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作者的教學經歷,對目前大多數中職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及其產生的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以作者課堂教學的親身實踐提出了英語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實踐出發,因勢利導,優化課堂教學活動,重樹學生自信,激發學生興趣,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試圖從根本上改變中職生英語學習的現狀。
【關鍵詞】英語;教學實踐;語言運用;中職生
【作者簡介】王愛黨,泉州市工商旅游職業中專學校。
引言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謂的“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這就意味著未來中國的工匠不但要有精湛的技藝還要有豐富的知識,這其中當然也包含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中職生恰恰是未來踐行工匠精神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一、問題的提出
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他們沒有沉重的升學壓力,卻面臨著社會需求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的轉變,就業要求不斷提高,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不僅要求他們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也要求他們有優秀的語言能力,特別是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國際合作機會不斷增加,需要求職者不但能夠掌握精湛的技藝而且能在英語交流的場合中應付自如。但是目前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卻是大部分中職生缺乏英語學習興趣,自信心不足,學習目的不明確,導致學生不想學,不會學,學不好,教師不會教,教不好的悲哀局面。
二、原因的分析
形成這種悲哀局面的原因主要來自于社會、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
1.社會層面。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我國高等學校招生人數急速增加,計劃生育全面實施的第一代獨生子女恰好到了升高中考大學的年齡,大多數家長都期望惟一的孩子能上大學,社會對中職學校不夠重視,當時很多中職學校辦學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生源素質更是無從談起了,往往都是學業成績一塌糊涂的學生才到職校就學。
2.教師層面。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師的觀念轉變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教學手段單一化,考核測試模式化,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去設計課堂教學。長期以來,英語課堂還是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語法為中心”,師生和生生互動少,教師只顧講,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老師主動的灌,學生被動的聽,學習成了一種使命,上課成了完成任務,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層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職教育的重視,雖然招生情況開始好轉,但是很多中職生并不是本著自身對專業的興趣選擇中職學校,大多數還是因為學業成績不理想不得已而來。英語基礎更是薄弱,很多學生上第一節英語課時就毫不避諱地說是聽說職校不用學英語才來的,感覺自己不適合學英語,學了那么長時間還是學不會,而且以后自己工作也與英語關系不大。
三、解決策略
鑒于以上的分析,我認為首先中職英語教師要善于從課本中發掘大量的能夠為學生學以致用的東西,從課文的情境中取材,多讓學生在課文營造出的情境下進行英語對話練習和交流,增強語感,重樹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其次,除從課本上挖掘資源外,中職英語教師也要為學生多多提供真實的學以致用的機會,通過一些真實情景的創設讓學生自然融入其中進行英語交流,將英語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更加生動和易于接受,生活化的教材更能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就談談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實踐探索。
1.信心的重建。中職生多半都是所謂的“差生”,尤其在英語學習方面往往是備受打擊,甚至被邊緣化,所以我的第一節課的主要目的就是重樹學生的信心,讓他們感覺到英語不像想象中那么難學,他們也可以開口講英語,我主要準備了兩個內容,第一,把音標和拼音進行比較,發現有近一半的音標和拼音發音相似,有些學生臉上開始有了輕松的表情;第二,自我介紹,只要求三句話,名字,年齡,來自哪個學校,老師示范之后又把可能出現的詞匯做了充分的鋪墊,并在過程中給予及時的幫助、鼓勵和肯定,結果我任教的電商、汽修、烹飪、會計和旅游班的學生竟然每個人都敢開口講英語了。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依然本著及時幫助、鼓勵和肯定的原則使學生的信心不斷增強,英語課不再是學生畏懼和厭倦的課堂。
2.興趣的培養。重樹信心只是英語學習的第一步,心理學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中職生的英語學習來說興趣的培養更加重要。大多數中職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初中的失敗體驗中所剩無幾,為了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努力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內心,把他們喜歡玩的游戲中英語詞匯的運用,關注的電視節目中出現的英語句子,甚至是他們在追星的過程中與英語相關的內容融入我的課堂教學中,同時也把我在國外旅游,和外國人打交道的經歷分享給他們,讓他們感覺英語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學好英語好處多多,一旦興趣來了我就抓住時機把網絡上學習英語的資源分享給他們,引導他們自主學習。
3.手段的改進。現代信息社會給了學生通過多種媒體接觸社會的機會,我們傳統的單一課堂教學手段自然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所以我就專心研究先進的教學軟件,自己制作錄音、視頻,力圖讓課件更生動更形象,更貼近學生生活,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對學生進行分組,依托教材中的范例,例如:模塊一中 Can I take your order單元和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單元等,要求學生自己制作菜單,路標,在小組中進行情景模擬對話訓練,分工合作,鍛煉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協調合作能力。堅持每節課補充日常生活對話貼近生活實際,并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視頻培養聽說模仿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動畫配音表演。
4.專業的結合。著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赫爾認為,發生學習首先要有內驅力。當有機體處于需要狀態時,無論是饑餓、干渴、疼痛,還是其他生理上的問題,都會產生激活并導致行為的“內驅力”。那么中職生英語學習的內驅力從何而來呢?我認為最基本的來源就是與專業的結合,讓他們感受到學有所用。所以在英語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我都會整合教材內容融入英語在各個專業上的應用,例如:烹飪專業的學生可以錄制教外國人做中國菜的英語視頻放到國外網站上或者走出國門把我們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電商如此受世界歡迎的今天,電商專業的學生更有機會與外國人打交道;旅游專業更不必說,針對外國人的定制導游會越來越暢銷。這些為學生所想的教學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學有所用,自然有了學習英語的持續動力。
5.考試的設計。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測量與評價不僅調節教學活動,而且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起到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的作用。課堂教學離不開考試,但是我認為對于中職生來說,考試更大的作用應該是激勵學生的學習。所以我設計的考試形式靈活多樣,我會要求學生書寫各種字體的英語,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提高興趣;也會把教材中學過的對話分成兩組,有學生抽簽決定考哪一個,并把音頻提前發到學生微信群中,不滿意考試成績可以重考,學生準備得非常認真,而且會互幫互學;還會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制作英語雜志或者手抄報,一本本純手工制作的圖文并茂的英語雜志和手抄報讓老師們紛紛點贊;對于要畢業的學生我會要求用英語設計簡歷,不要求復雜,可以借助詞典和網絡,從開始的面露難色到后來對自己作品的不敢相信,我想學生學到的不只是制作英語簡歷。
四、結語
通過一系列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慢慢地學生開始相信自己能學會英語,開始知道怎樣學習英語,開始明白如何使用英語。我也更堅信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陣地,更是為了學生以后的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鋪墊和準備。正如《中職英語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課堂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整體發展基礎上的。教師的任務就是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在這五個方面共同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花.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激發英語學習興趣[J].教育革新,2009 (12).
[2]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職英語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