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的發展與創新,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支承點,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實現《新課程標準》的根本途徑。本文以“高效和發展”為著眼點,著重緊扣“和諧教學、教學藝術、教學活動與實踐”等方面對語文課堂改革展開探討與思考,,祈憑此以打開《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高效新視窗,以推動素質教育深入發展。
關鍵詞:和諧 溝通 藝術 信息 評價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使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和新要求。靠補課提升教學質量,已不合形勢發展。故小學語文課堂的高效性,是當前乃至今后探討方向。下面就此問題,淺談思考。
一、營造平等氛圍,構建和諧課堂
語文就其學科特點而言,融匯了知識性與人文性。小學語文課堂,應摒棄傳統“只重知識、忽視人文關懷”的教學,而應將人文教育與小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有機結合起來,展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和精神風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課堂中應注重啟導學生打開其學習語文的視窗,從中領會語文中的思想實質和文化精髓。要達到此效果,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和課堂氛圍。
怎樣的課堂環境才能促進師生和諧,讓學生在學習中思如泉涌,披情入文,充分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其先決條件是小學語文課堂中要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氛圍,讓學生敢于暢、敢于表達,激活他們心中所需表達的情感。縱觀國內許多名優教師的語文課堂,他們無不在課前、課中,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手段,營造一個師生和諧、平等交往的教學氛圍。這一教學氛圍的形式,都為學生在學習中與教師、教材作者產生感情、思想的交流與共鳴奠定了基礎,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中思路開闊、言物達意;心境與情緒始終處在愉快、激越的狀態之中……如2003年賀誠老師在番禺區市橋文化中心進行的《長城》語文教學觀摩課例中,他在課前通過向學生問好、自報姓名和與學生親切握手等方式,瞬間與學生們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使學生們在千百聽課者的面前不緊張、不懼怕,大膽、主動地表達;課中,賀老師更利用多資的體態、豐富的語言,結合課件手段,在學生面前展現了一幅壯觀的萬里長城畫面,讓學生草擬“登長城,說感受” ……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與作者感同身受,引起了心靈的共鳴,不斷將課堂學習推上新高潮。由此而見,營造平等課堂氛圍,構建和諧課堂,在語文課堂高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講究教學藝術,激發學生參與課堂
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它能產生一種迷人的力量。小學語文教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假如上課沒有教學藝術,學生上課的興味就減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即使是科學的知識,學生也處于一種被動而僵化的狀態。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不能沒有藝術。在語文課堂中,要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展現個性及自我,教學的藝術尤為重要。教學藝術的內容、涵義廣泛,以下謹以兩種而談:
(一)溝通學生的藝術 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需要交流、交往。只有交流、交往,才能促進人的發展。語文課堂是一個微型的社會濃縮,同樣需要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交往。這種特定角色的交流、交往,其成效大小,很關鍵在于教師溝通學生的藝術性。懂得溝通藝術的教師,善用溝通藝術,很容易與學生展開溝通交流,達到課堂互動的效果。故此,溝通學生的藝術,是新時期語文教師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也是語文課堂高效性的一項重要內容。溝通學生的藝術主要從“溝通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和溝通學生的智力心理”兩方面實現。
1、溝通學生的非智力心理藝術
溝通學生的非智力心理是指教師用最貼切、最讓學生接受的方式,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眼神等手段,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勇于求知求智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知識的藝術。這種溝通藝術,能促進學生的智、情、意、行的發展。如上文提到的賀誠老師,他便巧妙地運用了溝通學生非智力心理的藝術,使課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意蘊——在課前,賀老師有意識地與學生溝通及平等對話,制造師生、生生溝通的舞臺,使師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消除彼此間的心理隔膜,讓學生將心靈的窗戶徹底打開……這種溝通學生非智力心理藝術的運用,使學生產生了“躍躍欲試”的心理欲望,更促進了師生間相互信任、理解,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同時,也對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2、溝通學生的智力心理
溝通學生的智力心理是指教師要在學生沒有弄懂知識,或產生遺忘,阻礙了新知識的學習中,及時地進行知識補救,為新知的學習進行鋪墊,溝通學生學習新知的心理。溝通學生的智力心理藝術的運用,能使學生很好地從舊知識遷移向新知識,形成知識間的串連,產生溫故知新的效果。如教學毛澤東同志的七言律詩《長征》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從《草地夜行》、《飛奪瀘定橋》等文的溫習回憶,以獲得長征時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克服千難萬險的材料背景,使學生順利形成直觀映象,從而深化對《長征》律詩的理解,增加情感體驗,突破抽象障礙,實現新知識的有效遷移。
在運用溝通學生的智力心理藝術時,可適應運用“提示、點拔、導引”等手段進行。
(二)教育機智的藝術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對象》中提出:“不論教育怎樣地研究教育教學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優良的教育實踐者。”由此可見,教育機智在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語文課堂的高效性更需要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教師不斷學習、實踐、總結及經驗提升的結果,是一種果斷解決課堂問題的能力和技巧。教育機智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這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熟悉教材、學生心理特點和教學規律,善于教學應變和臨時果斷地解決課堂問題。教育機智可從如下的途徑去培養和修練!
