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對于農村孩子,尤其是偏遠山區(qū)的孩子們來說,學習起來很困難。為了解決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尤其是農村偏遠山區(qū)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yǎng)每個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每個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在英語學習方面都有所提高,讓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喜歡英語,愛學英語,使他們敢于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充分展示自己輕松學習英語從而提高學習成績。本文通過對2012-2017年這五年國內關于學困生轉化的文獻進行分析,主要對學困生的界定、類型和轉化方法作了歸納、比較和總結,以期對農村中學幫扶學困生做出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英語學困生;學困生轉化
【作者簡介】李靜靜(1984- ),女,碩士,寶雞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
一、課題提出背景
在國家、社會、學校、家長普遍高度重視英語教學的時代背景下, 提高英語教學成績, 使英語成為學生升學就業(yè)乃至終生發(fā)展必備的有利工具之一已成為共識。然而, 從小學到高中的英語教學面臨同樣的問題, 怎樣有效提高學生英語成績, 從而為學生的升學就業(yè)乃至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多年來, 在沒有真實語言環(huán)境的教學條件下, 英語教師們一直在為英語教學辛苦地工作著。在新一輪的課改下,在積極推行和實驗高效課堂下,怎樣有效地提高學生英語成績成為了很多教師思考的共性問題。
二、中學英語學困生研究的成因綜述
在中國知網(CNKI)環(huán)境下,輸入主題:英語學困生,檢索2012年一月至2017年12月間的文獻,共有1726條相關記錄,其中碩士論文180條,期刊1526條,報紙、會議記錄文章20條;輸入主題:英語學困生成因,相同檢索條件下,共有156條相關記錄,其中碩士論文23條,期刊130條,報紙、會議記錄文章3條。
對文章的成因內容分析統(tǒng)計出以下結果:教師教學方法9.6%;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情緒、性格)占48%;良好的師生關系占5.8%;心理障礙與心理健康占3.2%;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占11.5%;自主學習能力占1.3%;評價方式占1.3%。另外也有從英語學習本身進行論述,比如詞匯記憶問題、聽力水平提高困難、閱讀困難和語音問題等,占19.3%。教師教學方法原因的研究在5年間基本平均分布,對學生非智力因素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關注呈遞逐年增趨勢,關于評價方式問題的研究在14年之后逐漸增多。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中學英語新課程改革后,教師和學者對英語教學認識的變化,從研究教師怎樣教,逐漸把視線轉為研究教會學生怎樣學,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理念。
三、學困生分類
諸多原因造成了學困生的產生,為了達到轉化的目的,就需要針對每個學困生的具體情況,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從中國學者的研究中可以大致上將學困生歸納為以下幾類:
1.學習困難型。這部分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存在困難,概括、比較、分析、綜合等能力較弱。常常表現出記憶困難、注意力不穩(wěn)定、理解緩慢、表述混亂,對知識不能變通,他們在學習上花時間往往比別的學生多但成績遠遠不如別的學生,在學習困難方面表現為多學科處于持續(xù)困難狀態(tài)。
2.學習動力不足型。這部分學生因為學習動機出現偏常引起學習困難,但智力正常、頭腦靈活。主要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懶惰,不愛動腦動手。在學習過程中,好高鶩遠,眼高手低,不求甚解。這種類型在初中階段表現得比較突出鄧順元在《淺談如何激發(fā)不同類型學困生的學習動力》中闡述了不同類型學困生的學習動機, 了解他們的內需, 提出各種策略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3.學習厭學型。這一類型學困生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愿繼續(xù)學習且厭惡學習,在校學習完全是被動地混日子,混文憑,且對學習成績毫不在乎。這一現象在中學也是比較普遍的,初中這段時期正是一個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對于新鮮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容易產生學習倦怠和厭學情緒。何曉艷在《”學困生”學習倦怠心理轉變的策略探析》中分析了學困生學習倦怠的現狀, 認為教師必須遵循其心理活動規(guī)律, 把握學困生的心理和行為的矯治方法, 采用不同的教育對策, 多渠道最大限度地改良學困生學習倦怠的現狀。
4.學習方法策略不當型。這類學生主要是學習不得法,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智力正常,記憶力較好,在學習中表現為學習機械、呆板,理解慢,死記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學到的知識處于零散的無序狀態(tài),缺乏知識的概括歸納、舉一反三能力,更不能學以致用。
