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 肖建磊 曾柏方 周景鴻
【摘 要】微信是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產物,高校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搏動點,在新媒體時代的沖擊下,二者的有機結合給當代學子帶來的不僅是資源分類整合和實際問題的解決,還能滿足其休閑娛樂需求,但同時也給高校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本研究根據目前項目實際開展情況,淺析微信對高校智能新媒體建設的優越性。
【Abstract】WeChat is the product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pulsating point of "proselytizing instructs and dispelling doubt".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new media era,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brings not only the integr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solution of practical problems to contemporary students, but also the satisfaction of their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need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projec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WeCha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new medi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關鍵詞】微信;新媒體;高校;優越性
【Keywords】WeChat; new media;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uperiority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6-0085-02
1 引言
如何滿足當代大學生對網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如何加強高校師生間即時溝通交流,如何實現校園終端智能化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各高校目前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要課題。要想突破這一發展瓶頸,網絡科技是必不可少的。隨著網絡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智能終端的出現使我們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而智能應用則更讓我們感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益處。通過智能終端的交互系統與網絡連接,將智能應用APP植入智能終端中,實現“一對多”映射效果。
近二十年來我國高校網絡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內所有高校都接入了互聯網,并且絕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園網,其主干網絡達到了百兆、千兆甚至萬兆。高校信息化體系已較完善,信息化內容建設已較豐富。通過網絡信息化實現高校內教務管理、科研管理、教學資源管理、后勤與服務管理的全面整合等,實現校內各服務互通互聯,為師生提供高效率的辦公平臺。
2 高校智能新媒體建設簡述
伴隨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立德樹人的前沿陣地。據《2012年高校微博發展報告》顯示:“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高校微博在2012年迎來了快速發展的一年。搜搜新聞數據統計結果顯示,2011年騰訊有關高校微博的新聞數量是2010年的15.4倍。截至2012年12月,通過新浪官方認證開通官方微博的國內高校達835所。”高校微博的媒體關注度在不斷提升,社會地位也隨之加強。特別是依靠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做基礎,微博、微信、二維碼等各種應用客戶端席卷而來,連通PC和手機終端的新媒體時代全面到來。任何信息都可以通過移動客戶端“一觸即發”,人人都是“最快捷、最草根的新聞發布廳”,信息傳播時代的迅猛發展如同神話,令人目不暇接。[1]
