對神經功能的損害要盡量減少,使死亡率降低。
關鍵詞:神經內科;癲癇病;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9-0201-01
癲癇病作為相對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兒童與青少年作為這病的高發人群,在必然程度上嚴重影響著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隨著中國科學技術與醫療水平的持續發展進步,對癲癇病的治療水平也獲得了提升,同時,也在持續的增多癲癇病患者數量。腦血管疾病是導致癲癇病發作的常見因素,腦血管疾病也變成現在危害人們生命健康安全的常見疾病之一[1]。為了進一步研究分析癲癇病的臨床癥狀,現將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入住的神經內科治療的癲癇病患者,對他們的發病時間、發病間隙、發病癥狀和是由哪種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等方面實施統一的研究與分析現將其臨床資料及診治情況分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符合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通過的各種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通過頭顱CT或者是MRI確診為癲癇病、沒有癲癇病發病史、沒有別的疾病導致癲癇的患者。發現37例(8.2%)的癲癇患者,當中18例男,19例女。18~80歲的年齡之間,約53歲的平均年齡。
1.2 方法
首先,藥物治療:癲癇病發作時的臨床表現繁雜多樣,一般發生痙攣、喪失突發意識與全身強直與抽搐等情況,嚴重的也許會發生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這時醫生要非常注意保護病人的生命安全,避免他們發生咬舌、窒息等情況,患者的呼吸要保持暢通,盡量不刺激他們。首先能夠對其實施地西泮的靜脈注射,大概10~20mg左右,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快速控制。患者發作癲癇后,能夠持續在48小時內,苯巴比妥鈉每隔8個小時為患者注射一次,注射肌肉治療,每次0.1-0.2g。而對于那些發作相對頻繁的患者,能夠持續12個小時應用地西泮加葡萄糖實施靜脈滴注治療,大概60-100mg(當中葡萄糖為5%);再在接下來的48小時內,苯巴比妥鈉每隔8個小時為患者注射一次治療;48小時候能夠使患者口服藥物卡馬西平或者是丙戊酸鈉治療。在這些時間過程中,要嚴密留意患者有沒有并發癥的產生,如果發生并發癥要及時作出應對方法并時刻注意患者的狀況。確保患者的生命體征保持穩定,防止患者受刺激。
其次:實施治療原發病。原發病包含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死與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等。對原發病實施治療,其實也就是在根本上使由心腦血管疾病誘發癲癇的幾率減少了。治療方法有:使顱內壓的降低,讓血糖與血壓降低,提供充足的氧氣供應,避免并發癥,使癲癇發作的風險降低。
2 結果
2.1 發作種類
有25例的單純部分發作患者,有12例的復雜部分性發作患者,有7例由單純部分發作轉變為強直陣攣發作的患者[2]。有2例癲癇始終持續狀態的患者。有3例以癲癇首發癥狀的患者,當中有2例腦出血的患者。有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1例腦梗死大面積的患者。3例以癲癇為首發癥狀的患者都表現為全身強直陣攣發作。
2.2 發病時間
2周內腦血管疾病后導致有6例癲癇發作的患者,6~12個月內發作有3例的患者,1年以上發作有2例的患者。
2.3 腦部疾病引發癲癇所占比例
有23例癲癇發作和腦血管病位置的關系皮層病變的患者,占癲癇病例為62.2%左右的總數,有8例皮層下病變的患者,有3例是兩者一起存在的。
2.4 臨床療效
20例早發性癲癇(在2周內發病)通過治療,停藥查看2~4周沒有1例復發,隨訪1年都沒有復發。17例遲發性癲癇(在2周后發病)48h內有4例復發,霞復治療并u服藥物治1~2年后,漸漸停藥,停藥后再次發作的有2例。重新依照上述方案治療,可以控制癥狀,要終身服藥。35例(95.7%)治愈,2例(4.3%)死亡。癲癇治愈情況,如表1所示。
3 討論
癲癇病作為相對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造成癲癇病發作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特發性、癥狀性和隱源性等,因為在發病時,癲癇病患者常常會發生意識不清、喪失自理能力和全身痙攣等臨床癥狀,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大,而且兒童與青少年作為這病的高發人群,在必然程度上嚴重影響中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為每個癲癇病患者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性,因此,對于腦血管疾病癥狀性癲癇的治療要清楚確定病因、急速控制、以確保損害降到最低。首先要清楚確定患者是不是需要用藥,并不是每次患病都需要用藥,要清楚病因,對癥下藥。通常半年內發作2次以上者通過診斷后需要用藥;首發或者半年間隔后以上發作一次的患者能夠和其家屬協調,藥物能酌情應用[3]。依據癲癇的臨床表現、發作種類準確選取藥物。選擇治療初藥物特別重要,選對藥物可以增加成功治療的可能性,大部分患者能通過一種藥物來控制癲癇病的發作,一旦藥物選擇不當不單沒有效果反而也許會使病情加重。在對癲癇病患者實施一段時間的臨床治療以后,要嚴密重視患者的病情改變,定期對患者實施尿常規與血常規檢驗,使并發癥的產生幾率盡量降低[4]。
參考文獻
[1]李紅梅.神經內科癲癇病患者的臨床分析觀察.中國醫藥指南,2013,(9):22-24.
[2]朱沈輝.神經內科癲癇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探討.中國醫藥指南,2013,(5):12-14.
[3]吳立文.關于癲瘸診斷和治療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2010,7(1):1-5.
[4]許春伶,潘映福,李秀華,等.丙戊酸鈉單藥治療癲癇31例[J].中國新藥,2011,10(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