5.外因導致型。這部分學生由于外因如:疾病、家庭變故、親子關系緊張、家庭文化環(huán)境差、家庭經濟出現嚴重困難、師生關系緊張、社會不良影響、交友出現問題或品德滑坡等導致學習困難。其表現為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情緒消沉。這部分學生學習困難原因比較復雜,在學習困難表現為階段性的或局部性的較多。
學困生的成因和現狀是多方面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學困生轉化時應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教育對策并對其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四、初中生學困生轉化的幾種方法
中學階段的學生心智發(fā)展尚未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處于發(fā)展的階段,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缺乏準確客觀的判斷,生理和心理都比較脆弱,容易受感情而意氣行事,所以他們特別需要有人引領他們走過人生的岔路口。因此,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因此施教,用尊重,關愛,公正及智慧來與該群體相處。
1.走進孩子的心田。情感結構往往封存著一個人內心深處的脆弱、敏感的神經,觸及人的感情結構是打開其心扉的重要法門。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其實更需要尊重。一個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舉起右手要求回答老師的問題,可當老師問他時,他卻答不上來,后來老師和他約定好,如果會就舉右手,不會舉左手,每當他舉右手,老師就努力給他機會讓他回答,舉左手則不讓他站起來,一段時間后,這個學生開朗了,成績也大大提高了。所以教師應該善于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感世界,真正走入學生的心靈,對癥下藥,因勢力導讓學生真正從深層的情感結構層面產生對學習的向往、對人生的美好憧景與希望。
2.尋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學困生”往往是被“標簽”長期壓得難以翻身,久而久之,產生自己一無是處的心理暗示,強化了“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棄心理。教師應該善于在細微之處找亮點,相機而動,春風化雨,于細微之處尋找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我們班有一個小女孩,雖然學習不怎么好,但是她的歌聲很優(yōu)美,所以每次上課前老師就讓她帶領大家一起唱首歌,后來她越來越自信,學習也很刻苦。
3.因勢力導顯智慧。“學困生”的轉化關鍵在于抓時機、使巧勁、“四兩撥千斤”,彰顯教師的理論智慧。我們可以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塊糖果巧妙處理學生打架事件的教育案例中,仔細體悟、品味“差生”轉化的時機和智慧。
4.齊抓共管成合力。學生的的學習成績不好,或其它方面發(fā)展困難,其形成原因往往是一個復雜的環(huán)境因素導致的,因此,必須家長,學校,老師共同發(fā)力,在學生的周圍形成一種長時間、大空間的高效教育體系,促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重新點這希望之光。
5.持之以恒固成果。對“學困生”轉變工作是一個需要長期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的工作。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進步不明顯而放棄努力;也有的學生可能會因為取得一些成績后,因為沾沾自喜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具有內在的責任感、使命感,不能視課堂教學為45分種之內的教育工作,更應該把教學工作視為一種常態(tài)化、終身化的工作,長期關注“差生”們的學習與生活的點滴,持之以恒、持續(xù)關注、堅持不懈。
五、結語
對于農村中學來說,學困生除了自身的智力和學習方法等問題之外,家庭和社會對學困生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學困生轉化是一個心理學問題或者是社會問題。所以我們在進行學困生轉化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味的尋求短暫的教學成績的提高。
總而言之,“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它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和積極配合, 我們老師只要擁有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的精神,擁有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態(tài)度,秉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瑋.系統(tǒng)闡述智力型學困生的學習特征[J].求知導刊,2015,24.
[2]鄧順元.淺談如何激發(fā)不同類型學困生的學習動力[J].新課程(中學),2017,11.
[3]何曉艷.“學困生”學習倦怠心理轉變的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32.
[4]宋子碩.牽手教學中的學困生[J].小學科學(教師),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