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曼
【內容摘要】音樂是一種發乎于聲,傳乎于情的藝術形式。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的魅力,為了構建高效的高中音樂課堂,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此進行了探究,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關鍵詞】高中 音樂 高效
一、吃透教材,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
若要真正地實現音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教師必須首先要把音樂教材吃透,鉆研透。只有教師真正把教材理解透了,才能制定出恰切的教學目標。首先,教師在備課階段要對音樂作品做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收集與音樂作品相關的資料,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歸納、總結。其次,教師應該對音樂作品進行仔細地聆聽,并寫下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觸。再次,教師在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系統地分析,重點是要對本課所包含的音樂要素進行認真的梳理。教師一旦把音樂作品吃透了,就能夠確定精準恰當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音樂與人生》這一課時,我就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教材內容的重難點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欣賞自然通俗,簡明易懂的音樂作品,使他們在腦海中構思音樂的形態,從而培養為全班里的每一位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2)引導學生聆聽不同情緒的作品,并讓他們對此進行比較分析,以此來培養他們良好的聆聽習慣;(3)引導學生欣賞優美,壯美,活潑,深沉等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作品,從而使他們體會到多元化的音樂風格,進而使他們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二、巧妙運用導入,為高效課堂的構建鋪平道路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良好的開頭比繪聲繪色的講授過程更加重要。如果一節課的導入導得恰當好多,那么這就會一下子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盡快地投入到最佳學習狀態之中。這對整堂課的教學質量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新課的導入環節時,教師用飽含情感的語調、熟練的動作、微笑的眼神把設計好的導語表達出來,從而產生觀之以形,曉之以理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長恨歌》這首歌的欣賞時,我沒有一上來就把這首歌曲播放給學生聽,而是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引子,來引出對這首歌的鑒賞。一提及李楊的愛情故事,學生們頓時精神抖擻。我對學生說:“想必大家看過許多故事,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它的主人公是一個皇帝和一個妃子。”我的話音未落,有的學生說:“這是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故事。”有的學生說:“我看過《妖貓傳》這個電影。這里面就是講得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看到學生如此積極的反應,如此熱烈地討論,如此興奮的狀態,我感到十分的開心,于是,我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把他們自然而然地帶入到對《長恨歌》的欣賞之中。在這節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我通過李楊的愛情故事導入,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提升他們的鑒賞能力 。
三、創設音樂情境,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注入力量
情境教學是構建高效音樂課堂的催化劑。如果缺少了教學情境的創設,整個音樂課將失去生機與活力。因此,教師要積極主動地把音樂教材中的有效信息與學生的生活經歷進行整合,從而創設出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這不僅有利于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還有利于提高音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教師應創設一種安靜、莊重的教學氛圍。只有在這種與歌曲相符的情境中,學生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國歌的魅力,體會到國歌的內涵。首先,教師對學生說:“你們在聽國歌的過程中,還要聯想歌曲中所包含的畫面以及歷史故事。”隨著國歌的響起,學生在雄壯高亢旋律的感染下,在慷慨激昂節奏的影響下,想到了中華兒女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不畏艱險,英勇無畏地與敵人抗爭的情景。接下來,我把再國歌創作背景介紹給學生,使他們明白到《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日戰爭時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不僅使他們體會到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還使他們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
四、合作學習,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插上翅膀
小組合作學習也是構建高效音樂課堂重要的途徑。它是伴隨新課改的深入而出現的一種充滿生命氣息的教學方法。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張揚著自己的個性,體現著自我的價值。如此一來,整個課堂教學充滿了歡聲笑語,響起了生命的贊歌。
例如:在欣賞《長江之歌》這首歌曲時,教師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教師還各個小組安排不一樣的任務,讓“鋼琴”組討論《長江之歌》的出處以及作者;讓“琵琶”組討論寫作背景;讓“古箏”組在講臺上帶全班同學打節奏;讓“吉他”討論如何設計這首歌曲的吉他版本等等。如此一來,這不僅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他們的集體主義意識。
總之,構建高效的高中音樂課堂不僅需要教師吃透音樂教材、巧妙設計導語,還需要教師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等,從而營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而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琴. 新課程標準下高中音樂學習方式的轉變[J]. 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 2009(7): 33.
[2] 王德文. 新課標下高中音樂課程教學評價探析[J]. 文理導航(上旬), 2011(3): 55.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市育才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