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翠香
【摘 要】銀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銀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運行能力及保障財產安全水平,銀行是企業貸款的主要來源。改革開放以后,中小企業發展迅猛,現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生力軍,但中小企業缺乏發展資金融資難,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桎梏;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由于中小企業信用不足,抵抗風險的能力不強,使得商業銀行的惜貸心理十分強烈。為了解決信貸風險監管的顧慮和把握市場機遇,除了完善相關制度環境以外,商業銀行希望從自身著手解決信貸風險預警和監控問題。
【關鍵詞】銀行業;風險預警;監控管理;必要性
一、風險預警監控管理研究背景和意義
1.研究背景
就目前而言,我國銀行業發展水平相對比較好,銀行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我國很多中小企業在建立初期會由于資金短缺問題向銀行貸款,銀行也會根據中小企業的實際信用情況以及擔保情況提供一定額度的貸款資金支持,但是我國很多中小企業在貸款之后發展運營情況并不是很好,最終沒有足夠的能力在規定時間內還款給商業銀行。基于這種背景,本文就需要對銀行業的風險預警監控管理機制進行詳細的研究分析。
2.研究意義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技術給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商業銀行面臨的所有風險中,信貸風險是最為常見的風險之一,例如虛報財產、惡意貸款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激增,各類銀行的信貸審核工作必須增強,并需要主動加大對信貸風險的監控,但由于銀行業務存在有繁雜的業務場景和客戶信息以及賬戶、交易信息等大量數據,對信貸風險的管理并不容易,如果不借助于計算機技術,是很難發現這些數據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的。因此,需要銀行業加大風險預警監控管理力度,通過實現銀行業風險預警監控管理對于銀行業發展而言意義重大,對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二、銀行業風險預警監控管理國內外研究
1.國外研究
國外的行業信息革命起步較早,國外對銀行領域重視程度較高,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歐美國家在信貸風險監控管理上開始花費較多的精力,組織專業的研發團隊,對信貸風險監控管理進行系統性的研發,通過對監控模式的改變,大大提高了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國外在銀行信貸風險監控管理方面的進程可以分為:第一個階段是單機版管理系統的研發,在某個部門安裝完一個單機版的管理系統后,可以對需要進行的信貸風險監控進行管理,但是不能與其他部門的數據進行交流;第二個階段是局域網系統,通過對多個部門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構建局域網的形式,實現多個部門數據的聯通,保證了數據的共享性;第三個階段是基于互聯網的管理系統,通過對互聯網的連接,可以進行網絡式的管理,這種管理模式能夠大大提高數據的對接,方便信貸風險監控的實時管理。
2.國內研究
我國相關學者對銀行業的信貸風險方面的理論知識研究也是比較多的,其中丁宇在論文中指出,信貸風險監控系統能夠將線下管理變為線上進行統計分析,這樣大大提高了對信貸風險監控的掌握,并且能夠對信貸風險監控進行及時的更新。汪玉輝認為,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能夠大大提高的整體監控效率,提高銀行臨柜業務的安全水平,利用網絡來監控則具有傳統考試不可替代的優勢。具有節省的人力、物力,提高風險監控的質量和效率的特點。
三、信貸風險監控管理概述
1.我國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分析
現我國銀行每年的信貸業務辦理量十分的巨大,高達百億,在信貸業務辦理的過程中,信貸風險監控工作十分的重要,還采用過去傳統的人工監控管理方式,或者是簡單的半人工管理方式,很難適應當前信貸業務的需求。通過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研究出一套信貸風險監控系統,通過信貸風險監控管理與計算機相結合,能夠將貸款業務的各類信貸風險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后,輸入至系統中,然后再根據監控的需要對信息進行調取,使用時對信息進行各類查詢與管理即可。
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看似一個簡單的管理系統,它本身需要多方面的技術進行融合,通過對不同學科技術進行綜合性的運用,才能將信貸風險監控管理從線下搬到線上,實現了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的科學化。國外銀行領域將多方面的學科技術運用到信貸風險監控管理中來,研究并實現了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
2.國外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分析
