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丹
[摘 要] 主要探討以器官系統為主線的翻轉課堂在病原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通過整群抽樣法選取汕頭衛生學校2017級助產專業1班和2班共計118人為研究對象。對照組(助產1班)采用常規教學法;實驗組(助產2班)采用器官系統為主線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干預后,用考試成績和問卷調查的方法評價教學效果。結果表明實驗組對本組教學效果的評價、理論考核與技能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P<0.05)。證明了以器官系統為主線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關 鍵 詞] 器官系統;翻轉課堂;病原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4-0009-01
近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病原生物學課程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一些弊端逐漸凸顯出來,課程改革迫在眉睫。翻轉課堂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教研課題,各級各類學校、各學科都有不少成功的經驗,我校于2017年開展這個課題的研究,在個別班級進行了實驗。
傳統的病原生物學教學一般分總論和各論,各論部分介紹常見病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我校嘗試以器官系統為主線展開病原生物學課程的各論教學,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汕頭衛校2017級開設病原生物學課程的班級有9個班,用整群抽樣法抽取助產專業1班和2班共計118人為研究對象,使用相同教材、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由同一位教師授課。兩組學生在入學成績、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1.授課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實驗組采用器官系統為主線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2.授課內容。以器官系統為主線的課程整合,把不同病原分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血液系統等,從病原特點及主要致病機理分類討論,比較不同病原體侵犯同一器官的臨床異同和預防。
3.教學評價。授課結束后理論考核實行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技能考核以抽簽方式進行,考試總分均為100分,并制定統一教學效果評價問卷。
4.統計處理。將數據錄入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用(±s)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病原生物學成績比較
實驗組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二)問卷調查結果
發放問卷118份,回收有效問卷11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調查顯示,實驗組學生在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師生互動、課堂滿意度方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三、討論
(一)翻轉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效果
翻轉課堂是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的大膽嘗試,信息化的教學環境為翻轉課堂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全方位的交互方式,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了重新的規劃,信息技術和活動學習為學習者構建出個性化協作式的學習環境,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效果,形成新的學習文化。
(二)以器官系統為主線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
通過以器官系統為主線講授病原微生物,將基礎醫學與臨床相關知識整合,使學生對臨床各系統常見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及防護有更為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結構,鍛煉了臨床思維能力。
(三)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翻轉課堂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同時也擴展了教師在課堂以外的作用。在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隨時獲取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程度,才能有效地組織翻轉課堂的進行。因此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張文,馬秀芳.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