目前高校智能新媒體建設通過信息網絡技術為基礎,以微信、微博、QQ為主,輔以人人網、青梅、易班等平臺,在智能終端上實現各項功能,為校園師生、社會大眾提供信息查詢、公告發布、智能網絡等服務。在此以微信為例簡述高校智能新媒體建設。微信公眾號因其申請門檻低,運營方式簡單,功能多,穩定性高等優點被各大高校定位為僅次于校園官網的第二宣傳門戶,成為高校發布公共信息、拓展校園文化、提高高校知名度的又一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縱觀各大高校微信公眾號,發現其在智能新媒體建設中存在眾多優點。
3 高校微信優越性特點
3.1 受眾廣泛,自身優勢
由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2017年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可以看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其中手機網民用戶占96.3%,20—29歲年齡段網民占比最高,達29.7%。這些數據表明我國網民用戶正朝移動化、青年化方向發展,這與智能終端與移動互聯網的有機結合是分不開的。由騰訊發布的《2017微信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9月,微信客戶端日登錄用戶超9億,月活躍粉絲達到7.97億。這表明微信已成為現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項目調研推算,目前高校微信滲透率超95%,不論性別、年齡、職務均不同程度使用微信客戶端。
除受眾廣泛外,微信自身還有優越特性。除了即時通信、美文推廣、集群溝通等基礎溝通外,微信還有菜單欄、自動回復、小程序等,極大增強了其操作性與實用性,為增強用戶黏性打下了堅實基礎。
3.2 智慧校園,網絡生態
隨著信息時代智能化的到來,各大高校紛紛加入“智慧校園”行列。“智慧校園”通過網絡將各終端應用信息有機結合,并整合到一部終端或一項應用中,而微信正好有這一方面的能力。
3.2.1 校園文化認知,實時輿情推送
傳播力來自傳播內容,只有原創的、有吸引力的傳播內容才能產生好的傳播效果[2]。微信通過公眾平臺管理系統實現“一對多”即時通信,將校園內各種奇聞異事通過系統編輯后發送到讀者微信客戶端中。除此之外,各項活動通知、提名表彰、娛樂分享等都可以通過微信推文實現。與報紙、廣播等不同的是,微信不僅推送圖文等基礎信息,還能同步播放音樂、視頻,甚至可以實現直播。以此讓枯燥無味的新聞稿件鮮活起來,增強推文可讀性。
3.2.2 智能應用程序,并聯自主服務
根據弗隆期望理論和斯金納強化理論觀點,用戶在使用微信時,會尋找他所需要的內容,滿足最初的期望。那么,就會有一種力量不斷強化他的思想和行為,而這種不斷強化的力量就是強化力。從2011年騰訊公司發布第一代微信客戶端以來,微信已更新多次。其公眾平臺管理系統已變得非常強大,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各類應用整合與分類。如校園一卡通、校園圖書館、教務管理系統、成績查詢等一系列的功能均可整合到微信公眾號中,師生可直接通過微信公眾號“各取所需”,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微信自動回復功能也能大大縮短師生查找時所用時間,如通訊錄查詢。師生可通過回復關鍵詞或特征碼實現此功能。
2017年微信小程序的出現則讓微信走上了更高的臺階,極大地提高了微信的實用性。利用其可開發出微信本不存在的功能與應用,如校園跳蚤市場、校園廣播臺、校園兼職發布等一系列拓展應用,豐富了微信內涵。其校園應用前景將是十分巨大的。
3.2.3 線上線下互動,滿足娛樂需求
只有“推送”和“功能”的微信公眾號注定不能走遠,高校微信也不例外。如何滿足用戶娛樂需求,如何提高用戶黏性,如何將生活、學習、工作三者融為一體,打造集美文推送、自助服務、娛樂互動多功能多元化的微信公眾號,是每個高校微信公眾號管理者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線上線下互動模式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將線上與線下結合,讓用戶從線上走到線下,親身體會活動氛圍,必然會有不同的收獲。如線下校園活動時,階段性地拋出“漂流瓶”,“漂流瓶”可以發送文字、語音甚至游戲,不僅可以增強互動性,也可以提高傳達率,使活動更有趣。
線上報名,線下參與;線上買單,線下消費;線上購票,線下觀影。通過此模式不僅可增強用戶互動性,還能避免微信公眾號過于單調。除此之外,各高校可將外聯贊助或分享推薦設為主題,將各類娛樂信息分類整理,專門設立一條通道,打造智能娛樂新生活。
3.3 增強交流,提升效率
微信平臺有著基本的會話功能,用戶可通過微信直接溝通,拉近雙方的距離[7]。通過微信班級群的建立,師生可快速找到自己的班級,并可將各類消息、應用、美文分享到班級群。行政管理人員可通過微信工作群發布通知、文件等。
4 結語
微信在高校智能新媒體建設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其優越性遠不止上述內容。為進一步增強高校新媒體建設工作,高校可設立下屬部門,對微信公眾號實行專人管理,并且定期進行整理、總結。不斷深入學習使用微信拓展功能,將微信功能發揮到極致,必然會使高校智能新媒體建設邁上新高峰。
【參考文獻】
【1】“微時代”中高校新媒體建設[N/OL].http://xxgqt.youth.cn/hsgzbz/wlxmtjs/201612/t20161219_8964178.htm,2016-12-19.
【2】張春傳.傳播力:一個概念的界定與解析[J].求學,2011(1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