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
摘 要: 為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核心素養已成為21世紀國際教育的發展方向。在這一背景下,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了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以此作為中學歷史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以人教版必修2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一課為例,在幫助學生厘清改革脈絡的同時,探討如何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并試圖培養學生的科學思考能力和社會人文關懷。
關鍵詞: 核心素養;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18)06-0074-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15
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多方面的,而且日趨激烈,因而時代對人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面臨更大挑戰。核心素養這一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歐盟等國際組織所倡導的教育及課程改革的目標,已經成為21世紀國際教育的潮流和發展方向。我國也不例外,2014年國家教育部提出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概念。愛因斯坦曾說:“所謂的教育,應在于學校知識全部忘光之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東西?!遍L遠來看,未來社會的公民能否適應時代的發展,是否具有生活的能力,跟過去學習積累的知識固然有關,但他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更為重要。
根據歷史學科的本質和特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由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組成。它們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唯物史觀是理論保證;時空觀念體現學科本質,是歷史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實證是途徑和方法;歷史解釋是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要求;家國情懷是價值追求的目標。
那么,如何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滲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是廣大一線教師的職責和要求。筆者以人教版必修2第1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一課為例,對此問題就行思考和探索。
一、教學思路與分析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第4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的第二課,它上承“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下啟“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涉及到的重要知識點有: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本課時間跨度從“文革”結束到21世紀,內容很多,涉及到的抽象經濟概念不少,所以本課教學有著極強的時代感和理論性。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將這段歷史呈現給學生,又如何引導這些出生于2000年后的高一學生去理解中國的改革歷程,并引導他們自主地合作探索,學有收獲,這無疑是一個挑戰。
根據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以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筆者對課文進行了整合,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五部分:1.走計劃經濟的路。2.敢問路在何方。3.摸著石頭過河。4.走出一條新路來。5.新時代的長征路。
二、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設問:2017年10月,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那么,1949年后的中國,在經濟建設方面走過怎樣的道路?
設計意圖:課堂教學在本質上是一種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以提升他們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為旨歸的特殊的生活實踐過程[1]。筆者從社會熱點和“四個自信”的角度切入到新課,在教學中將時事政治與課題相結合,凸顯現實與歷史的對話,有很強的時代性,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部分 走計劃經濟的路
探究問題:從前一課我們知道,新中國成立后選擇了什么道路,為什么?
呈現材料:
材料1 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由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自覺地從事社會勞動。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材料2 馬克思在其巨著《資本論》中,以鐵一般的邏輯、恢宏的論述為我們揭示了:資本主義下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殘酷剝削、工人失業、貧富懸殊皆源于此(市場經濟)。
——楊江《建國以來十大經濟熱點》
走“計劃”的路,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始人馬克思的初步設想:在“生產資料的全國性集中”的基礎上,按照計劃從事勞動。這就是說,整個社會生產、分配,以及消費,都將按照中央機關事先預先制定的計劃來進行。所以,按馬克思的初步設想以及后人的推論,社會主義絕不能搞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而只能搞計劃經濟,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設計意圖:新中國成立后選擇走計劃經濟道路的原因,大部分學生能夠知道是因為蘇聯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示范效應,以及我國建國初的客觀環境,但不知道“計劃”的來源是馬克思的最初設想。補充這些資料,便于學生對計劃經濟的產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呈現材料:
材料1 從宏觀上看,由于高度集中和動員資源的強大能量,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了較完善的現代工業和城市經濟體系,這無論從其發展速度和規模來看,都是令人驕傲的成就。
——楊江《建國以來十大經濟熱點》
材料2 高度集中的經濟列車在運行了20多年后,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末陷入了空前的泥潭。從1958年到1978年,20年間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不到4元,農民則不到2.6元,全社會的物資全面緊缺,企業活力蕩然無存。
——吳曉波《激蕩三十年》
設問:結合材料談談對計劃經濟的評價。
計劃經濟體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越往后走,計劃經濟在初期具備的那些作用就逐漸減弱,問題突出表現為社會物資的短缺,人民群眾的生活貧困。當時,寶安一個農民勞動日收入為070到120元,而香港農民勞動一日收入60-70港幣,兩者差距懸殊近100倍。在一些地區,普遍流傳著“辛辛苦苦干一年, 不如人家8分錢”(指寄信到香港叫親屬匯款回來),“內地勞動一個月,不如香港干一天”的說法,這也誘使許多人“前赴后繼”般逃亡香港。所以,1977年鄧小平說,“這是我們的政策有問題”。再結合政治領域來看,文革結束后華國鋒提出了“兩個凡是”,其實質是延續“左”傾錯誤,因而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因此,再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了。
設計意圖:計劃經濟體制今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要使學生明白,當時選擇走計劃經濟的路是符合國情的恰當選擇,我們今天肯定改革開放并不是在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2017年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和方法”。在教學中,讓學生在運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用歷史的眼光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同時對歷史進行言之有據的說明、解釋,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此外,還要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種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便是家國情懷的體現。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家國情懷的培養不可缺少,但卻不是抽象的,而是滲透在具體史實中。
第二部分 敢問路在何方
播放視頻文件《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約為2分鐘。
設問: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何稱為偉大的歷史轉折,在哪些方面有轉折?
