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肖潔 劉絢艷
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情感、認知和意志共同構成人們的心理過程,三者的區別是相對的,在實際的心理活動中,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情感指人的意識有某種傾向性,對人的行為有發動和抑制的作用。
愛一項事業,愛別人,作為一句口號無動于衷地喊一喊也許不難,但是作為一種發自肺腑的情感,并滲透在言行中,遇到挫折能堅持,不消退,且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愛變得更細膩且發自內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師愛就應該是這樣的愛,它要求教師在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從無到有,從抽象到具體,從個別到所有,從小到大,從單薄到厚實,從易挫到堅韌,從被動到自發,成長和成熟,需要教師本人的敏感體悟,精心呵護,不懈培養。
情感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形成的。情感的生成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干一行”的經歷,就沒有“愛一行”的情感;沒有生養、教育孩子的經歷,就難以形成甚至理解“疼愛孩子”的感情。青年教師,就職業經歷而言,尚處于入門階段,就人生經歷而言,過去多“被愛”少“愛人”,缺乏師愛形成的基礎。因此,青年教師應該注重師愛情感的培養,因為師愛是能夠培養的,也是必須長期經營培植的。青年教師在師愛修煉中要牢固樹立以下意識。
一、堅信師愛的巨大教育和發展力量
教育不僅僅是項傳授知識和講解道理的活動,更是一項充滿感情的活動。學生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同樣的道理,這個老師講和那個老師講,對學生的影響可能不同。這里除了講道理的方式方法的可接受性存在差異,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的教師跟學生的情感好壞和程度不一樣。學生愛哪個老師,就更可能相信他的話,更致力學好他教的課,犯了錯誤就更有內疚感,因此,教師的要求很容易內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反之,教師的話可能就成為耳邊風,甚至導致學生故意對著干,這時教師的教育功能就喪失殆盡。學生對教師的愛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換來的,沒有真實情感的投入,一味強調“我是為了你好”,是蒼白無力的教育。
教師也是一個感性和理性兼容的人,教師專業的發展需要理性目標的導向和激勵,更需要情感的激勵和推動。一個充滿師愛的教師,由于責任感和快樂的體驗的驅使,就更善于發現專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更有毅力克服專業發展過程中的諸多障礙,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發展水平;反之,就可能疲于應付,身心疲憊,日復一日,難見長進。
二、懂得師愛其實是造福教師自己
從主觀愿望上看,愛心自然是獻給別人的,但從實際效果上講,一個有愛心的人,是真正懂得養心之道的人,他使自己的心永遠年輕、敏感、鮮活、善良,常常也能贏得別人對自己的愛。師愛也是一樣,它既造福學生,也造福教師自己。一個人在“愛著”的時候,是身心狀況最健康的時候。此時,其情緒體驗是舒適的,生理反應是松弛的,免疫功能增強。常言道,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你努力使別人快樂,也能使你自己快樂。因為當你幫助別人時,很少會想到自己,能使自身的心靈凈化,得到極大的精神滿足。幫助別人,不僅能幫人解決困難、減少煩惱,還可以結交更多的知心朋友,得到更多的快樂。所以,你對別人好的時候,也是對自己好的時候。愛學生的老師最輕松,最快樂,而師愛與生愛相互作用及由此產生的“共振”,能讓教師生活在無比幸福的環境中。長期以來,教師因其在教育工作中巨大的身心投入和付出,被人們譽為“蠟燭”,“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庇谑?,許多教師把身體的透支、心理的勞損等視為自己取得工作成績的必然代價。認識上的誤區常常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應該說,這樣的教師是可貴的,但卻是有缺陷的。這種認識會帶來教師嚴重的身心問題,也會使得某些教師因愛惜身體而懈怠工作,還會使一些年輕人害怕甚至回避選擇教師職業。其實,教師的教育佳績并非以身心健康換得。我們在一些優秀教師的身上看到了教育佳績與身心健朗的和諧統一,他們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童化了心靈,純化了心靈,美化了心靈,能抵御世俗的污染,純潔高尚,幸福樂觀,健康長壽。他們用自身的經歷向我們揭示了教師工作“自利利人”的本質。反過來講,沒有身心健康這一基礎,教育業績的取得也就喪失了依據。很難想象,一個身心糟糕、連基本的工作時間都難以保證的教師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很難想象,一個連自身身心都不健康的教師,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特級教師斯霞活了94歲,85歲退休。當人們向她請教養生之道的時候,她總是說:“我喝的是開水,吃的是泡飯、蘿卜干,哪有什么長壽的秘訣?要說有,就是當老師?!崩夏甑幕繇鳎聿母叽?,腰板挺直,精神健旺,因為一輩子教小孩,率直的個性和天真的童心始終沒有離開這位老人。多年享譽我國教育界的“南斯北霍”,其血液中都流淌著對學生的摯愛。
三、師愛是要經受考驗的
在某些情境中萌發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愛,并使之保持一段時間,是一件極其自然和普遍的現象,但能否將這種愛維持、深化和升華,卻是對一個人情商的考驗。讓新入道的教師“愛上”也許不難,但要經受得住時間和挫折的考驗,并使之日益升溫和壯大,從而成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主導情感,卻是很多老師無法做到的。師愛的發展通常會經歷自然—自覺—自發三個階段。自然的師愛在遇到考驗時難以持久。當你看到付出的愛在一段時間沒有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甚至準備放棄它。其實,這啟迪我們,學生的轉變和發展是需要時間、需要等待的,問題不是出現在愛上,恰恰可能是愛得不真、愛得不深,愛的表達需要進一步優化。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培養真正的愛、深沉的愛,學會師愛的正確表達,這就進入了師愛的自覺階段。深厚而綿綿不絕的師愛,換來了學生的健康發展,而學生的健康發展,又反過來激發教師對學生的深深愛意,持久的良性循環后,師愛便發展到自發階段。到了這一階段,師愛對于教師而言,便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需要自我提醒,不需要刻意為之,隨意而為的一言一行都滲透著深深的愛,體現著愛。
四、結語
依據現階段素質教育要求以及“以人為本”的實質內容,開展教學的目的不應僅僅為提高學生成績,更應注重培養學生道德、價值觀等,故情感教育的有效開展十分重要。本文結合現階段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如何培養教育情感,從培養青年教師堅信師愛的巨大教育和發展力量、讓青年教師懂得師愛是造福自身并且讓青年教師明白師愛是要經受考驗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教師應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豐富自身教學模式,培養教學情感的同時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敬 紅.淺析情感教育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32).
[2]吳小慧.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