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諺語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與民族特定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歷史背景和道德觀念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日本的諺語顯示了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諺語翻譯則是傳達寓意,傳播文化的橋梁。翻譯不是單純的文字轉換,它涉及到兩種語言負載的文化,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跨文化翻譯應在文化習俗、聯想差異,歷史文化內涵幾個方面認識到差異性的存在,采取一系列翻譯技巧,增強跨文化意識,消除交際障礙。
關鍵詞:日漢 文化 諺語 翻譯
1 日語諺語所體現的社會文化生活
1.1 表現日本氣象及自然環境的諺語
日本的諺語中表現氣象方面及自然環境的諺語很多,這一方面可能是跟日本的天氣富于變化及日本的自然環境優美,四季分明有關。因此激發了日本人珍愛自然,對大自然謳歌贊美的情懷。在大量的日本諺語中反映了這種情緒。總結出大量生活觀念、教訓。
關于天氣的有:
朝曇りは大日のもと
雨の夜あがり明日は雨
蟻が高いところに集まると雨
關于動物的有:
貓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
淺みに鯉
貓は長者の生まれ変わり
關于植物的有:
六日の菖蒲十日の菊
蕎麥の花も一盛り
青菜に塩
1.2 傳遞社會經驗、發人深省的“社會諺”
除了反映天氣和自然現象的諺語之外,日本的諺語中很多還傳遞了社會經驗、耐人尋味的“社會諺”。這些諺語告訴人們在社會中為人處世的方法以及如何豐富人們的生活知識,如何開闊眼界。從這些諺語中明顯地反映了日本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比如:
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可愛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
三人よれば門殊の知恵
1.3 反映日本宗教信仰的諺語
日本宗教信仰自由,同時又是個信仰無常觀的國度。古代的日本人受儒教及佛教等思想的影響,形成了淡泊,無常的國民性格。這些性格使日本人在對待人生,處事方面顯得尤為明顯。在日本那種獨具個性,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行為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在日本人的思想、行為、生活中儒教給予他們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而神道是日本本土的教義,也影響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思想。儒教的仁愛,神道的調和以及佛教的行善治惡,因果報應這種思想對日本人的生活態度產生了極大地影響。從日語的諺語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門松は冥途の旅の一里塚
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
苦しい時の神頼み
等等。此外,關于佛教的有:
煩悩あれば菩提あり
見ぬは極楽知らぬは仏
坊主憎けりゃ袈裟まで憎い等。
2 日本人的思維行為方式對諺語的影響
日本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歷史變革,形成了日本人獨特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固有的生活習俗。形成了廣泛的文化環境。日本人思維上的特征是注重直觀性,實用性,具體性。因而常用具體、形象的詞語來表達思想。同時表達的方式往往又是含蓄,曖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受思想支配。日本人的這種思維方式在日語諺語中也可明顯看出。
2.1 日本人思維方式的具象性
具象思維就是具體而形象的思維。具有具象思維的日本人喜歡將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范疇用客觀具體的形象或者動作來表達。他們善于運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對抽象意義進行表達,通過直觀表象去領悟象征意義。日本是一個島國,單一的民族,長期封閉的社會形態,使日本人形成了單一的思考模式;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又造成了日本人在聯想上的模式化。日語諺語中的比喻大都帶有具象性,就像一幅田園式的靜止圖畫。這種思維方式在日本諺語種留下了軌跡。例如:
顎で背中搔<、風に柳、狐と貍、月前の星,等。
日本人的具象思維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根深蒂固,并一直延用至今。
2.2 日本人思維方式的整合性
日本人非常注重集體的力量,十分強調集體的整合性。他們認為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個人只有在集體的基礎上才能發展。因此必須保持個人與集體的這種和諧。標新立異,脫離集體,以自己為中心等的行為在日本沒有市場,會遭到周遭的排斥。這種思維方式在日語諺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例如:
出る杭(くい)は打たれる
衆力功あり
人は情け
最典型的諺語莫過于「和を以って貴しとなす」這個諺語了。它強調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成為日本人的基本行為模式。成為安邦治國的最高信條。
2.3 日本人行為方式的曖昧性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使得日本人形成了自身的行為方式,他們怕給對方造成傷害,因此不正面沖擊對方,說話曖昧,遣詞造句含蓄,而更多的是讓對方去猜測它的內涵。日本文化也常常被稱為“言わぬ”文化。在日本諺語中也有不少反映了日本人的這種曖昧語言。反映了日本人的行為方式。比如:
言わぬが花
言うた損より言わぬ損がない
言わぬは言うに勝る
除此之外,“弦外之音”、“未言之情”、也是日本語言表達的重要特征。
3 翻譯技巧的運用
