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昉
摘 要:當下高職學生是出生于2000年前后的“千禧一代”,他們受成長環境影響,充滿時代個性,呈現出獨特的心理特征。教師及輔導員應該了解并利用好高職學生的心理特征,有方法、有策略、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工作。
關鍵詞:高職學生;“千禧一代”;心理特征;輔導對策
當下,活躍在高職院校里的學生絕大多數出生于1995年至2000年間,是當之無愧的“千禧一代”。他們正值青春、朝氣蓬勃,對新興事物和未知領域有迫切的探索欲望,同時也有源自時代、社會、家庭等方面的獨特印記。當代青年的成長環境今非昔比,高職學生心理狀態的特殊性十分顯著,大學教師及輔導員需要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及輔導工作。
一、當下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征
1.自我傾向,獨立單干。生于95后的一代,恰逢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時期,保障溫飽已不成問題,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和更好的成長環境成為主要需求。不同于60、70后曾度過物質匱乏的年代,也異于80后接受過父輩的傳統教育,當下的大學生多是從優渥的環境中長大,加之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獨享整個家庭的矚目與寵愛,在不用顧慮生計的情況下,他們更加注重自我的個性化發展,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成為他們根深蒂固的心理特征。自我傾向屬于一代青年的特征,則可能催生出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當代大學生一方面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卻普遍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喜歡盲目單干。強烈的自我傾向,加之城市化進程的水泥森林帶來的人際疏離,當下青年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或多或少的排他傾向,遇到既定的困難他們往往選擇單槍匹馬應對,而非講求團隊合作、協同作戰。由此看來,如果不在大學階段克服過度的自我傾向,練就必要的人際交往及團隊協作能力,那當代大學生將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缺乏自信,抗壓力弱。因為種種原因,高職學生在求學道路上經歷的失敗遠多于成功,甚至經歷過被老師同學邊緣化的處境,特別是在決定命運的高考中取得的成績不佳,喪失了接受同等教育的機會,導致他們無形中感到自己與本科生間出現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相較本科學生,高職學生入學時普遍帶有自卑心態,缺乏自信,甚至一蹶不振,一開始就抱著混個文憑心態的高職學生不在少數。他們一方面無法擺脫高考失利的陰影,一方面又極其脆弱,恐懼失敗。當面臨陌生環境與事物,遭遇困難或挫折時,高職學生時常選擇逃避。不敢嘗試,害怕改變的心態驅使高職學生依賴他人,隨波逐流。但當失去幫助,獨自面對壓力和挑戰時,他們便手足無措,或是臨陣脫逃。因此,高職院校的報到率和輟學率遠高于本科院校,學生曠課曠考的情況也遠多于本科院校。同時,高職學生在面對學業困擾、感情糾葛、人際矛盾等困境時,不擅長排解壓抑,也更加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3.喜好導向,欠缺恒心。出生于世紀交口的當代大學生,恰逢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的時代。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新老交替應接不暇,改革開放全面深化,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當下的年輕人正經歷著比任何一代人都猛烈的時代劇變,物質生活的饜足,使得他們不再受困于物質的追求,繼而也不再沉迷于單一的人生目標,而是轉向尋求個人的舒適生活以及精彩人生的無限可能,即更加悅納自我,并著重以個人喜好為導向。簡而言之,當下年輕人已經不再像先輩那樣凡事注重其意義,而更加看重它是否有意思。然而,急速的變遷更替以及文化快餐的衍生和侵蝕,導致當代青年遇事缺乏耐心與恒心。喜好導向,見異思遷,使得當下年輕人更熱衷于新興事物,而忽視了靜下心來,花時間摸索探究。因此在學習生活中,當代大學生雖擁有發散與兼容思維,卻沒有穩定的目標和持續求索的恒心。這一現象在高職院校的學生中更為凸顯,易受新潮誘惑,盲目追求新鮮事物,加之比較缺乏分辨和學習能力,導致高職學生更容易受到不良事物及文化的侵蝕,同時忽視學業的專研、術業的專精,欠缺合理的人生規劃,喪失理想目標的鎖定與追求。
4.注重實操,輕視內涵。相較本科教育以學術科研為主導,高職教育更加注重以職業技能為導向,重視學生技術能力的掌握與運用。因此高職學生對于實訓課程或實操環節有著更加強烈的學習熱情,學習一項專業技術或考取一本專業證照在他們看來是大學學習的重點。于此同時,參與學生會或社團活動也廣受高職學生推崇,學生往往在完成一場活動的策劃與組織時能迸發出指導老師始料未及的熱情與潛能。另外,參加兼職與勤工助學,高職學生的積極性也高于本科學生,提前接觸并適應社會的欲望更加強烈。不過,高職學生也暴露出輕視語文、英語、思政、計算機等公共課程與專業理論課程學習的問題,對于人文社科類與思想政治知識的獲取與吸收也十分有限,從而導致高職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外語水平與計算機水平等基礎能力成為短板。人文社科內涵與思想政治素養的忽視,甚至影響到個人情商的塑造、理想目標的確定以及自我情緒的掌控,容易呈現出過于情緒化的處事風格以及略顯市儈庸俗的面貌舉止。
二、當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輔導對策
