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論識別、綜合分析、“化智為信”、“化信為行”、“以行固信”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行為的基本原則,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的基本向度。從理論識別考試、過程能力考核、實踐教學幾個向度全方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系統的考核,附加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總體表現。構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三位一體的考核模式。
關鍵詞:考核模式;理論識別;過程能力;實踐教學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 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但不是全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好,并不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部都做好。意味著我們必須正確看待平時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政治工作完全混同帶來的思維混亂誤區。這對正確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是極為重要的。
1思想政治理論課“三位一體”課程考核模式的理念支撐
首先,社會生活的復雜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必須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從空間上講,伴隨信息社會的到來,全球的空間距離似乎被拉近了。學生關注的問題也從課堂向課外延伸,教學自然也要引領教學活動的空間拓展。從時間角度講,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必須應對全球同時間發生的各種思想現象、政治現象,這要求我們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同步關心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想政治問題。在考核時也必須考核學生在評判這些問題時是否運用科學正確地思想觀點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關注并分析同時間不同空間的思想政治現象。考核時,考核自然也是要求學生能夠關心與思考同期不同空間的思想政治現象及其背后的根源。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從現實延伸至網絡。網絡的發展使得社會更加開放,數字化又使得我們實現對遺忘的克服。人們即能把現實的事件即時告訴別人,也可能以虛擬、虛假的話語欺騙別人。普通民眾似乎也不斷地在心中產生著對大事件朦朧的、混亂的期盼。這是具有明顯的后現代特征的。作為一個國家意識形態教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主流價值的維護和闡釋必須關照到網絡信息溝通的現實。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和考核活動,既離不開作為考核工具的網絡,也離不開實現教學目的的網絡。如何在信息化時代用好網絡,本身就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
2思想政治理論課“三位一體”考核模式的探索歷程與創新
北京科技大學自2003學生開始實施中央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2006年12月,學校黨委發布《北京科技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建設的意見》(同年“新形勢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項目被列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學校開始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三位一體”課程考核模式。幾年來取得了突出成效。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前者通過專題式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后者通過體驗式課外教學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踐行能力。為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還需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加強管理。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考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即“一體”;它由“三位”組成:理論知識考核、實踐能力考核、過程學習考核。
理論知識考核:根據教材和教學大綱梳理各課程知識點,編制標準化題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整合知識點進行專題式教學,同時根據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編制教學案例,實施案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通過網絡等途徑下載學習題庫,在期末時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標準化網絡考試;正式考試前,學生可進行試考以熟悉網絡考試環境,正式考試時由系統自動隨機生成試卷,每個學生的試卷各不相同,考試結束時學生當場知曉本人成績。無論是考核過程還是考核結果,均注重規范、公開、公平。
實踐能力考核:根據課程性質和課程特點分別制訂各課程的實踐教學大綱,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將實踐教學分為社會調查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兩項內容。
過程學習考核:根據各課程的學分數分別布置學生的平時作業,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求和大學生知識、能力現狀,形成一整套內容恰當、形式新穎的作業考核辦法,該辦法體現了作業題目的典型性、作業量的合理性、作業考核的規范性、作業資料的完整性和學生的參與性。
三位一體”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模式采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構建網絡考核系統,在國內首次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考核內容和過程用網絡平臺得以有形呈現,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知、情、意、行統一。基于此,北京科技大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與建設”項目取得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證書。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國務院2014年5月2日.
[2]吳國榮,張麗華等編著.學習理論的進展[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92.
[3]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57,763.
[4]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社會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何先友,莫雷:奧蘇泊爾論認知結構?知識獲得與課堂教學模式[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50-56.
[6]陸挺,楊文燮.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及機制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7):118-121.
[7]冷天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評估機制研究[J].高教學刊2017(9):172-173.
[8]聶杜娟.信息網絡技術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變革[J].廣東科技.2008(03):58-60.
[9]周鐳.網絡文化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D].中北大學.2011.
[10]朱鏡秋.網絡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
作者簡介:張會云(1994.08.12—),女,漢族,籍貫:山西省忻州市,碩士,單位: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