設計意圖:十一屆三中全會初中已經學過,學生對這個會議比較了解,而且也很好懂。所以課堂上教師不必花太多時間對其背景和內容做過多闡釋,而是采用播放視頻文件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視頻內容思考“歷史轉折”的內涵,如思想路線、政治方面、工作重心、對外關系、組織路線等方面。至此,中國發展的主軸開始全面改變。
同時,教師要點撥學生如何正確地評價毛澤東思想。毫無疑問,毛澤東是偉大的,毛澤東思想是正確的,它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結晶。但是,并不是毛澤東所做出的決策都正確。
呈現材料:
1980年12月16日,陳云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開幕會上說:“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論研究、經濟統計和經濟預測,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彪S后,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表示完全同意陳云的意見,認為陳云講話“是我們今后長期的指導方針”。
——《中國組織人事報》2016年9月27日
設問:在這里“摸著石頭過河”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這么做?
改革是個完全嶄新的實踐,沒有先例可循?!懊^過河”,這句話用生動的比喻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道理簡明化、大眾化,它并沒有否認理論研究、統一規劃、科學預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為真理只能從實踐中來,并回到實踐中去檢驗。
設計意圖:這句話形象揭示了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勇于開拓并穩步前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種認識論、方法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體會鄧小平等共產黨人奮力改革開創新征程的勇氣。
第三部分 摸著石頭過河
1.農村
呈現材料:
材料1 “不管中國經濟遇到什么困難,要解決什么問題,首先自發應對的并不是經濟學家,是身在其中的實踐者?!?/p>
——周其仁
材料2 鳳陽縣小崗村村民及包產到戶契約
設問:當年的農村存在什么問題?農民是如何自發解決的?
80年代以前,中國農村越來越貧困,廣大農民經常在饑餓線上掙扎。安徽省小崗村是有名的“三靠村”,即“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每年秋后,大批饑民外出討飯,而腰裹的花鼓恰好敲響了這一段沉重的歷史。為什么農民守著土地揭不開鍋吃不飽飯?當時,已經實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把農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農民一切財產歸公,“大鍋飯”的弊端畢現無疑,農業效率的低下到了讓農民無法生存的地步。農村的問題就是農民的極度貧困與農產品的極度短缺并存,把整個國民經濟都拖住了,這也正是改革要先從農村開始的原因之一。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一些農村地區已在大膽進行自發的改革試驗。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大批農民背井離鄉外出乞討。這年11月的一天夜里,小崗村生產隊18個農民聚在村里一間屋內,他們面對一紙契約,神態嚴峻地按下血紅的指印,并人人發誓:我們分田到戶,坐牢殺頭也甘心。
這份大包干契約現珍藏于中國革命博物館。小崗村民從小學生作業本上撕下的這張紙條,寫上幾行文理不通、沒有規范標點、錯誤字不少的協定,成為農村改革的歷史見證。如何理解小崗村民的這份“生死契約”?因為當時中央文件明確規定不許分田單干,之前曾有過的“包產到戶”行之不久便夭折了。直到文革前,包產到戶一直被批得體無完膚,最后連農民僅存的一點自留地和自養的雞、鴨,都被當作“資本主義的尾巴”割掉了。
在吃飯問題成為農民當務之急的情況下,又是從安徽和四川這兩個有著包產到戶歷史傳統的省份開始自發行動。小崗村因此獲得“中國改革第一村”的贊譽,開創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先河,也讓億萬農民看到了希望。
