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主體對自我文化價值的強烈肯定,是對文化發展前途的堅定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與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能否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當前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作為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一環,面臨學科確立不規范,專業師資隊伍不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脫節的問題。必須從規范學科,培養師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三方面加強高校文化自信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文化自信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017-01
一、文化自信和高校文化自信教育
文化本質上來說是人對精神世界追求的結果和產物,作為文化主體,人的精神世界的自信就構成了文化自信的核心。文化自信是一種對于自身文化深入認知,同其他文化進行比較和反思后形成的穩固的心理狀態。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當前中國的文化自信從內容上來說主要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過程中形成的紅色革命文化的自信,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這種自信應貫穿于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的整個心理過程,形成穩固心理狀態。
高校文化自信教育指的是在高校進行立德樹人的同時,將文化自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育過程中融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達到使高校青年大學生對中國文化有著堅定自信的成果。當前世界范圍內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化不斷推進,因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不同,我國面臨西方國家的文化滲透和文化入侵,同時國內社會上普世價值、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也在損害著人們的價值觀。高校青年大學生群體處于價值觀逐漸形成階段,對其進行文化自信教育尤為重要,使其堅定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念,更好地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新時期高校文化自信教育面臨的問題
文化自信教育主要是在教育過程中融入文化元素,讓受教育者堅定對于自身文化的信心。文化自信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規律,是一個復雜多元化過程。首先作為一種教育形式,應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但文化自信教育以受教育者達到精神上的自信為目標,需要受教育者主動認知、反思,最終達到精神上的認同,面對其它文化時具有自我文化的堅定自信,這種獨特的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特殊規律,這種復雜多元化過程需要不斷摸索。
當前高校文化自信教育還處于初始化階段,未設置單獨固定的文化自信教育教材,在學科分類上沒有固定學科課程,在教學課程中多是多學科交叉學習,雖然多學科交叉共享可以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接觸點,但缺點也較為明顯,就是缺乏重點性、專業性教育。同時也沒有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老師、哲學課老師、文學課老師等門類師資在教學過程中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其中,但沒有形成固定的專業師資團隊,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在教育過程中,理論性教育多產生于課上,講課形式多是教師講授,學生聆聽,亦或是采用影視播放、PPT講解等理論傳播形式。文化自信教育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文化結果直觀呈現于學生面前,讓學生參與到文化實踐中,讓身心同時感受到文化。但目前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較多,結果就是學生單純地學習理論知識,沒有親身感受文化產品和文化實踐,沒有達到真正的心理認同。
三、新時期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途徑
丘吉爾說過:“我寧可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亞。”[2]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主體只有對自身文化擁有自信,才會對自身民族凝聚力和發展前途擁有堅定信念。近代中國國力孱弱,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在尋求救國之路的過程中,先進分子逐漸認識到文化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再從制度上感覺不足,后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3]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此先進文化為指導中國共產黨誕生并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進行革命斗爭取得民族獨立解放建立新中國,此后中國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命力日漸強盛,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以此為基礎,中國談文化自信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紅色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時期高校文化自信教育就是要將這三種文化貫穿始終,以事實成果為基礎,讓受教育者在學習感受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對比中達到對自身深度認同、堅定自信的效果。
當前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要從現實出發,理清學科范屬,規范學科門類,形成專門的文化自信培養制度。學校要強調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專門的教材和課程,在撰寫教材時注意分章節分重點。同時高校要招聘并培養專門的師資人才,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參與到文化實踐的全過程,如參觀博物館、革命紀念館、歷史文化遺跡、重走長征路等形式,也可以讓學生自身進行文化實踐,學習傳統樂器、剪紙、制作陶器等方法,使學生不局限于大學課堂,通過親身文化體驗達到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自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2016 年 5 月 17 日),《人民日報》,2016 年 5 月 19 日.
[2]周熙明.《丘吉爾的名言與俾斯麥的預言》[J].《學習博覽》,2009(11).
[3]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M].《梁啟超全集》第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簡介:
宋振東,男,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