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衍志
【摘 要】本文論述利用互聯網開展高中德育,提出利用互聯網豐富德育內容、創新德育形式以及聯結多股力量促德育等策略,促進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互聯網 高中 德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6B-0018-02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改變和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人們從溝通方式到購物方式甚至是出行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同樣的,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教學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德育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部分,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該以怎樣的態度適應互聯網的發展,又該怎樣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做好新時代學生的德育工作?這都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很多學生過度依賴網絡,因為在網絡交流中可以以匿名的方式進行,所以其網絡行為往往無所顧忌。但是,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虛假的錯誤的信息,缺乏明確的思想導向。雖然網絡有利于學生了解多元文化,但國際上的強勢文化也趁機沖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中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自我約束力不夠,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如民族認同感不強、自我角色失調、人際異化和自我異化等。
就內容而言,互聯網讓德育有了新的環境,它給德育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擴展了德育的視野,從這一方面來說,互聯網給學校的德育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但是,由于互聯網傳播的內容具有公開性、不可控制性的特點,因此它使得高中生接觸到了更多不加以過濾的最原始的消息,這極大影響了學生的自主選擇判斷能力、自律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也使得我們一直以來所強調的“正面宣傳”“突出主旋律”的傳播原則受到了挑戰。
就教育效果而言,網絡作為一種溝通的途徑,不僅有利于促進師生雙方的溝通,而且有利于提高德育實效,加上互聯網帶來的豐富的網絡資源與信息共享,還能拓寬教育工作者的視野。利用網絡技術形成生動活潑的虛擬現實生活環境,可以為學生進行各種價值選擇實驗提供虛擬體現,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德育效果。但網絡信息環境的開放性和難以監控性,也對德育效果產生消極影響。
基于以上的現實,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開展德育就成了當下高中德育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利用互聯網豐富德育內容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高中的德育一直延續傳統的方式:開主題班會,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沒有互動且十分枯燥,學生無法切身感受到德育的意義,更難以去踐行修身養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逐漸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德育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法,其他科目都已經在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創新教學方法,德育作為高中階段的必修課,更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主動了解互聯網,并利用互聯網為德育服務。
互聯網的出現雖然為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互聯網對自控力自制力還較差的學生來說誘惑巨大,他們在享受互聯網提供的高效便捷的服務的同時,是否能抵御其不加過濾的負面影響?如網絡中的惡意政治信息、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的西方思想意識以及各種黃色文化、暴力游戲等,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高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必須把過去單一的德育內容變成綜合型的德育,傳統的德育內容一般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遵紀守法、社會公德等,但在互聯網時代,教師也應該注意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網絡心理教育、網絡法律法規教育、網絡安全防范教育等。
例如每年 9 月的第三周是“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即“中國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的時間,正適合在學校里開展與網絡安全有關的德育。南寧市第一中學為了營造網絡安全的宣傳氛圍,在網絡安全宣傳周期間利用校園內的宣傳欄展示各種與網絡安全有關的知識,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了解。同時,在全校范圍內開展“網絡安全我來守護”的征文活動、口號征集等,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最后,還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網絡安全相關的主題班會。網絡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因此讓學生成為班會的主人,自主來講解如何在網絡中確保網絡安全的相關內容。
(二)利用互聯網創新德育的形式
一直以來,傳統的德育形式主要是通過課程教學、主題班會來完成,教師的角色就是說教和灌輸德育內容,這種形式的缺點是局限于一個空間、一種途徑,不難看出,這種純粹的說教和灌輸的形式對高中生很難起到積極的作用。而網絡開放性、直觀性和主動性等特點卻給傳統的德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工具和新的手段。怎么利用互聯網創新德育的形式?筆者結合實踐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做法。
1.學校“變堵為導”,主動占領網絡陣地。過去,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一談到網絡往往是“談虎色變”,家長感到頭疼,學校也不敢放松,生怕學生在網絡中迷失了自我,因此大多數學校對學生上網這件事采取的策略是“堵”,其實這種做法效果不佳,反而容易刺激學生上網的欲望。學校只有改變策略,變堵為導,主動占領網絡陣地,才能有效地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例如在校園打造“綠色網吧”。學生在校期間,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絡設施主動為學生創造上網的條件,打造校園“綠色網吧”。經過學校過濾和監管下的網絡能讓學生真正享受有益的網絡。校園“綠色網吧”在課余時間對全校師生免費開放,這樣就能有效制止學生想上網又不能上而偷偷在校外上網的現象。
另外,學校還應該積極保護學生在網絡上發言的自由。學校應該更多地鼓勵學生把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最近的情緒與困擾,通過網絡直接反映、直率表達。這不僅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把握問題的關鍵,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還能有效緩解學生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所產生的壓力,為他們提供一個宣泄的平臺。
2.積極利用校園網,充分開發其功能。現在幾乎每所學校都建設有校園網站,對外宣傳學校特色。其實,校園網站除了宣傳,也是非常好的德育陣地。例如充分開發校園網功能,加大學校常規德育活動宣傳力度,及時發布各種評比、表彰內容;組織開展學生網絡微視頻及攝影作品評比、網絡作文評比、網頁制作比賽等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班級網頁、班級博客制作大賽,形成人人有信箱、班班有網頁、全校互通網絡的新局面;利用校園網開展網絡心理輔導,讓心理教師開設“傾聽信箱”“心理專欄”等,不僅積極向學生推薦心理障礙自我調節方法、心理教育案例、青春期教育等內容,還能接收來自學生的提問和傾訴。
3.利用多種網絡社交手段建立互動德育平臺。從貼吧、QQ群到微信群、微博以及公眾號,學生的身影無處不在。因為他們更習慣于利用網絡獲取各種信息,也更愿意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宣泄自己的情感,因此微信、微博等互聯網社交平臺成了高中生最喜歡的網絡社交方式。對此,學校必須以此為契機,積極開設相關賬號,與學生形成無障礙溝通,并通過各種積極正面的途徑引導廣大青少年提高網絡的辨識能力,學會分析網絡上的各種觀點,不盲從,不起哄。學生在熟練運用的過程中也會不斷提高對新媒體的運用能力,這一系列的做法都充分體現了網絡育人的積極作用。
(三)利用互聯網聯結多股力量促德育
德育不是哪一方或者是某一個人的事,需要各方面進行有效的協調,只有這樣才能讓德育的功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學校應充分發揮主陣地、主渠道的功能,利用各個學科教學滲透德育、利用各種活動進行教育。同時,家長和社會也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家長方面,應積極配合學校建立家校互動,共同實施網絡道德教育。以南寧市第一中學為例,學校為了聯合家長共同做好德育,利用互聯網建立了網絡家庭學校,學校定期在網上向家長發布德育任務,如家長可以在家庭中營造氛圍,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的榜樣,又或者是學校搜集相關的法律法規、家教成功案例、專家談家教等內容資料發布到網上,讓家長學習后再帶回家向孩子傳播,還可以開展“我是如何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家長征文活動,并發布到家教論壇中,讓家長共同學習。通過網絡悉心聽取、采納家長的各種建議和意見,學校對這些問題給予及時地給予答復,等等。
社會方面,也要肩負起凈化社區環境的責任,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獲得積極正面的德育。如學校聯合社會相關團體進入校園開展網絡安全方面的宣講,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專業的人,接觸專業的知識和更真實的案例,從而切身體會網絡的雙面性等。
總之,移動互聯網時代,學校德育工作需要轉變觀念,轉變思維,用心做好教育工作,為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出貢獻。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