設計意圖:史料承載大量的歷史信息,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史料實證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鼓勵學生分析各種史料,思考材料中的人物在什么時間為什么和有怎樣的作為。歷史中的某些片段必須要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讓學生考慮到歷史事件的聯系和具體情況,而不是空泛地進行文字解讀,這樣才能體會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敘述中的現象和本質。筆者通過提供細節的材料,試圖使學生通過信息捕捉、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小崗村民在當時情境下觸犯“天條”、石破天驚的壯舉,學習這種“敢想敢干,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歷史的理解、思辨和解釋。
呈現材料:
在那些邊遠山區和貧困落后的地區,群眾對集體喪失信心,因而要求包產到戶的,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在一般地區,集體經濟比較穩定,生產有所發展,……就不要搞包產到戶。這些地方領導的主要精力應當放在如何把集體經濟進一步加以鞏固和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幾個問題的通知》(1980年)
設問:與人民公社體制相比,上述材料中的調整取得了什么進展?它還存在哪些不足?為什么包產到戶最終能獲得承認?
在這個過程中,中央的態度并不是一開始就全面支持,而是逐漸變化的。直到十一屆四中全會召開時,仍有這樣的規定:“除某些副業生產的特殊需要和邊遠地區、交通不便的單家獨戶外,也不要包產到戶”。顯然,國家對包產到戶等生產責任制的認識仍存在分歧,政策與實踐出現了矛盾。
“一個制度要發生變化,非要等到原體制的維護成本非常高,高到幾乎轉不動了,才有可能改。這樣高昂的體制運轉成本,還要廣為人知,才能內生出變革的意識和實踐沖動[2]?!彼哉f,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面對現實的阻力,1980年鄧小平講到,包產到戶的效果很好,“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是思想仍不夠解放。正是有了國家領導人的智慧和保護,底層自發改革的“星星之火”才最終匯成制度變革的洪流。在國家推動下,到1987年全國已有98%的農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個做法使我國農業連續獲得豐收,幾億農民因之擺脫了貧困,解決了溫飽問題。
設計意圖:包產到戶在不同時期的命運截然不同,這跟當時的歷史條件有關。“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這便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中國農村改革走的路徑是從群眾自發,先在地方試驗,獲得地方承認,然后逐步被吸收為中央政策,最后立法承認。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基層民眾的智慧和勇氣外,鄧小平和他的領導集體對改革的貢獻在歷史上不可磨滅,他們對底層自發改進的做法給予承認、保護、完善,使之成為合法政策?!霸诘讓拥淖园l努力與國家的權威運用之間形成制度變遷的合力,使分散的利益結合成為建設中國經濟的偉大力量[3]”,這條農村改革的經驗便是一種歷史解釋。
2.城市
呈現材料:
材料1 1978年,我國每個職工平均創造的價值只有0.9萬人民幣,而美國為6.5萬美元。1952年到1983年,國家向重工業投資4150億元,同期重工業給國家積累的資金只有8150億元。
——楊繼繩《三十年河東》
材料2 1978年美國記者杰伊·馬修斯參觀桂林的一家國營絲廠后,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觀察記:同中國大多數工廠的情況一樣,桂林絲廠的工人看來并不是干勁十足的。就業保障、退休金保證以及其他一些好處促使中學畢業生拼命擠進工廠去工作。因此,許多人都擠進了本來就已經過多的工人行列。生產線上工人過多使工人長時間地閑著。
——鳳凰資訊《1978年,中國企業元年》
材料3 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霍英東回憶說,1979年他在廣東建立中國第一家五星級酒店時,就遇到很大的難題:“一個大賓館,需要近10萬種裝修材料和用品,而當時內地幾乎要什么沒什么,連洗澡盆軟塞都不生產,只好用熱水瓶塞來替代。更要命的是,進口任何一點東西,都要去十來個部門蓋一大串的紅章”。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直到1983年這家酒店才正式開業。
——整理自:吳曉波《大佬的黃昏——霍英東和他的時代》
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分析城市經濟體制存在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如何解決?