1.順應個性發展,加強團隊協作。當下,高職學生自我意識濃厚,具有極強的個性,他們在適應時代的同時,也經受時代的打磨。千篇一律的應試教育和容錯率極低的高考制度,使他們的個性備受壓抑。而大學應該把個人發展方向的無限可能歸還給大學生,從順應個性出發,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自主規劃人生能力,如此因材施教才是青年應該從大學里獲得的高等教育的本質。允許并利用好個性的發展,其實也是順應學生的需求以及時代的需要,20歲左右的青年應該擁有自己的夢想才會為之奮斗,如果以單一的培養模式對待高職院校的學生,只能使他們的劣勢更加顯著,心理更加自卑,前途更加暗淡。因此,針對當下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特征的輔導要顧及每位學生的特殊情況,從而進行個性化的輔導,要對癥下藥找準突破口,順應學生個性中的閃光點加以發揮,進行強化。與此同時,順應個性要避免學生走向獨行單干的極端,高職學生的團隊協調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也需要加強。在課堂實操環節或實踐調查作業中加入團隊分組的設計,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好學生活動或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兼職等方式,都是打磨學生協作能力與交際能力的好做法。
2.善于鼓勵認可,配合挫折教育。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大學之前的學業中是極少受到認可和重視的一類人,他們的能力曾飽受質疑,導致他們養成了自我否定、懼怕挑戰的心理狀態。高職教師在做學生輔導時,應該善用鼓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一次微不足道的認可可能改變學生的一生。我們在輔導學生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使用“No,but…”或“Yes,but…”句式邏輯,應該多用“Yes,and…”句式邏輯,既多加認可學生的想法,同時順應他的想法鼓勵并指導他們做更好的延伸。不過,一味認可鼓勵也是不行的,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適度的挫折教育才能更好鍛煉學生的抗壓能力。大學教師,特別是輔導員,無微不至的幫助有時候會導致學生的過分依賴,甚至損害到他們的自理自立能力。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學輔導應該做的不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是教授他們如何解決問題,并給予他們機會去經受挫折并自我摸索,學生從一次努力后的失敗中收獲的成長要遠多于一次輕易的成功。
3.依托興趣專長,培養工匠精神。在功利導向教育已經無法打動當下高職學生時,培養興趣與喜好是唯一能夠幫助他們克服惰性,產生主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方法。首先講究傳播知識的手段與方式,比如在教學環節引入游戲挑戰的形式,結合熱點話題授課以及用好慕課、網絡公開課、微課堂等資源教學等,都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大學教師要與時俱革新自己的教學思維和內容,大學所教授的專業知識應該走在時代前沿,不要一層不變停滯在舊教材的框架中。同時,做學生輔導工作過程中也需要教師擁有一顆樂于接納新事物的心,只有懂得換位思考才能了解并理解學生的喜好,從而更好地發覺并發揮他們的專長。做好了興趣的挖掘,卻面臨學生做事缺乏耐心與恒心的問題時,學生工作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即持之以恒,精益求精,銳意創新的精神,這是新一代年輕人需要具備的優良品質。我們可以通過樹立行業標兵、學生榜樣以及教師楷模等方式很好地灌輸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使他們認識到唯有堅持不懈、刻苦專研才能體會到個人專長真正的樂趣,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從而為社會做貢獻。
4.側重技能養成,重視內涵建設。面臨日益加劇的競爭與壓力,學好技能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教會學生至少掌握一門專業技能是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之一。教好技能要求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高職學生喜歡實操的心理特征,充分開展技能競賽、技能活動月及專業技能進宿舍等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學,學中樂,甚至能把專業技能學習融入日常生活并感染身邊的同學。注重實踐,同時不能輕視理論學習及科學研究,要讓學生懂得學好理論,才能更好地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同時,內涵建設也是當下高職教育不容忽視的環節,教師及輔導員應該通過微信、微博、慕課等形式傳播發揚傳統文化、人文社科知識與時事政治,并善于結合時事熱點對學生的進行黨史國情、愛國主義和形勢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培養出有理想有抱負的大學生,針對高職學生的輔導工作才算卓有成效。
綜上所述,當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呈現出鮮明的心理特征,這便要求教師在開展相應輔導工作時講求方式方法,把握尺度原則,找準癥結根本,從而及時有效地幫助、引導學生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 當代大學生心理分析[M].工商出版社,葛操著,2000
[2] 對“90后”大學生思想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其教育對策研究[D].王利平.西華大學 2012
(作者單位: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