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市場調查與預測》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講授知識外,還要注意調節他們的學習注意力,并及時地反饋糾正,這也是教師的主導作用的體現。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改革中,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養成數字化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信息化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
關鍵詞:教學改革;信息技術;市場調查;預測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社會對經管類、市場營銷類專業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要求越來越高,《市場調查與預測》作為一門綜合性、操作性、實踐性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理論教學和實際研究問題的結合。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以企業用人標準為導向,要不斷改革教學內容;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革新教學方法,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指出:“要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支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國家教育部從2012年開始舉辦“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網絡課堂、微課、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改革不斷涌現,以此為契機,筆者也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中。
一、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市場調查與預測》教學中的時代意義
新時代,加強教育信息化,是實現高職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教育信息化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對增強辦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通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市場調查與預測》是高職經管類專業的專業任選課,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學、市場營銷學、數學、統計學等基礎知識,且在這門課中存在大量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使得這門課枯燥、難懂,通過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時,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當代高職學生,熟稔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在該課程改革中,教師要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數字化資源等新媒體手段來吸引學生愛上這門課程。在教改中,要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強調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使得教學手段更先進,教學方法更新穎,教學內容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點。
2.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實踐是人們改造社會和自然的有意識的活動,實踐能力即是指能夠勝任某項活動的能力。當代高職學生往往具備良好的理論基礎,但這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如今市場對市場調研類人才的要求。只有在《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中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才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以就業為導向,促進學生熟練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比較而言,基礎知識薄弱,計算能力稍差,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而市場經濟的轉型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傾向于具有實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
《市場調查與預測》主要研究市場調查與預測的原理和方法,通過該課程培養學生的市場調研與預測能力,具體包括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斷等,以及在此基礎上客觀地預測市場發展趨勢的能力。這些內容,已經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因此來說,營銷類、市場營銷類學生的實踐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的熟稔應用也是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實現高職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能力培養,還需積極地把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改革中。
二、《市場調查與預測》教學用好信息化教學
《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的教學改革應順應大數據時代發展的要求,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改革,實現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
1.把學科內容融入現代信息技術中
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催化劑。把信息化教學方法應用到《市場調查與預測》教學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以學生感興趣且熟悉的校園市場為基礎創設市場調查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次,以各校學生實踐平臺為依托,對接真實的市場環境;第三,最后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構建翻轉課堂,并借用拋錨式教學模式中“引錨、設錨、拋錨、解錨和起錨”的五環節組織教學,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新知識的構建和內化。
2.把教學手段嫁接到現代信息技術中
隨著網絡和手機的普及,部分學生上課玩手機已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如何把手機在《市場調查與預測》課堂上有效地利用起來呢?在教學手段上,充分運用多元化的信息化手段,來完成整個教學過程。信息化的手段包括:使用大學城空間、微信群、Q Q 群等發布資料和溝通交流,使用問卷星網、問卷網等信息化實訓平臺開展調研活動,引導學生做中學、學中做。
教學策略主要包括:通過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情境模擬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以情景創設為引導,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利用大數據,構建多元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庫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認為《市場調查與預測》的教學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應該適當擴展,與時俱進,這樣才能開闊學生的研究思路和視野。
《市場調查與預測》教學改革中,除了現在廣泛使用的PPT外,教師還可以充分運用Camtasia、Focusky等豐富多彩的軟件,針對本門課程的難點或重點,制作出相關的課件或視頻,上傳到平臺上,要求學生事先預習或課后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加深理解。隨著學校全面覆蓋WIFI,學生可隨時隨地拿出手機、電腦上網,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教師從平臺上的統計數據也可看出學生對哪個知識點播放量較大,說明學生對本塊知識學習有難度,于是可以有針對性地在課堂上重點講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也可在平臺上留言或向教師咨詢。這樣,學生和教師雙方有效互動,充分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可以通過討論專題的形式,安排學生課下查找相關的資料,課上與學生一起討論。此外,大數據專題,主要介紹大數據時代的數據獲取及數據關系與傳統調研過程的“顛覆性”差異。
4.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學生學習實踐中
在教學中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革原有的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
基于企業導向的《市場調查與預測》教學內容,應該安排理論部分與實踐部分交叉進行。筆者結合《市場調查與預測》的課程特點,首先鼓勵學生多尋找與企業實際需求相關的項目,通過與企業洽談獲得項目。可以是學校周邊的企業、與高校有合作關系的企業或是高校內學生自主創業的企業。其次,也可以選擇學校內的超市或餐廳作為調研客戶。此外,諸如挑戰杯、創業大賽中涉及的與市場調查與預測相關的內容也可作為項目進行模擬實踐。
數據統計軟件對于市場調查與預測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數據的分析也離不開該軟件的應用。這也是每名學生通過該課程應該掌握的技能之一。
數據分析是對整理好的數據進一步處理的環節。該環節的難點在于選擇適合的統計分析方式,各小組由于其項目的不同,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完成的目標也不相同,因此每組之間的數據分析方式都可能存在差異。但就組內而言,每名學生都可以對數據的分析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三、《市場調查與預測》教學信息化改革的注意事項
目前信息化教學在我校開展得紅紅火火,但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信息化教學起的只是輔助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不少教師在實際教育過程當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仍然存在一些的問題,還有一些事項,需要注意,需要加強。
1.謹防過度使用信息技術
教育技術先進并不等同于教學先進,把一些應該實操演示或板書講授的內容非要做成三維動畫或視頻,甚至整堂課的每個環節全部用PPT來展示,實際上只是“花架子”。教師要結合自己課程特點開展信息化教學,把握好老師的主導作用和計算機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切勿本末倒置。就我所負責的《市場調查與預測》這門課程而言,不少章節并不適宜大量使用多媒體,老師不能只注重制作技巧的學習,盲目追求課件形式的精美,而是必須以先進的教學觀念為指導,堅持啟發式、交互式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2.提高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認識
信息化教學,研究主體對象是教學,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學。教學信息化,研究主體對象是教學環節及其狀態,目標是信息化,指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所有的教學環節達到信息化。因此,教師要提高對于信息化教學的認識,提高自身信息化素養,以便更好地上課。
3.還要注重教學的合作性
學生走向社會,做市場調查與預測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合作教學已經是一個必須要進行的一個重要內容。信息技術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為教學的合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以及技術支持。通過相關的網絡環境可以讓學生互相協作,互相學習。這對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十分有益。
作者簡介:
徐會芳(1980--)女,寧夏銀川人,碩士,寧夏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市場營銷、管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