在當今的文學翻譯理論中,文化的翻譯占有了從未有過的重要地位。讀者能否正確理解譯者所要傳達的意思關鍵不在于語言而在于文化。有些學者認為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種表象形式,又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對于以語言轉換為基礎的翻譯工作者來說文化轉換成了一個重要的主題。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原文背后的文化背景被認為是譯文的一個組成部分。可見,諺語或者文學翻譯的核心是文化的翻譯。翻譯是否成功,在于讀者能否在閱讀中了解到原作的文化背景,能否通過閱讀體驗到未曾親身體驗過的另外一種生活和文化氛圍。這應該是翻譯諺語或一部作品要采用歸化法還是異化法的首要標準。著名翻譯學家羅新璋先生指出::等值是以文本為中心,但也不是不問效果與文采;等效是以讀著為依歸,對原文的本意和審美信息也并不掉以輕心”。因此,對具有文化信息的文本,為達到兩種語言符號之間實現轉換后信息真實且具有可接受性,可采用如下幾種翻譯的方法。
3.1直譯法
翻譯過程中,為盡量保存原語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韻味,并為了豐富譯入語的語言,可將原語中的文化信息用譯入語中的對等詞直接譯出。
例如:
1,彼は赤旗を持っている(他手里拿著紅旗)
2,百聞は一見にしかず(百聞不如一見)
3,木を見て、森を見ず(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4,弱肉強食(弱肉強食)
因為直譯的方法比較簡單,在此就不多解釋
3.2意譯法:
對具有文化信息差異性的文本,有時難以采用直譯法,或者因用直譯法很難再現原語的文化信息,此時可采用意譯法。從譯語中尋找文化含義相同或相近的喻體取代原語。諺語,慣用語,通常采用這種方法。
例如:
1,自分の息子は濡れ著に著せられた。(兒子蒙受不白之冤)
2,泣面に蜂(禍不單行)
3,棚から牡丹餅(天上掉餡餅)
4,青菜に塩(垂頭喪氣)
5,私は金槌です(我是旱鴨子)
6,霞を食って生きる(喝西北風過日子)
7どんぐりの背比べ(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3.3意象替換法:
人們在各自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為使各自的語言更加形象,常常采用各種意象來表情達意。在很多情況下同種意象在一種語言中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與其他另一種語言中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大相徑庭,或者,同樣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由不同語言載體來承載,這時,譯者就必須用譯入語的“等值體”意象來替換原語中的意象,以便在原語信息得以再現的同時,譯入語讀者也能接受。在文學作品中通常采用這種方法。
例如:細根大根白魚を五本並べたような手(如蓮藕般的胳膊和五根青蔥般的手指。)如果直譯成“象纖細的白蘿卜一樣的胳膊和如同五條小白魚般并排著的手指”中國讀者非嚇一跳不可。因為日本是海洋漁業文化,中國是大陸畜牧文化,所以應替換成符合中國文化的詞語。同樣,把中國作品中獨特的描述方法直譯成日語的話,日本人也許根本不覺得美。例如:“鴨蛋圓臉形”直譯成“アヒルの卵のような顔”,(象鴨蛋一樣的臉)不但不美,還有點覺得反胃。如果采用意象替換法則成為“瓜ざね顔”(瓜子臉)。在日本用“子鮎のように元気がある” (像小香魚一樣有生氣)來形容精力旺盛,而中國則用(虎虎有生氣)來表達。
3.4注釋法
文化的差異使注釋的存在有著必要性。除某些專業文章對語言本身進行注釋之外,可以說注釋基本上是文化的注釋。在諺語及文學翻譯作品中使用注釋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影響譯作的流暢,給閱讀帶來不便,但為了使譯作能夠盡可能地展示原作的文化內涵,如實傳遞原作中的文化信息,注釋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譚載喜先生說:“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對具有文化信息差異性的文本,有時彩用直接意譯或意象轉換法都難以將其中的文化信息準確地、全面地譯出,出現文化信息的缺損或譯者譯文難以為譯入語的讀者所理解和接受。這時,便可在譯文或譯文以外增加說明性詞語以補充可能損失的信息,并使譯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懷石料理”一詞,直譯為“懷石料理”,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讀者不熟悉日本文化,很難明白其意思,如果加以注釋(是指在茶室吃的簡單飯菜)這樣讀者就一目了然了。
“鳥居”——日本寺院的門(有點象中國的牌坊)
“歌舞伎”——歌舞伎(日本古典的表演藝術)
“橫綱”——橫綱(日本相撲的冠軍頭銜)
パチンコ__扒金庫(日本一種賭博性游戲)
4 結語
從以上的描述可知,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要相互溝通是需要對策的。在翻譯過程中,文化的差異不是絕對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在于対文化差異的透徹理解,采取直譯、意譯、意象替換、注釋等方法,就能準確地實現表達。翻譯是不同民族思想文化交流的行為,也被認為是一種“文化稱植”。跨文化溝通的目的并非“同化”。譯者應從文化內涵來分析作品,理解原文,明析中日文化差異及語言表達上的不同,這樣才能增強欣賞和鑒別能力,提高翻譯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譯者是作者與讀者的橋梁,又是兩種文化的橋梁,翻譯與文化密不可分,譯者不但要努力提高語言本身的修養,而且應當盡量多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注意研究語言文化的附加信息。
參考文獻:
[1] 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巖波新書p 858 1997,7
[2] 胡孟圣,文化差異與翻譯等值[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0年第8期
[3] 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公司 2000年
[4] 陶振孝,現代日漢翻譯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 謝建平,文化翻譯與文化傳真[J]中國翻譯2000年(1)
[6] 森田良行,日本人的思維[M]中公新書p1416, 1985,5
[7] 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翻譯通訊1984年1月.
[8] 趙冬玲,日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職業時空2008/07.
作者簡介:榮桂艷(1963—),畢業于內蒙古大學外語系。吉林大學碩士究生畢業。現任內蒙古民族大學外語學院日語專業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化,日本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