當農村的改革轟轟烈烈開展時,而另一方面,城市這個龐大體系卻越來越陷入運轉困難的境地,突出地表現在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自我積累和發展動力不足等方面[4]。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今后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經濟,企業自然是主力軍。但直到1978年,中國沒有一個民營企業,沒有一家私人所有的經濟組織,所有的企業都為國營或集體所有制企業。當時的中國企業的產權制度、組織形式和管理水平都極不完善,而且計劃經濟對效率的漠視已是一件無需論證的事情了。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廠長和經理在《福建日報》上發出了集體呼吁——“請給我們‘松綁”?!八山壭侣劇笔菄蟾母锸飞系囊粋€標志性事件,它之所以能迅速成為全國共識,是因為這個聲音已被壓抑太久。正是基于這一共識,擴大企業自主權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始發站。1984年5月10日,國務院頒發《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1985年9月又頒發《關于增強大中型國營企業活力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1986年,政府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責任制》,明確廠長(經理)對企業負有全面責任,處于行政指揮的中心地位。1986年1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制[5]。在此后的近20年里,擴大企業自主權一直是國有企業試圖煥發活力的改革主線,也是企改革初期是合理的選擇,它較快地啟動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其歷史作用已為實踐充分證明。
設計意圖:教學中通過幾段對當時國企的細節性描述,在史料教學和史料實證的過程中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來培養學生對史料的敏銳性,即能敏銳地發現和捕捉問題并具有批判性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這種思維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廣闊性,即歷史解釋不只停留在表面,要能夠探究歷史事物發展過程內在的動因。
第四部分 走出一條新路來
呈現材料:
材料1 1989年東歐各國發生政變,黨內相當一部分人對改革的正確方向發生懷疑,國內輿論界掀起了一場關于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在這場爭論中,市場經濟成為一個焦點,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市場化”就是資本主義化。
——許蘭菊《中國經濟體制14年的改革歷程》
材料2 1989年在整個年度里,經濟發展的速度降到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尤其是剛剛萌芽不久的私營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據《中國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記載,1989年下半年,全國個體戶注冊數減少300萬戶,私營企業從20萬家下降到9.06萬家,減少一半多,這個數字要到1991年才略有回升。
——吳曉波《激蕩三十年》
設問: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突破的?
1989年發生了東歐劇變,有些國家試圖發展市場經濟,其結果卻是必須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去迎合這種需要。所以當時黨內有一部分人對改革的道路和前途產生了懷疑,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它必然會導致公有制經濟的瓦解,所以主張走“回頭路”。那些對市場經濟的質疑言論蜂涌而起,《人民日報》評論員馬立城回憶說,“那些密集的連珠炮似的批評文章滿天飛。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十分罕見的現象”。
而同時,城市的國企改革也走入了瓶頸狀態。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滿足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要求,計劃體制的作用在逐步消退,新體制尚未建立,這種“體制缺位”使國民經濟發展陷入了無序狀態,1989年的經濟發展降到了1978年來的最低點。
這些事情使我們認識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已走到了關鍵時期,改革進入了深水危險區,已沒有了石頭可摸,必須抬頭認準方向,走出一條新路來。幸運的是,在歷史需要有人來矯正航向的時候,總是有偉人挺身而出。
1992年初,88歲的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等地,發表重要講話,他把市場經濟問題講得很透徹。鄧小平講出了許多人敢想不敢言的真理,他的南方講話一發表,就得到強烈響應,迅速匯成了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熱潮。緊接著,這一思想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變成了行動的目標。至此,中國已正式摒棄了計劃經濟,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其實市場經濟本身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更不是中國人獨創的,但我們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兩者相結合,讓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起基礎性作用,這是史無前例的創舉。這種創舉,就是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一種新嘗試,一條新路。
設計意圖:走市場經濟的道路是當今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道路,1992年中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不能簡單理解為水到渠成的事情,理論的演進經歷了曲折艱難的過程。法國思想家、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格森曾說:“說社會的進步是由于歷史某個時期的社會思想條件自然而然發生的,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它實際只是在這個社會已經下定決心進行實驗之后才一蹴而就的。這就是說,這個社會必須要自信,或無論怎樣要允許自己受到震撼,而這種震撼始終是由某個人來賦予的[6]?!痹跉v史的重要關頭,是鄧小平等領導人把握住了改革的節奏。正是有了領導人的正確決策,才堅持了正確的道路,所以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下,中國才能保持強勁的生命力。通過這些學習,從而讓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增強洞察力和使命感。
