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澤鋒 韓晶
【內容摘要】山西大學堂舊址,作為社區課程資源,在中學課程建設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呢?我們應該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助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和開發校本課程。可以利用它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有形和無形的資源,創設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課程,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
【關鍵詞】山西大學堂中學課程教育
在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侯家巷校區)校園內,有一座百年建筑——山西大學堂舊址。它建于1917年,最初作為山西大學校的工科教學樓。2013年被確定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又作為反映20世紀中國社會巨變、建筑智慧和文化發展脈絡的見證物和載體,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在 “在保護中利用”“利用中保護”的原則下,這座建筑現作為中學教學樓使用,發揮著其本來的功用。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在中學教育教學中有哪些課程價值呢?本文擬就這一問題,進行簡要說明。
當教育由外部擴張向內涵式發展的時候,課程日益成為學校建設的中心,課程決定和體現著學校辦學的方向和內涵,決定著學校和學生發展的空間和潛質。什么是課程,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學概念,至今定義紛呈,爭論不休。“課程是指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包括學校所教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活動。”[1]包括顯性課程、隱性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等多種層面多種形式。課程價值就是作用。山西大學堂舊址的中學課程價值體現在學校各類課程的開發、實施和育人過程中。
山西大學堂舊址的課程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和角度去挖掘。
1.大學堂舊址,灰磚墻體,白色窗飾,整個建筑莊重典雅古樸,為校園營造了幽靜典雅的學府氛圍,契合學校求知崇德的精神氣質。山西大學堂舊址就是一個無聲的課程,就是一個不說話的老師,每一位踏進校園的學子,走過,仰望,都能油然產生一種對歷史對文化的敬意,讓學生感到文化的韻味,歷史的厚重,心靈的明凈敞亮。在學校公眾號下的留言中,有這樣一段來自cynthia 的留言:“ 初三的時候,特別喜歡趴在五樓教室(注:大學堂舊址對面的一個教學樓)的窗臺上,看著飄揚的五星紅旗和古樸典雅的大學堂,下午的大課間和朋友一起走進大學堂,喜歡透過玻璃窗看喧囂的操場,喜歡聽踩在樓梯上吱吱呀呀的聲音,喜歡這棟建筑的獨特魅力,喜歡她的種種。我好幸運,能在這里度過我青春最美的三年”[2]。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隱性課程資源。學校還可以利用現有資料,在大學堂的大廳過道的內墻上,設置山西高等教育發展史以及校史展板,進一步增強其歷史感,讓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下享受歷史的熏陶,也讓同學們感受學校就是我們的家和記憶,每一個附中人都正在書寫自己的、同時也是大學堂的歷史。大學堂與學校環境的組合,營造一個氛圍,形成一個意境,這就是一種無形的課程。
2.大學堂舊址建筑,構思巧妙,通過頂樓與上面的避雷針以及主樓窗戶,將“山西”兩字巧妙地嵌入其中,這“西”字不單指山西之西,也指西方之西,因為這是山西大學堂的西齋——工科教學樓。門柱裝飾、側墻,明顯的西洋風格;但看其頂坡、女兒墻等又顯示出中國特色,色調雅致,灰白相間,凸顯民國年間建筑樣式,建筑風格東西交融。大學堂的建筑美,可作為美術課寫生的素材,無論整體與細節(局部),探尋其美,能了解中西藝術風格之美與差異。建筑是一種靜態的藝術,其造型之奇特,其細節雕飾之精美,色彩搭配之自然,整體視覺的和諧莊重、古樸、典雅與周遭羅馬式廊柱圍墻,綠茵的草地,參天而蒼勁的古槐,配以靈動的生命(學生),加上朗朗書聲,沁人心脾的花香,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美術老師帶領學生,支起畫架,或素描或水彩(粉)或速寫;數學老師帶領學生遠觀近測,運用所學三角幾何知識,在實踐中提升自己數學的能力,探尋建筑中的線邊角面體,發現數學之美。大學堂舊址可以直接作為一些課程的載體,將學科課堂教學延伸至教室外。
3.山西大學堂作為一個歷史文物,除了建筑本身外,更大的價值在于其身上承載的歷史記憶,從這個角度探究山西大學堂舊址的相關歷史文物的中學課程價值,空間更大,應該是課程開發的重點。那么可以從哪些角度開發呢?
