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萍
【摘 要】山青水綠、秀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既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農村垃圾處理問題伴隨著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變得日益凸顯。本文論述農村生產生活垃圾排放現狀和處理方式已經危害,并據此提出解決農村垃圾污染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垃圾;現狀;對策
山青水綠、秀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既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農村垃圾處理問題伴隨著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變得日益凸顯。
一、農村垃圾分類
我們常說的農村垃圾,分為村民生活垃圾和生產垃圾兩大類。
1、生活垃圾,就是村民在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主要分為固體廢棄物和液體廢棄物。固體廢棄物主要有餐廚余物、日用品廢棄物(廢玻璃、廢金屬、破舊衣物、各種一次性餐具等白色垃圾)、高科技廢舊物(廢舊家電、廢電池等)、建筑垃圾等等。液體廢棄物主要是臟水,比如放了洗潔精的洗碗水、沖洗豬圈的廢水等。
2、生產垃圾,就是村民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一些廢棄物。比如農藥的包裝(塑料瓶、玻璃瓶);農村養殖戶中豬、牛、羊、雞、鴨、鵝等等的排泄物;村民打漁捕蝦廢棄的漁網蝦籠等。其中部分廢棄物還具有毒性(比如農藥瓶)。這些垃圾由于其數量大,不能自行分解,難處理。
二、農村垃圾排放處理現狀和危害
由于經濟狀況、地理位置、群眾生活習慣等種種原因,我國大部分鄉村在垃圾處理問題上有著嚴重的不足。過去,由于農村垃圾的數量和種類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簡易填埋或自然腐爛等方式,基本可以解決。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目前農村垃圾不僅數量猛增,而且成分和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農村生活垃圾逐步豐富起來,數量越來越多,處理難度越來越大。
(一)農村垃圾排放處理現狀
村民出于祖傳的生活習慣,對垃圾的處理方式常用的是如下三種:
1、焚燒。農戶房前屋后的山溝、池塘、稻場坎等低洼地是農村垃圾天然的垃圾傾倒場。村民每天從自家清掃出來的生活垃圾,就近傾倒在房前屋后的山溝、路坎或者池塘邊。這些垃圾任其堆放,一陣風來,白色垃圾“隨風起舞”,四處飄湯,最后沉落的低洼地或者懸掛在樹梢電線上面;不能被風吹動的垃圾,在堆放地日積月累就成了一個個“小山包”,等到一年一度的春節前夕家家戶戶大清掃時,在積攢一年的垃圾“小山包”上培少量土,放一把火,焚燒掉。成為“火肥”。這是農村最普遍最常見的垃圾處理方式。
2、堆肥。雖然近年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村的機械化作業在逐漸增多。但傳統的耕作方式并沒有完全被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所取代,還有部分村民家里養著耕牛,家家戶戶都養幾頭豬,養一些雞、鴨、鵝等禽畜。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村民不會輕易將禽畜的糞便丟棄,而是沿襲傳統的習慣用禽畜的糞便來漚農家肥。具體做法是把這些動物的糞便集中起來,堆放在房屋周圍,讓其發酵,然后運到農田作為農家肥。
有些村民在處理家庭生活垃圾的時候,為圖方便,也會直接將生活垃圾作為肥料,當農家肥被運往農田的時候,塑料等垃圾便隨之一起進入農田。
3、填埋。農村家家戶戶都養有家畜家禽,家畜家禽死亡后需要集中消毒后深埋處理。有一定衛生常識的村農會去挖土填埋,但是更多的村民是圖便捷丟棄到離自家遠的野外或者深山的堰塘里。
(二)農村垃圾任意排放的危害。
這三種垃圾排放處理方式在傳統農村條件下,農村垃圾的循環利用和農村環境的自凈相結合,完全可以解決農村自身產生的垃圾。但隨著農村垃圾數量的增加,垃圾成分的復雜,傳統的農村垃圾處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村垃圾處理的需要。現在廣大農村因為垃圾沒有及時有效處理,形成了危害:
1.對土壤環境的影響。若農村生活垃圾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導致可利用土地資源減少,還容易污染土壤環境。殘留毒害物質不僅在土壤里難以揮發降解,而且能殺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壞土壤的腐解能力,改變土壤的性質和結構,阻礙植物根系的生長和發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長期存留,不易降解,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導致糧食減產。
2.造成水資源的嚴重破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我國人口總量的增加,加上農村分散居住的特點,使得農村的生活垃圾成為環境的重要污染源。農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賴性高,這些日常用品產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處理和排放,加之農村對廢棄物的回收率極低,殘留地膜和塑料廢棄物因其自然條件下降解時間長,對環境產生長久影響。目前,我國農村飲用水還存在著氟砷超標、鐵錳超標、苦咸等問題。
3.存在傳播疾病的危險隱患。農村生活垃圾,使井水變綠,使河水變臭,使近年來農村患病人數猛增。要么是突發心臟病,要么是突發腦溢血,還經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轉移到垃圾場地,由于現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當復雜,既沒有分類,也沒有任何處理,甚至沒有掩埋,所散發的廢氣和。
三、有效治理農村垃圾污染的對策
為了有效治理農村垃圾到處堆放污染環境,破環村容村貌,影響村民身體健康問題,應該社會和村民合力,共同治理。
一是政府要搞好宣傳教育,通過環保下鄉、科普宣傳等形式,引導農民改變生活陋習,樹立文明生活意識,爭當保護環境的促進者。
二是政府要加強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處理場所,使農民能夠定時定點投放垃圾,還要安排專人定時清運,提高農村垃圾的收集率、清運率、處理率。
三是政府要加大監督處罰力度,制定鄉規民約等,形成環境保護的監督機制。有關部門要經常檢查,對于那些亂棄亂堆垃圾、污染生活環境的農戶進行批評教育,限期整改,并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罰,營造“保護環境光榮、污染環境可恥”的良好氛圍。
四是建議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分期分批地投入到農村,逐步解決農村垃圾處理資金不足的問題,解決村屯垃圾集中轉運、處理過程中的人力、設備設施所需費用,盡早結束農村垃圾無人管理的歷史。
五是應認真貫徹我國現行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該法規定:“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防治的具體辦法,有地方性法規規定”,各鎮、鄉、行政村應遵照“垃圾誰產生誰負責”的原則,對垃圾收集、儲存、利用、回收生產過程制定相應的措施。
六是狠抓運行機制,垃圾常清化。一方面,政府要明確“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民間投資介入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另一方面,也要體現“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逐步在各地實行生活,生產垃圾收費制度,明確垃圾收費相關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的減量的同時,彌補財政投入的不足。
七是村民要積極參加環境衛生知識的學習,懂得垃圾隨意丟棄的對社會對自身的危害,學會垃圾分類處理,配合政府進行垃圾有效治理。
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的處理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政府加大立法、資金投入和加強管理,村民有環境保護意識,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還村莊山清水秀不會太遙遠。
【參考文獻】
[1]姚偉,曲曉光,李洪興等我國農村垃圾產生量及垃圾收集處理現狀[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9.(3)
[2]高海碩,陳桂葵,黎華等.廣東省農業垃圾產生特征和處理方式調查分析[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2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