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磨頭鎮大高小學 …陳海霞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可見,“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對學生各種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也曾說:“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因此,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我們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研究中我收獲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學生接觸得最早的、最多的數學課外書籍就是一些與教材配套的教輔資料,而教輔資料中有很多的解題思路,是需要學生先閱讀、理解了,再進行練習。很多學生因不會閱讀解題思路,解不出相應的練習題而對數學課外閱讀失去興趣。
“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從不只滿足于學生會解題,得出一個正確答案而已,我更注重的是借助一些問題的引領,讓學生讀懂題目的重點,能清晰地表述出解題思路,能找到合理的解題方法,更能明白一些錯誤產生的原因,把一個個知識點當作一個個重大項目來研究。
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問題想起》的例1時,我先出示主題圖,再出示“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這一條件,學生得出了四種不同的買法,接著我出示問題:“最多剩下多少元?”讓學生思考,討論自己的解題思路,并說出理由。學生一致認為應該從問題想起,問題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剩下的錢=帶的錢-用去的錢”,剩下的錢“最多”,說明用去的錢“最少”,所以能快速地找到買的是“130元的運動服”和“85元的運動鞋”。接著,我又追問:“為什么不從條件想起?”學生很快說出:從條件想起,“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有四種不同的買法,剩下的錢也有四種,一一算出來再比較也能解決問題,但太麻煩了。可見,例1的教學不只是衡量學生是否會解答這道題,而是要引領學生根據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找到合適的解題策略,準確地解題。學生讀題時能否優先讀懂 “最多”這個詞很關鍵。如果課堂教學中能經常對學生進行這樣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一種很好的提取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讓數學閱讀趨向一種研究。

我校每周有一節課外閱讀課,用于閱讀指導、閱讀交流,以往都是語文教師講得比較多,現在我也經常利用這一時間對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指導。首先,我借助網絡向學生介紹許多除配套練習題以外的數學課外書,如《數學真美妙》《數學樂翻天》《馬小跳玩數學》《數學動物園》……布置有條件的、感興趣的學生可以網上購買,很快,書源的問題便迎刃而解。為了讓數學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我們約定每天閱讀數學課外書的時間不少于20分鐘,如果課堂上的練習與測試沒有錯誤的學生,當天的家庭作業就只是閱讀數學課外書;如果單元小測試中基本題沒有錯誤的,在評講練習時,這些人就可以閱讀數學課外書。學生為了獲得更多的閱讀時間,作業、練習時都很細心,以往抄錯數學、看錯單位、計算錯誤、書寫不認真等現象明顯減少,他們都想擠出時間來閱讀,閱讀已成為我班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最美的學習姿態。
克尼雅日寧認為,讀書有三種方法: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而懂得書上所沒有的東西。可見,在數學課外閱讀推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在乎學生是不是讀了,還要在乎有沒有讀懂,更要在乎學生有沒有領悟出更深的數學思想。
在數學課外閱讀中,我倡導學生運用標注符號把重要內容做好記號,引導學生尋找“批注點”進行數學課外閱讀批注,采用眉批、首批等形式,注明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努力把書讀懂。
有讀就有感,數學課外閱讀可以從書中領悟出數學知識或數學思想。引導學生以日記的形式及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或不同的解題思路,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段話或一篇短文,日積月累,聚沙成塔,就能促進學生在不斷的思考中提升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讓數學閱讀具備一種深度。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
為了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與數學有關的課外知識,我們按計劃,每月舉辦一次閱讀推介會,由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向同學介紹自己近期閱讀的內容,大家進行評議,推選出班級數學閱讀之星。
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匯報已由最初的復述故事情節、介紹數學家的故事、從書中摘錄一些題目等,逐漸升華為:用連環畫的形式來連續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展過程;用自己的語言和動作把閱讀過的故事表演出來;以原來數學故事的結局為起點,對故事進行改編和續寫;以相近的內容為主題,制作閱讀小報……他們亦由一群小讀者悄然變成了一群小作者,用心的、舒心的小作者,讓數學閱讀得到一種升華。
數學課外讀物讓學生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只存在于數學書上,不只是用來解答數學題目,它還可以出現在有趣的童話里,還能廣泛運用于生活、生產及科技發明、創造中,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重視學生數學課外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的培養,向學生推介更多的閱讀策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數學知識,讓數學閱讀成為孩子成長的一種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