山西大學堂創辦于中西文明激烈沖突的時代,是清朝末年推行“新政”,改革傳統書院、創新辦學模式的產物,也是借鑒西方近代大學教育、進行文明采擷的結果。山西大學堂以其一校兩制、以新化舊、會通中西、取法英國等方面的辦學特色和教學實踐,為中國大學教育的近代化進行了積極和有益的探索。這座大學堂,歷經滄桑,曾遭日寇侵占,大火損毀,“文革”期間還做過招待所。這座大學堂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名校有親緣關系,為他們的發展輸過血液,更是今天山西省內許多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太原師范學院等)的發源地。
山西大學堂能在封閉、落后的內陸,在那般簡陋的條件下,僅僅通過十幾年時間、依靠幾十名教師,將一個三五百學生規模的學校辦成了與北京大學、天津大學比肩的國立第三大學,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和社會影響(地位)。這一切得益于其內外兼修、知行合一、開放包容、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指引。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后世的啟示,可以給學校的課程發展以借鑒、指導與精神滋潤,從而促進學校課程建設。
山西大學堂的創辦史、發展史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中國近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為山西大學堂的發展搭建了舞臺。通過梳理、了解、把握山西大學堂發展的歷史背景,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學歷史、語文等課程,讓學生明白,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作用;通過山西大學堂的創辦歷史,理解清末新政,將書上講的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等內容細化、具體化,了解近代教育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和近代中國教育的特點;通過山西大學堂所開設的專業為社會所重所需,可以理解民初地方政治生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通過山西大學堂的校訓校規,了解當時社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通過山西大學堂曲折的辦學經歷,了解近代、民初到抗戰等時期中國社會政局動蕩、戰亂頻仍,教育無處安生的現實。
山西大學堂,出演過無數場歷史的活劇,有眾多的名人駐足在這個院落,走過這座建筑的廳堂過道。杜威(美國著名教育家)、泰戈爾、蔣夢麟、蔡元培、胡適、傅斯年、梁漱溟、晏陽初、陶行知、熊希齡、朱自清、鄭振鐸、葉圣陶、徐志摩、俞平伯、柳亞子、許地山、趙元任、夏丐尊、周作人、周恩來、彭德懷、丁玲等,在歷史教材或課外閱讀材料上,這些名字如雷貫耳。初中語文教材中,泰戈爾、胡適、朱自清、鄭振鐸、葉圣陶的名字還在,在現行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我們仍能看到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這些作者,他們曾有緣與這座大學堂相會。他們的作品帶著那個時代的氣息,而這種氣息曾久久飄蕩在這座建筑里。靜靜地站在大學堂的窗前,看著外面那棵有些年紀的槐樹,想著當年這些大家的樣子,是不是更有利于理解他們的作品呢?在講解語文課文中的人物或故事的時候,山西大學堂的記憶,可以為教學提供有助于學生體悟與理解作品與作者的營養,遇到描寫清末民初社會生活的,可以帶學生到大學堂里邊坐坐,感受一下。遙想當年風起云涌時代的人、景、情。
大學堂身負這么厚重的歷史,顯示了其獨特而重大的(歷史文化)文物價值。我們可以開設《山西大學堂》系列校本課,從文物大學堂(建筑)、歷史大學堂、人物大學堂(選取創辦者、優秀教師、優秀學生代表等)等角度,在教師提供一定線索和材料的基礎上,組織、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圍繞問題進行探究、交流。比如在人物大學堂部分,可以人物為主線,通過對相關人物的講述、探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側面理解感悟大學堂的歷史命運,理解那個時代社會精英的所作所思,理解大學堂在那個時代的社會影響和歷史印記,討論個人與社會、生命價值、時代風范等話題。但整個課程,要求教師的講述把學術性與科普性相結合;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知識是切入點,立德樹人是目的,重過程中興趣、素養、能力的養成。
可以利用大學堂無形和有形的資源,利用其文物的特性,組建學生導游活動小組。通過活動類的課程,為學生全面發展創新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在宣傳動員的基礎上,選擇一些對文物、考古、歷史感興趣且語言能力較強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以社團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實地考察山西大學堂舊址,參與其他文物考古、考察、游覽等活動,參加有關講座等學術活動, 了解“山西大學堂(舊址)”相關歷史、文化知識; 研究、打造并掌握山西大學堂舊址基本的導游資料(詞);接受相關培訓,了解導游基本禮儀、規范;課余時間,為同學、老師、領導及校外參觀者提供導游講解。讓參與者在知識、能力(探究、表達等)、合作、責任意識等多方面得到提升。
嚴格地說起來,這座建筑,并不能準確反映山西大學堂的歷史。因為,我們所說的山西大學堂僅僅存在于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到1911年間。怎么能把這個建于1917年的樓房,稱作山西大學堂舊址呢?除了他們之間的相承關系,樓內有兩面石碑,能確實反映山西大學堂的歷史。樓內東墻有一塊《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教職員提名碑》,從右往左,豎排,共列有36人,其中15人為外籍教師。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的頭銜,有欽賜頭品頂戴二等雙龍寶星三代正一品封典英國道學博士文學翰林西學專齋總理李提摩太……反映出近代西學東漸、社會轉型時期的東西交融新舊雜陳。西墻上的碑文《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始末記》,則由(1911年)時任山西諮議局局長梁善濟撰,劉篤手書。內容主要有,稱贊李提摩太辦學之功,學堂創辦之由,事業艱難,學堂發展、管理,交還晉人等。從中可以大致領略山西大學堂的創辦歷史。我們可以利用這兩塊石碑,開設系列微型綜合性校本課。比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始末記》的碑文,斷句加標點(語文)、概括其歷史信息(語文、歷史)、探究其中的典故、官職等(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作為社區課程資源,山西大學堂舊址可以助學歷史、語文、美術等不同學科課程;可以通過挖掘其文化元素、內涵,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類校本課程;既可以為學校課程發展提供精神滋養,也可以為課程開發提供具體素材;可以在學校隱性課程、顯性課程,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課程建設中發揮作用。挖掘山西大學堂舊址的中學課程價值,還可以促進我們在社區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進行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257.
[2]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微信公眾號內留言.
[3]有關山西大學堂歷史部分內容,參考了王李金《中國近代大學創立和發展的路徑》(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山西大學堂百年紀事》(中華書局,2002年3月版)等著作.
【本文為山西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學社區課程資源開發——以山西大學堂舊址為例》(課題編號GH15145)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臧澤鋒(1966-)男, 山西靈丘人, 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高中歷史教師.
韓晶(1982-)女,山西隰縣人,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高中歷史教師.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