1、教師勤看教育教學書籍、文典,從中汲取課堂教學的技法,提升課堂駕馭能力。
2、教師多參加各種課堂教學觀摩和評課活動,廣取眾長,不斷吸收優秀的教學技法。
3、自己多實踐,多嘗試解決突發問題的訓練,養成善于果斷處理問題的習慣。
4、定期總結,堅持累積各教育名家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機智例子,不斷充實自我。
“只要功夫深,鐵柱磨成針”,“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教師只要厚積薄發,教師機智必會來到自己身上。
三、注重感悟與積累,緊扣活動實踐促發展
蔡元培認為:“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教員不講也可以,等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最終有效地完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需要學生感悟與積累,才能產生“高效”。
語文課不同于其他學科課,它具有較強的文學性的特點。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很多是表情達意的,是很難以一般的形式展示出來的,而是更多依靠學生對它的領悟和體驗,并且透過一定的語言情境使學生“內化”而品悟而至的。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中,讓學生品讀“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 好像有誰無聲地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眼淚”等句子,使學生人們對總理的無限尊敬和無限哀思。這樣,學生在品悟中,通過語言訓練和內心體驗,才能真正領略到文學作品的意旨和寫作技法。
此外,小學語文課堂中以活動實踐促學生發展的創新教育,已是擺在當前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研究課題。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習、活動實踐能力,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小學語文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學習、交際等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是“有機進行活動與語文實踐”,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活動中施展才干,鍛煉自我。在現今《新課程標準》的課程設置中,明文要求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語文教材中均定期安排“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內容,就是對“語文課堂中實施活動實踐,以促學生發展”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是番禺區的口語交際試點學校,自在開展口語交際“訓練、實踐、檢測、評價”后,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突現出語文課堂教學的高優效能。
四、培養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揮學生團隊精神
信息技術的到來,團隊合作精神引入,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如平地一聲雷,帶起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浪潮。課堂中,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善用信息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是教學高效能的創新舉措。據《家庭》雜志的一份調查顯示:當今社會中,具備信息收集、信息處理和富有合作精神的人,在社會上更容易獲得成功,且其社會適應性優于他人。因此,語文課堂改革之路,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收搜、處理信息能力和團隊精神。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收集課外信息,是中小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這些要求,正好印證了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搜集、吸收、利用信息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要落實此目標,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通過上網、到圖書館查閱等方式搜集有關魯迅先生生平事跡的材料;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收集的信息成果,以形成普遍共識: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無情揭露敵人的丑惡嘴臉;魯迅先生關心他人,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甘為人民的老黃牛……接著,教師再讓學生品讀課文,歸納作者回憶魯迅先生生平的幾件往事。繼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在追悼會上,為什么有各種各樣的人向魯迅先生致哀?從魯迅的生平事跡中,你是怎樣評價魯迅先生的?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小組的討論、交流,很快便探究出了結果:在談《水滸傳》中,凸顯了魯迅先生關心、教育孩子;在講“碰壁”中,表現了魯迅先生頑強斗爭的革命精神;在“救助車夫”中,展現了魯迅先生關心廣大勞動人民,憂國憂民的民族情懷;在“女傭阿三的回憶”中,更突出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精神。正因為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真誠關心幫助下一代”,受到了千萬國人的愛戴與尊重……這樣,學生充分利用所搜集到的信息運用到課堂學習中來,并在團體合作中共同探究、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互動交往中更領會到了文章的精神主旨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情操,也喚起了學生們振興民族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達到了“智德啟迪、語文歷練、語言積累、知識擴展”的共鳴效果。
五、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教育資源的加大投入,多媒體教學設備已在廣州地區校內普及,這為多媒體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保障,使多媒體教學得以實施與普及。
“多媒體教學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在相同的時間內,使學生學得好一些,多一些,快一些。換言之,就是用最少的時間,爭取最好的效果。”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如在教學《手術臺就是陣地》之前,教師組織學生先看電影《白求恩大夫》片斷,使學生對文中所寫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不感到抽象。繼而,在學習中出示白求恩大夫“在手術臺就是陣地”的動人畫面。這樣教學平臺的合理運用,使學生真正理解并體會到“白求恩大夫是一位無產階級戰士”的精神主旨,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油然萌生出對白求恩大夫的崇敬與懷念之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六、開展發展性評價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鼓勁發展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得到教師的肯定和同伴的認可。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鼓勵與支持。開展發展性評價活動,正好為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提供了一副好“拐仗”,使學生不易絆倒;即使跌倒,也能就地爬起來。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展性評價以其獨特的手法,對學生的品德、意志、興趣、情操等,起著良好的杠桿調節作用,使學生學習更富有活力。
社會在前進,科技在變化,教育在發展,語文課堂也處在改革與創新中。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講究教學藝術、重視學生的感悟與積累及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拓展學生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充分使用多媒體教學,必使語文課堂創出更高的效能。
參考文獻:
[1] 《中學語文教學法》 王世堪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 漯河教育網
[3] 《家庭》 耿克險主編 家庭期刊集困家庭雜志社出版
[4] 《人是教育的對象》 烏申斯基
[5] 《新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黃健彬(1971—),男,漢族,籍貫(廣東省廣州市市番禺區),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南村鎮羅邊小學;小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