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榮輝

【摘 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產業鏈整體協調性、降低農業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國各地區之間異質性的存在,使得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據越來越重要地位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也存在著顯著區域差異。本文通過對2007-2015年中國區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差異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揭示中國區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差異的內在原因,以期為縮小區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差異,促進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健康發展提供實證依據和政策建議。主要研究內容:造成區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差異的影響因素是多樣的,但制約各區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不同。從全國來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能力、信息化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是主要的影響因素。研究還發現,政府支持力度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地區農業生產性服務發展影響不那么顯著。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區域差異;影響因素;固定效應模型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糧食安全密切相關。因此,農業一直是我國每屆政府關心的頭等大事。每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是與農業發展相關。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步伐明顯在加快, 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其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農業的現代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中國農業正經歷著從傳統的小農經濟,慢慢地向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時期。小農分散管理與規模化社會化生產的矛盾,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最大難點。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逐步推進,農村勞動力也出現了大量短期。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就顯得尤為重要。從201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開始,近年來我國加大對農業建設的投入, 使得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民收入超越以往水平, 各方面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二、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
文章中的實證研究采用的是全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面板數據是指通過在不同時間連續觀察各個部分而獲得的多維時間序列數據,具有橫截面,時間和指標的三維信息。由于用于實證分析的數據可能存在異方差性,為了簡便計算使數據變得更平滑、可用,文章采用帶有對數形式面板模型:
1nPPSit=ui+β1BASit+β21nTRSit+β31nEXPit+β41nRFit+β51nPGDPit+β61nINSit+εit
式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PPSit代表被解釋變量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解釋變量中,PGDPit代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BASit代表基礎設施建設;EXPit代表政府支持力度;TRSit代表交通運輸能力;1nINSit信息化平;ui表示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特;εit表示隨機誤差項。
(二)數據選擇與處理
本部分選取2000-2015年全國31個省區的面板數據,構建全國層面的面板數據模型進行研究。因為“中國城鎮化率”和“地方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這兩個指標各省區統計年份不全,因此本文時間跨度設為2007-2015年。相關研究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1.被解釋變量:
出于對數據的收集難易程度和數據的完整性,文章把農業生產性服務支出作為衡量農業生產性服務發展水平(PPS)的指標。
2.解釋變量:
參照以前文章關于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影響因素指標的選擇,本文選擇(1)經濟發展水平(PGDP),使用“人均GDP”作為衡量指標;(2)政府支持力度(EXP),使用“地方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作為衡量指標。(3)基礎設施建設(BAS),使用“城鎮化率”作為衡量指標。(4)交通運輸能力(TRS),使用“公路里程里數”這一指標反映;(5)信息化水平(INF),使用“郵電業務量”作為度量指標;(6)農村居民消費(RC),使用“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衡量標準。
第一,經濟發展水平(PGDP)。通過閱讀大量相關文獻,發現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服務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所在地方經濟的支持。一般規律而然,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也就相應的越發達。
第二,政府支持力度(EXP),使用“地方財政農林水事務支出”作為衡量指標。為了緩解城鄉間產業間不平衡發展給農村農民帶來的壓力,我國財政支農政策長期存在。財政支農資金主要用在農產品價格支持、補貼農業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和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等方面。因此,農業補貼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降低了經營成本,增加了農產品收益,有利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因此,預計財政支農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系數為正。
第三,城鎮化率水平,用各省區年末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表示,即人口城鎮化率來表征。在需求方面,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為地區農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拉動農業生產發展;供給方面,城鎮化的發展講吸引更多技術人才和經營人才,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了技術指導和管理方法改進,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最后,人口城鎮化將導致農業經營勞動力的減少,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勞均產值。城鎮化水平從以上幾個方面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預期其系數為正。
第四,交通運輸能力(TRS)。中國有句在世界范圍內都傳播甚廣的諺語:“要想富,先修路”。說的就是交通對發展的積極影響。通過交通網絡,可以將農業化機械、農資產品等運輸到需要的地方,達到產需平衡。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第五,信息化水平(INF)。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產業也逐漸發生比較明顯的轉移,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來越大。信息化建設包括網絡基礎設施,電子商務等,地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為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也注入了活力。因此,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六,農村居民消費(RC)。薛賀香(2013)通過基于VAR(2)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分析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城鎮化水平與農村居民消費之間短期和長期的動態關系。認為農村居民消費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三)數據檢驗和模型構建
本研究擬通過時間序列變量研究各影響因素對農業生產服務業的影響程度,而研究時間序列變量間的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關系的經典模型為誤差修正模型,因此選取誤差修正模型來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經濟發展水平(GDP)、政府支持力度(EXP)、基礎設施建設(BASE)、交通運輸能力(TRANS)、信息化水平(INF)、農村居民消費(RC)的關系。
(四)回歸結果與模型設定
本文使用Stata15.0軟件對面板模型進行了實證估計與檢驗,對全國總體數據分別做了混合效應回歸、固定效應回歸和隨機效應回歸,回歸結果如表3-2所示:
面板數據模型的設定對回歸結果的有效性有很大影響。首先通過R2和F值來判定選擇混合估計模型還是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從兩個模型的擬合優度和F值比較,則建立固定效應模型是合理的;通過對數據作隨機效應模型與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發現兩個模型擬合效果相當,都很不錯。但是通過對解釋變量的顯著性作比較發現固定效應模型更加合理。綜上所述,本文最終選擇固定效應模型結果來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五)實證結果及解釋
由表3-2中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可知,各影響因素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的作用如下:
1.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能力、信息化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對于各省市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呈正相關,而政府支持力度和基礎設施建設為負相關。系數分別為0.418、1.021、0.069、0.3895、-1.153、-2.472。這表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能力、信息化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每提高1%,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會提高0.418%、1.021%、0.069%、0.3895%。政府支持力度和基礎設施建設每增加1%,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會降低1.153%和2.472%。
2.從影響的強弱來看,交通運輸能力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的影響效應最強,其次是經濟發展水平,而信息化水平在4個顯著的正相關的變量中影響效應最弱。說明我國各地區信息化建設不健全,發展還有待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和基礎設施建設為負相關,可能是由于我國地區差異造成的,東西部差異明顯,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雖有發展,但是東西部的差異仍然存在,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三、研究結論
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對中國區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差異及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利用2007-2015年的面板數據從全國分析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一)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總體取得了可喜成效,但總體投入水平偏低、信息化不足等制約著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影響因素是多樣的,且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性。從全國層面來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能力、信息化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四種因素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政府支持力度和基礎設施建設表現不顯著。
【參考文獻】
[1] 汪建豐, 劉俊威. 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差距研究——基于投入產出表的實證分析[J]. 經濟學家, 2011(11):52-57.
[2] GREENFIELD, H, 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6.
[3] 黃慧芬. 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發展[J]. 農業經濟, 2011(10):3-5.
[4] 杜志雄.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瓶頸約束:豫省例證與政策選擇[J]. 東岳論叢, 2013(1):144-149.
[5] 張紅宇, 張濤, 孫秀艷,等. 農業大縣如何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四川省的調研與思考[J]. 農村經濟, 2015(10):3-7.
[6] 蘆千文, 姜長云. 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歷程與經驗啟示[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5):10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