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的英語教學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英語教育規模迅速擴大且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趨勢,然而,我國許多的初中英語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注重對知識點的傳授,學生處于被動學習英語的狀態,英語教師對學生語言意識的培養還有所欠缺。因此,本文主要基于語言意識理論來探討初中英語教師培養學生語言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語言意識理論;初中英語;培養語言意識
【作者簡介】薛宇青(1994.9.28- ),女,漢族,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一、引言
當今我國雖然實施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初中的英語課堂仍只重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灌輸知識點的容器,學生被動接受、機械記憶詞匯語法知識,英語教師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這不僅不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反而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二、語言意識的相關理論基礎
語言意識在初中生的英語學習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目標語言意識,只有這樣,英語教學和學習才能有所提高。不同的學者對語言意識的界定有不同的評述。Van Lier指出: 語言意識可以定義為對于人類語言能力及這種能力在思維、學習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力。Carter指出:“語言意識是語言學者對語言功能及其形式的一種敏感與增強意識的一種提高”。Tomlinson認為“語言意識具有心智屬性,通過有意注意語言如何使用產生洞察力,且能使語言學習者逐漸對語言如何運用產生洞察力,它還是一種意在幫助學習者獲得這種洞察力的教學方法”。由此,根據這幾位語言學家對語言意識的詮釋,我們可以看出語言意識是學習者在語言輸入或者語言輸出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感知和對語言的理解。
三、培養語言意識的方法
語言意識不是單單對知識點的簡單灌輸,而是逐步培養的結果,作為初中的英語教師,必須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
1.啟發式教學。孔子曾經說活:“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式教學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在教師講解語法知識點的時候,不能直接呈現現成的語法規則,教師需要啟發式教學,通過舉出大量的例子來引導學生逐步地總結出語法規則。在初中的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不定期的將概念獲得模式運用其中,通過對概念正反兩方面的特征進行舉例,得出所學詞匯概念的定義。這樣的啟發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所學詞匯的概念記憶深刻,還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思考和總結的能力。
2.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相結合。克拉伸的輸入假設認為,如果學習者的現有水平為i,那么語言輸入應該保持在i+1 的水平上。也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語言輸入量要稍微高于學習者大腦中現有的知識量。英語教師在講授新知識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先前組織者的作用,充分利用學習者先前的知識。同時,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指導學生的語言輸出,語言的輸出可以體現學習者對語言知識的理解,沒有語言的輸出就無法體現語言的學以致用,因此,作為初中英語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合作和交流來幫助學生的語言輸出。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
3.循序漸進式教學。教師對學生語言意識的培養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初中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最基礎的部分就是詞匯,教師在教授詞匯的過程當中,要幫助學生掌握詞匯最標準的發音、最標準的語音和語調,還有詞匯的基本意義。學生在逐步掌握之后,慢慢的就會形成對詞匯的感知和運用。這些是培養學生語言意識最基本的環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語言意識最基礎的保障。語言運用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中因價值觀念、心理因素而體現在交流上的差異。
四、培養初中生語言意識的策略
1.注重培養初中生的英語思維習慣。王才仁說:“學習語言的主要手段是模仿,這種模仿是從聽覺定向手段開始,經過大腦分析器的作用,然后由心里活動的器官操練而完成的”。對于初中生,他們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因此英語教師必須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創造良好的英語氛圍。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去讓學生模仿,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配音的形式。首先需要放一些學生熟悉的英文錄像,進而關掉聲音,讓學生給錄像配音,并且要求學生模仿說話人的語音,語調,語氣和神態,這種方式會給學生的學習增加很多的樂趣,增加課堂教學效果。英語思維習慣的的培養應該培養學生擺脫母語的影響。英語老師在課堂上應該堅持使用英語授課,鼓勵學生用英語的思維方式來想英語,也就是使用英語的時候,要盡量用英語想,而不是用母語的方式來思考。同時在用全英文授課的時候可以輔之以必要的手勢,表情來幫助學生理解,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英語,大膽提出問題。逐步消除學生害怕犯錯誤的心理,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2.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我們的英語的課堂教學之中,教師把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語言的形式上,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補充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的差異的缺乏了解,如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性。這些都導致了我國初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低下。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發現,雖然很多學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但是在同英美國家的人們進行交流的時候,由于缺乏對語言知識所處文化背景的了解,經常出現錯誤。因此,作為初中的英語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在講解語言知識的時候,要盡力把語言知識點所相關的文化背景講授給學生。對文化意識的培養也是對學生語言意識的培養。同時,英語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英語娛樂活動,例如創建良好的校園英語角環境,在這種環境,所交流的話題一般都是開放性的和靈活性的,并且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樣可以培養初中生敢于開口,運用自己所具備的知識去交流的能力。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聘用老外來參加英語角的活動。這樣學生能夠很好的接觸到地道的英美國家文化,通過與老外長時間的接觸和交流,學生會對外國的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這也會提高初中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創造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無限樂趣。
3.提供適量英語閱讀材料,深化學生的語言意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顧名思義就是讀書要反反復復的去讀,才可以深刻領會其中的含義和真理。初中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經常會使用此種方法來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思。然而,學習英語也不例外,英語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廣泛的閱讀材料,比如相關的圖書,雜志,報紙。但是,由于受中小學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能力的影響,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的時候,應當注意所選擇的材料應該具有趣味性,并且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難度要適宜且內容具有多樣性。教師要指導學生大量的閱讀,朗讀,背誦。學生閱讀的材料越多,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就越強,進而學生的語言意識也就會越強。教師要傳授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快讀,細讀,精讀,和泛讀。通過朗讀的方法,學生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能力。背誦也是培養學生意識的重要方法,初中生的記憶力非常好,教師需要給指定需要背誦的文章。它們既可以是簡短的詞匯,優美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些精美的篇章。通過背誦的不斷輸入,學生對所學語言的敏感度就會不斷增加。
五、結束語
語言意識不是人類天生所具有的,是需要后天來培養的。語言意識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沒有語言意識,就不會有學習。中小學教師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語言意識,同時要對學習者進行語言意識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陳國芳,張逸敏.論外語教學中的“語言意識”和“文化意識”培養[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8,(2):153-156.
[2]Carter,Ronald.Language Awareness[J].ELT Journal,2003,(1):64-65.
[3]Tomlinson Brain.Ten Questions About Language Awareness[J].ELT Journal,2003,(3):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