國外的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純數據型管理系統,這類管理系統主要是對信貸風險監控的基本數據進行管理,這類系統的功能比較的單一,另外一類是功能較為偏多的一類,該類除了有基本數據管理的功能外,還有對整個信貸風險監控的流程進行管理,可以對監控情況進行動態管理,這類管理系統在國外中使用較為廣泛。相對于國外的信貸風險監控管理模式,我國的信貸風險監控管理信息化起步較晚,信息化普及率也沒有國外開始的早。但是隨著計算機設備的增配率不斷的提高,我國的信貸風險監控管理水平也發生了較大的改善。
3.傳統的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分析
在最初的信貸風險監控系統中,使用較多的就是單機版的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該系統研發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該版本的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信貸風險監控管理系統,該系統可以對信貸風險監控數據進行采集,對信貸風險監控的各類數據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對人工管理方式進行了較好的取代,但是由于該系統的版本是單機版,只能夠滿足于單個,不能較好的實現數據的交流使用,這就促使研發人員對系統進行進一步的改善。隨著局域網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貸風險監控系統也逐步由單機版向局域網版本進行升級,能夠實現對不同數據的網上共享,不同的用戶之間可以對數據進行同時訪問,可以實現數據的共同使用。
以往信貸風險監控方式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一是監控管理不方便。過去對信貸風險監控的管理往往是通過紙質版的形式,對操作數據進行保存,人工對操作數據進行核實,防止出現各類風險;二是信貸風險監控效率低。對操作的信息管理往往是通過梳理后,對信息進行匯總,不能對數據進行分類處理,達不到高效率篩選風險的效果;三是信貸風險監控難度高。由于各類操作違規案件隱蔽性較高,不通過長期的監控,很難對違規情況進行發現。
四、銀行業信貸風險預警監控管理系統優點闡述
通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系統對信貸風險進行監控和預警,主要優點是:
一是提高風險監控和預警能力,對信貸監控體系的建立,將風險根據不同的情況劃分為不同的風險層級,對于關鍵風險指標提高風險等級,風險量化體系作為對風險管理的重要依據,逐漸稱為了各行業對風險管控的重要依據。風險量化體系一個先進之處在于將風險級別進行層級劃分,在不同的層級中對應不同的風險計算方法,分析的風險數據也有所不同。不同層級中對應的風險分析方法的不同,使得風險量化體系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進行使用時,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的設置相應的風險指標,大大提高了風險量化體系的使用范圍。二是增強監控技術。風險監控技術主要可以分為實時監測技術、準實時監測技術、非實時監測技術三類,其中實時監測技術是對各類貸款監測數據進行實時獲取分析,對存在風險的數據流進行截斷,通過代理技術對數據進行監測;準實時監測主要是采用固定時間段監測方法進行監測;非實時監測技術是根據多維分析工具進行非實時的數據監測。三是加強信貸監控數據處理能力,在對風險監控數據進行收集后,能夠對風險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找到信貸風險點,對風險情況進行及時的排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五、信貸風險預警監控管理在銀行業中的實現
將信貸風險通過系統實現來進行預警和管理,從系統設計上整體而言可以從三大層來考慮,數據層、平臺層和應用層。數據層負責業務數據與風險數據的加工、存儲,包括了業務數據庫與風險數據集市,其中業務數據庫包括了業務數據的存儲,主要是交易類的數據,包括業務流程數據,業務流水數據等,負責日常的業務處理的流水記錄與保存;風險數據集市包括了大量的應用于風險分析的業務數據以及經過加工處理的指標信息,主要保存大批量的非交易性質的基礎分析類數據。平臺層包含可復用的基礎平臺級工具,聯合組成風險管理系統的平臺層,應用層的架構依賴于數據層與平臺層,依托平臺與數據構建各式應用和功能。包括工作流平臺,報表引擎,ETL工具以及任務調度平臺,工作流平臺負責業務處理過程中流程的分配以及資源的管理,報表引擎用于將分析數據轉換為業務報表,可以靈活的定義報表,ETL工具用于負責在異構數據庫之間進行數據的傳輸、加工與變形,任務調度引擎通過可規劃的任務編排,對任務的調用順序以及依賴關系進行管理。應用層主要為統一門戶框架、核心指標預警、各類風險預警、系統管理等幾大模塊。通過數據層、平臺層、應用層的數據功能傳遞,完成信貸風險的預警和管理的系統實現。
六、結語
綜上所述,信貸風險預警監控管理系統的建立對銀行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小企業以及銀行業的發展,需要在我國建立完善的信貸風險預警監控管理系統,并且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進我國信貸風險預警監控管理系統,從而完成信貸風險的預警和管理的系統實現。
【參考文獻】
[1]張翎.創新農戶貸款信用風險預警監控體系研究——基于大數據視角[J].農村金融研究,2017(04):65-68.
[2]黃松杰. 商業銀行操作風險預警監控系統設計與實現[D].山東大學,2015.
[3]張建平. 徽商銀行風險預警監測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大連理工大學,2013.
[4]賈銳.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及防范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2.
[5]賴娟. 我國金融系統性風險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