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巨大的機遇與挑戰,為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形勢,加強對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不斷探索應對現實問題的途徑和對策,已成為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一、自媒體的定義
自媒體一詞最早出現于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人于2003年聯合發表的《自媒體報告》中。他們認為,“We Media是一個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并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 國內學者也對自媒體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研究,其核心內容可概括為“所謂自媒體是指傳播者通過互聯網這一信息技術平臺,以點對點或點對面的形式,將自主采集或把關過濾的內容傳遞給他人的個性化傳播渠道,又稱個人媒體或私媒體。”通俗講自媒體就是網絡大眾將自己的所聽所思所見所想通過微博、QQ、微信、貼吧、MSN等平臺傳播給某個個人或某個群體的新信息傳播渠道。
自媒體現已成為全民傳播工具。過去的大學生只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而且得到的信息是經過篩選的,信息量非常局限,他們也很少有參與新聞的制作與發布的機會,直到互聯網的出現人們才慢慢地接收到更多信息,傳播地位也逐漸上升。隨著微博、微信、QQ、貼吧、推特等的興起,自媒體已成為全民傳播工具,普通大眾的傳播主體地位逐漸確立。它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順應社會和歷史的潮流,在教育過程中重視自媒體的作用。
二、自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一)自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
1.自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擴大提供了技術支撐
自媒體擁有強大的數據庫,包含著海量的資源和信息,為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選擇性。更重要的是自媒體傳播的快速性彌補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過時性和陳舊性,使學生能在第一時間接收到由教育者篩選過的網絡信息,避免了過多的接觸不良信息,真正提升了學習效率,達到教師預設的學習目標。
2.自媒體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滲透力”
傳統課堂上的三尺講臺延伸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教育者無法及時接收到受教育者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反饋,導致問題積少成多,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自媒體環境下教師與學生借助論壇、貼吧、博客等平臺進行交流,實現了單向信息傳播渠道向雙向信息傳播渠道的轉變,教育雙方能夠及時了解對方的情況、分享資源與心得體會,提升了教育實效性。此外,在自媒體平臺上,“教師既學生,學生既教師”教師在網絡平臺上收集、整理、完善并發布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信息時的角色是教育者,當他們從網絡上了解學生動態、搜集教育資源時,其身份又轉變為受教育者,反過來學生也是如此。這樣一來教育雙方能更好的換位思考,提升教學效率。
3.自媒體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便利和融洽
傳統中華文明中尊師重道的理念讓教師在學生面前擁有無上權威的思想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與學生缺乏交流。自媒體與傳統課堂授課模式不同,它是一個人與人平等溝通的平臺,因此能夠拉近教育雙方的距離。溝通地位的平等使得教師由理論灌輸者轉變為信息和思想的傳播者,學生也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反應給教師,大大改善了教育功能,提高了教育成效。
(二)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
1.自媒體導致教師在思政教育中的話語權和權威性受到挑戰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對學生來說思維較傳統,還沒有意識到自媒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自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可以繞過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中起媒介作用的教師授課環節,這樣一來教師的主體地位會逐漸下降,學生的地位則逐漸上升。再加上教育者對新事物、新技術的了解、掌握和運用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就導致了教師在自媒體的操作上落后于學生。另外由于自媒體打破了原來教師單一傳授知識和價值觀的教育模式,“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得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話語權受到挑戰。
2.自媒體中魚龍混雜的信息使思政教育的主旋律受到沖擊
目前,自媒體信息傳播缺乏權威機構和法律部門的監督,不法分子利用這一點傳播違法犯罪或危害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的言論。那些未經證實的謠言、偏激的言論、暴力信息等對于正處于三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作為過濾信息的第一道屏障,能將大部分的垃圾信息和非法信息剔除出去。自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路徑由一維走向多維,不論是信息的傳遞擴散,還是接收應用,都是自由不可控的。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在自媒體平臺上匿名發表言論和接受信息,導致網絡環境十分復雜多變。
3.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和應對自媒體的挑戰
傳統的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來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方式已經不適應思政教育工作環境的變化,教育方法、教育過程也要隨之調整。自媒體空間的廣泛性、時間的靈活性對傳統課堂模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傳統思政教育中,教師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環境中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學生跟著教師的引導進入特殊的情境當中,在潛移默化當中就能解決自身的問題,提高思想境界。其次,在自媒體條件下教師學生角色的對調使得教育過程也需要改變。自媒體的虛擬性讓教師難以辨別是誰提出了問題,也就無法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往往是花費了大量時間卻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滿足學生的需要。
結語:自媒體時代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新時代。自媒體已經不可避免的進入了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尋求對策也需要不斷探索自媒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對高校思想政教育不同的影響。高校學生作為一個走在自媒體時代前端的群體,面對社會中紛繁復雜的引誘,需要政府和學校的正向引導,發揮自媒體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需要高校學生加強自律,正確使用自媒體。
參考文獻:
[1] 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3]楊賢芳.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4.
作者簡介:牛賽賽, 1995年—,女,籍貫:山東濰坊,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