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珠
摘 要:互聯網金融同時具備互聯網本質與金融本質,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使其既包含了互聯網操作安全風險又包含了傳統金融風險。這雙重風險使得互聯網金融具備了多元性、復雜性與連鎖傳染性的特征,這些特征促使個人與企業資產交易金融發揮串聯作用的互聯網金融,在運行過程中一旦遇到風險,便會影響到整個鏈條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管理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一)行業主體風險
傳統金融行業管制嚴格,需要具備一定的資質,才能夠取得金融牌照,在提供金融服務時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規則,基本不存在整體性的行業風險。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由于缺乏嚴格的市場準入審核,使互聯網金融深陷輿論和信任危機,存在嚴重的資金違約風險。以網絡借貸平臺為例,從2007年開始,截至2017年底,已經有4000家以上的網絡借貸平臺,其中,問題平臺的比例超過1/3,出現了大量的跑路和倒閉平臺,同時,部分平臺違規操作,設立資金池,也使行業主體風險大增。
(二)投資主體風險
在以往的金融市場中,高收入的精英群體是銀行理財服務的主要對象,普通老百姓理財主要以存款和購買國債為主。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降低了投資主體的門檻,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選擇較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優化了金融市場結構,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實現。但另一方面,部分問題企業也充分利用高收益作為誘餌,進行非法集資、監管套利,增加了投資主體風險。同時,普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較弱,風險意識淡薄,容易受到高收益的誘惑,在問題企業的煽動下,很容易形成群體性社會風險。
(三)監管失靈風險
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的一次巨大的創新和革命,同時也利用了傳統金融監管的盲區和不足,導致監管失靈。互聯網金融依托互聯網技術,體現了金融創新以及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這就決定了其在抵制監管方面存在一定優勢。同時,在普惠金融發展的新時期,互聯網金融企業具有一定的德優勢和輿論優勢。此外,監督的力度很難把握,過多的行政干預可能影響地區金融的發展,且金融工具創新速度較快,超出了監管機構的認知范圍,增加了監管難度。
(四)信息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信息技術依賴性較高,因此,信息安全風險也較大。部分規模較小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受信息技術等因素限制,無法建立相對獨立的 IT 系統,主要依靠公共虛擬化云平臺提供服務,很容易受到病毒和網絡黑客的攻擊,影響用戶信息安全,一旦被網絡詐騙團伙利用,將給用戶帶來嚴重的損失和風險。同時,網絡虛假信息甄別難度較大,不利于中國征信體系的建設。
二、關于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與管理的對策
(一)將風險管理體系進行全面完善
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對于信用風險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互聯網金融機構在原有的內部控制機制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完善,風險管理制度也要進行完善,針對控制機制與風險管理制度設立專門的風險控制部門,使機制與制度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從根本上控制風險的發生;其次,我國征信系統都是以央行的數據為基礎依據的,應該對其建設進行完善,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將評價與信用管理機制統一化,有利于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順利開展。
(二)全面控制操作風險的發生
首先,消費者在自我防范意識方面要加強。消費者個人的信息不可隨意暴露在各種網站上,包括身份證信息、銀行卡信息等,使安全意識成為消費者自身的防范武器;其次,互聯網機制應該對企業員工進行系統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操作水平,避免因流程管理出現風險與經濟損失,并對操作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控制體系進行完善;最后,各個有關機構應該對消費者進行安全意識教育與宣傳。
(三)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體系進行完善
我國目前還沒有健全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需要相關部門進行完善。首先,對現有的關于互聯網的法律法規進行重新整合,依據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特點將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中責任與權利進行明確等;其次,在現有的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基礎上進行完善,修訂出健全的配套法律體系;最后,將有利于互聯網健康發展的互聯網公平交易規則、消費者權益保護與安全法規等執行法規進行補充定制。
(四)科學預防病毒的傳播
互聯網金融是依靠互聯網網絡進行的,而且網絡中存在大量的病毒,容易侵入互聯網金融平臺,發生互聯網金融病毒風險,導致整個互聯網金融平臺癱瘓,因此,互聯網金融機構和行業要科學預防病毒的傳播。黑客可能制造病毒通過利用木馬、系統漏洞、遠程控制等各種手段和方式入侵互聯網金融平臺,如果互聯網金融的某個程序被感染,互聯網金融平臺就會被殃及,出現病毒風險。所以,互聯網金融平臺要運用科學和高級技術,來預防互聯網金融病毒的傳播,降低病毒帶來的風險,保證互聯網金融平臺正常進行。比如2016年曾經發生過“史上最大銀行網絡盜竊案”,孟加拉央行在美聯儲的賬戶被黑客盜取上億美元,而且還波及斯里蘭卡和菲律賓。這次盜竊案的發生是由于黑客的入侵,通過網絡技術釋放病毒來輔助作案。
(五)用戶要樹立風險防控意識
互聯網金融用戶也要提高風險防控意識。第一,互聯網金融用戶要積極參加政府或者互聯網金融機構開展的針對互聯網金融用戶的教育活動,多學習互聯網金融防控的相關知識,以提升自身風險防范的能力。第二,互聯網金融用戶要嚴格要求互聯網金融機構強化信息披露意識以及進行必要的風險明示,并深入了解詳情,而且購買互聯網金融服務之前要進行反復比較,詳細了解可能存在的風險,提高風險防控意識。第三,互聯網金融用戶要進行分散投資。比如,在投資對象上,可以一部分用于P2P小額信貸,一部分用于阿里小貸,將金錢分散到幾個不同互聯網金融機構。在投資行業對象上,用戶要避免將資金集中投放在一個行業上,最好將資金分散投資在各種行業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使廣大消費者面臨著利益損失的威脅。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風險與控制進行分析是有必要的,在互聯網時代使消費者利用科技手段的同時也要避免科技風險的發生,促進互聯網金融的長久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白瑪玉珍.淺談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與措施研究[J].時代金融,2015(26):239+243.
[2] 趙海艷.淺論互聯網金融發展所面臨的風險及防范[J].現代經濟信息,2017(14):261-262.
[3] 龐敏,邱代坤.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路徑與防范對策分析[J].理論探討,2017(0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