第五部分 新時代的長征路
呈現材料:
材料1 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地包產到戶、分散經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耕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地塊分割,農業機械和科技難以開展大面積作業,嚴重影響土地的收益和效益。為了提高農業效益,小崗村又把分到各家各戶的土地再一次集中起來。
——2017年12月17日央視財經《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
材料2 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今后7年內,將禁止該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訊出售任何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此次事件讓我們再次認識到: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2018年4月18日《人民日報》
材料3 必須清醒看到,我們……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
——習近平“十九大報告”
設問: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在現代農業高速發展的今天,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與大市場、大流通的大農業發展已不相適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能代表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發展農村規?;洜I,實質上是改變農村單家獨戶的經營方式,加快土地的流轉達到相對集中,優化土地、勞動、資金的組合,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既可以使生產規?;?,產業化,又可提高土地效率[7]。2013年底,小崗村率先在安徽省開始土地確權試點,目前小崗村耕地全部完成確權登記,全村已流轉土地8800多畝,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的高效農業在小崗村身上,我們看到中國農村近四十年發生的巨大變化,也看到了新時期、當年的改革者重新上路的腳步[8]。
發生在2018年4月的中興事件觸碰到了中國通信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的痛點,說明中國仍然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高科技企業。習近平總書記告誡說:“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p>
再聯系十九大報告的所涉及的問題,可以知道,在我們這代人的路上,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深思和解決。但是,道路決定命運。一個國家和民族,有了正確的道路,才能乘風破浪。
設計意圖:這節課的最后落腳點是社會現實中的難題,這些材料的選取非常具有時效性性。歷史學科的學習本就應該密切與現實生活聯系,通過歷史更好地認識現實,通過現實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同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9]。這一部分設計的問題就是要鼓勵學生對歷史和現實進行獨立思考,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危機意識,體會“改革永遠在路上”。這種關注現實的人文情懷正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所要求的家國情懷,以此培養學生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學感悟
在這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幫助學生通過厘清改革的脈絡,從過去的經驗中汲取智慧,施惠于現在,并在教學中嘗試滲透歷史核心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考能力和社會人文關懷。并且,筆者還試圖引領學生對歷史和現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不斷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而這些正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從當今中國的發展來看,正如“中興危機”說明我們缺乏真正意義的高科技企業一樣,我們仍缺乏獨創型的人才。而獨創型的人才有賴于科學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學科核心素養指導將引領中小學課程改革實踐,它順應了國際教育改革的趨勢,有利于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育質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將培養學生的五大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操作目標。雖然不是每節課都同等強調這五個素養,但根據教學內容的可滲透性,有機地嫁接部分目標,還是有必要的。只有在教學途徑上承載,學科能力的養成才能落實,教學內容和核心素養才能成為有機整體,這樣歷史學科能力培養才不至于陷落在單一的考試測量內。
參考文獻:
[1] 李子建,張善培.優化課堂教學:教師發展、伙伴協作與專業學習共同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133.
[2] 周其仁.改革三十年的力量[N].浙江日報,2008-12-23(3).
[3] 〔美〕庫恩.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55.
[4] 楊江.建國以來十大經濟熱點[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71.
[5] 陳佳貴.新中國管理學60年[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37.
[6] 許知遠.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54.
[7] 規?;洜I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N].貴州日報,2007-09-20(2).
[8] 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N].央視財經,2017-12-17.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
(責任編輯:涂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