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偽譯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許多人通常對其有一定的誤解,因而偽翻譯在人們的認知中常常帶有貶義色彩。但無論人們對其有什么樣的認知或誤解,其仍是社會文化中一個真切的存在,而且似乎將長期存在,并與真正的翻譯一起促進文化演進。本文試圖從對三個問題的論述揭示偽譯與翻譯及文化的互動。
【關鍵詞】偽譯;翻譯;文化
【作者簡介】邱彥(1993- ),女,漢族,河南正陽人,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2016級翻譯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譯學。
一、引言
翻譯的引進是因為目標文化系統中缺少某種東西。但單純的引進往往不能解決實際性問題, 因為原文本的權威性使譯者常常在翻譯時會遵循原文, 而不會做大的改動。同時原文本也有可能滿足不了目的語文化的需要。此外,當引進譯本的目的是向傳統文化或詩學發起沖擊時,真正意義上的譯本有時恐怕承擔不了這個任務。因此, 偽譯也就理所當然地應運而生并成為了一些人的選擇。偽譯像翻譯一樣,是偽譯者在特定的文化歷史情境中進行的話語實踐活動。這種托名翻譯的現象, 事實上, 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 尤其是在本地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時, 偽譯就會蹭翻譯之“熱度”產生并發展, 與真正的翻譯一起促進文化演進。本文旨在從對三個問題的論述探討偽譯在露出真面目之前與翻譯及文化的互動關系。
二、偽譯是否對翻譯的地位提出了挑戰
雖然偽譯在許多方面與真翻譯一樣,會受到意識形態、詩學乃至贊助人等行為的制約,而且通常起到與后者并無二致的作用,甚至在打破舊的傳統方面更勝一籌,但因其本質及尷尬歸屬問題,偽譯不可能“喧賓奪主”對翻譯的地位有所威脅。
其一,翻譯是偽譯生存之根本,是偽譯得以“存活”的“土壤”,如若沒有翻譯,偽譯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一個更加不倫不類的存在,這樣,偽譯可能就不會被稱之為偽譯,其名稱可能有千千萬萬但不可能再被稱為偽譯。
其二,雖然偽譯像真正的翻譯一樣,能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但很多偽譯在被發現是偽譯之后,雖不一定會立即消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通常會從大眾的視線里慢慢消失。
三、偽譯是如何作用及反作用于文化制約機制的
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爾為代表的文化學派主要關注文學內外部因素對于翻譯主體的譯者的制約作用。其中以勒菲弗爾為代表的操控學派將翻譯定義為一種改寫,從文化語境視角闡述詩學、贊助人、意識態對于翻譯的制約作用。事實上,文化學派忽視了譯者對文化制約機制的利用及反作用,主要重點闡釋了文化制約機制對翻譯的影響。偽譯的產生及存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翻譯之特性。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對翻譯,人們總是寬容待之,這使得翻譯作品受到的意識形態、詩學的約束作用相對比較小。翻譯的這一特性無形中為偽譯做了嫁衣。據此,當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及思想不被特定的社會文化所容忍和接受時,譯者便可利用這一特性,披翻譯之外衣,以偽譯的形式實現作品的呈現。這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由此可見,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并不僅僅是遵循規范,同時在翻譯過程中也會主動地運用規范。偽譯作為一種特殊的翻譯現象不只是借翻譯之名遵循相應的文化規范,更是以自身之存在生動的展示了譯者對于文化規范的操控。例如,譯者通過利用已有的有關翻譯的約定俗成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內容安排,實現對于讀者接受和譯作批評的操控,從而實現在相對較為寬容的環境中引入較為有爭議的文化價值、意識形態乃至詩學觀點。
四、偽譯對目的語文化的影響是趨向于積極還是消極
偽譯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尷尬的存在。因其特殊性,偽譯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學術不端的行為,甚至至今仍沒有得到國內翻譯研究的承認。但偽譯的產生,傳播與作用的發揮與翻譯密切相關,尤其是翻譯在目的語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因而也極具研究價值,尤其是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偽譯行為體現了外來文化與主體文化之間的互動。偽譯作者利用讀者對翻譯作品的心理期待,利用主體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定位,利用翻譯作品所呈現從文本特點,從而使自己的作品被主體文化所接受,甚至發揮著同翻譯幾近相同的作用。可以說,偽譯和翻譯一樣,是向目的語文化中引入創新和異質性因素的方式之一,它和翻譯一樣促成本土思想文化創新。因而偽譯對目的語文化的影響多是趨向于積極的。
五、結論
本文從主要從對三個問題的論述主要探討了偽譯與文化的互動關系。兩者之間不是單向而是雙向關系。偽譯的產生不僅僅是一個個人行為,它其實是文化內部運作的結果。一方面,文化對偽譯的產生及長期存在有些重要的影響。而另一方面,偽譯對促進目標語文化的革新,演進也有著重要作用。
偽譯是借翻譯之名才得以存在的,其實,這種存在方式就決定了它不可能獲得名正言順的地位。但偽譯像真正的翻譯一樣,受目的語文化制約機制的影響和制約。同時,偽譯也會像真正的翻譯一樣,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文化功能的發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偽譯者的效仿能力。就像仿真名牌包,偽譯“仿真度”的越高,就越受歡迎,這樣就越有利于偽譯的“生存”和作用的發揮。這需要偽譯者高度的洞察力,有效利用意識形態,詩學,贊助人等操縱要素將作品內容的語言表達,結構安排,文本風格等方面向真正的翻譯文本靠近。這樣,一方面,偽譯作品以假亂真,被民眾廣泛接受。而另一方面,偽譯可以不動聲色的向目標語讀者傳達一些新事物,新思想。在偽譯者的有效操控下,偽譯會對目的語文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于目標語文化內部的整合與完善,豐富充實目的語文化,促進目的語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曾記.“偽 翻譯”的再思考[J].廣州大學學報,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