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志丹
目前初三歷史復習的主要問題是:由于復習內容多、時間緊等原因,復習課往往變成了默背知識點和做題目兩個流程。這不僅耗費了大量時間,也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新課程改革和歷史新課標都要求老師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虞彩萍老師也指出:“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和拐杖,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1]結合上述幾點要求以及多年對初三歷史教學方法的探索,筆者認為導學案既是打造高效初三歷史復習課的有效載體,又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平臺和拐杖。
筆者一般把復習型導學案分成“學習目標”、“課前梳理”、“課堂探究”、“鞏固反饋”四個部分,其設計目的是為了整合知識,引導學生“學、練、結”所復習內容,提升學習能力,體現學生“二次學習”的效果。下面就以初三歷史單元復習《統一國家的建立》導學案的設計為例,來談談它對打造高效復習課的作用。
一、精練精導,定向升效
單元復習內容繁多,老師應利用導學案,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明確目標,突出重點難點。因此,在制定《統一國家的建立》導學案的“學習目標”過程中,筆者主要進行了三項研究:①《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以及在此基礎上編制的《新課程初中能力自測叢書·歷史》中有關本單元的課程內容。②學生的學情: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通過復習能達到的水平;學生對于本單元知識點的興趣導向。③教師在教學中對于本單元重難點的把握,以及考點中易錯點的經驗總結。
在此基礎上,對學習目標設計如下:1.識記層面,即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較快再現或再認識的基礎、常用知識點。如:秦朝統一的時間和疆域四至、秦始皇為鞏固統一所采取的措施、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內容、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開通的史實。2.理解層面,即通過導學案中活動環節的實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表述、解釋、遷移能力。如:評價秦始皇、比較秦皇漢武為鞏固統一所采取的措施、總結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3.運用層面,即通過拓展延伸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突破考試中的難點和易錯點。如:探討我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在思想和文化領域的發展趨勢、總結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綜合上述教學目標,還可以總結本單元復習重點: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大一統”的史實;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通。難點:評價秦始皇;我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趨勢。通過“學習目標”的制定,使學生明確了本單元的具體復習要求,從而達到了精確引導,定向提升課堂效率的目標。
二、創設思維導圖,系統建構提效
葉圣陶先生說過:“知識那么多,哪里教得盡?樣樣知識一定要待老師教了才懂得,也不是辦法,教育雖然著重在‘教字,最終目的卻在教育者‘自求得知”。[2]打造一堂高效的復習課,課前的充分預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也是老師通過“導”,使學生“自求得知”的重要體現。在“課前梳理”部分,筆者一般用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建構單元知識體系,如: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本單元主要知識點。下面呈現一位同學的設計:
此設計的優點在于:1.通過“時間軸”,學生對本單元主要歷史事件的先后有較清晰的認識,初步構建了由“點”到“線”的知識體系;2.通過比較本單元主要知識點“秦皇漢武鞏固統一的措施”,初步構建了由“線”到“面”的網絡知識結構。通過這樣一張“思維導圖”,比較系統地建構了本單元知識體系,學生對于單元復習內容熟悉程度大為提高,從而大大提升了課堂復習效率。
三、巧設導學活動,主題探究顯效
要提高課堂效率,最重要的是對導學案中“課堂探究”部分的設計。筆者圍繞本單元的重點難點,把這部分內容設計為三個活動版塊,即:“秦皇漢武措施篇”,“歷史人物功過篇”,“秦漢疆域與對外交往篇”。每個版塊圍繞一個主題,以重要知識點為核心,設計活動任務,由基礎到拓展運用,能級逐級提升,各主題版塊之間又互相聯系成一個有機整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兼顧了整體,從而達到更好地引導學生“探索、辨別、歷練”的目的。例如,圍繞“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這一復習重點,筆者設計了一道基礎題: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在中央和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他創立的這套制度叫什么?此題主要涉及到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政治措施,而政治方面的內容,又是歷年中考涉及頻率較高的內容,針對性較強。又由于是基礎題,所以筆者要求學生個別回答,以檢測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礎上又設計了一道提高題,材料:某位皇帝認為:秦朝以來各朝君主都沒有吸取“秦設相”的教訓,都跟從設立,結果影響君主,原因是他們“擅專威?!?。問題:材料中皇帝認為要廢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丞相”一職在什么時候被廢除?此題有一定難度,所以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解題的基本能力——依據材料回答問題。另一方面,“丞相”的廢除是一個知識拓展點,可以切入到拓展層次的訓練。因此,筆者進一步設計了一道拓展題:根據所學知識,小組合作探究,設計一張中國古代地方制度變革表。最后請總結: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趨勢是什么?以下便是某一組學生展示的作品:
從此表中可以看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斷加強,因此小組同學又得出: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加強這一結論。綜上,此題從秦始皇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措施入手,復習到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最后總結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層層深入,前后聯系,真正起到了“窺斑見豹”的作用。在其它的版塊中,筆者也設計了類似的活動形式,如“提問回答”、“小組探究”、“小組辯論”等,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提高了活動探究的質量,從而使課堂顯效。
同樣,利用導學案課堂練習部分來進行復習反饋,無疑是彰顯課堂效率的好方法。筆者在練習題的設計和挑選上遵循“針對性、典型性和綜合性”三大原則。所謂“針對性”即老師要關注學情,及時發現學生在復習中的薄弱環節,通過練習加以鞏固。如在本單元的復習中,筆者發現學生對絲綢之路所經主要地區名稱掌握不是很好,于是設計了一道選擇題加以鞏固:
近年來,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某旅游愛好者團體發起“重走絲綢之路”活動,以便考察沿線經濟情況,他們設計的路線是:
A.長安→新疆→河西走廊→中亞→西亞→歐洲
B.長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亞→西亞→歐洲
C.河西走廊→新疆→中亞→西亞→歐洲→長安
D.新疆→河西走廊→長安→中亞→西亞→歐洲
通過此題(答案B),學生對絲綢之路的起止點以及途經的主要地區有了進一步的掌握,起到了針對薄弱、易錯知識點進行鞏固的目的。所謂“典型性”和“綜合性”原則,一是要建立題庫,選取歷年模擬考和中考題,進行“典題訓練”,增強學生對中考題的熟悉度,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二是題目的挑選與設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中鞏固復習知識。例如為了使學生加深對秦始皇的認識,筆者挑選了這樣一道材料題:
某校初三學生小明對秦始皇的評價: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過。他統一了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混戰,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他建立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但他實行暴政,最終導致秦朝滅亡。
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看法?說出你的理由。你認為小明在評價歷史人物上有何特點?
借助材料題,學生可以從正反兩方面認識秦始皇,更為客觀深入,并且最終可以總結出應客觀、公正、一分為二評價歷史人物的觀點,與本課的難點所呼應。通過這些針對性強又兼顧基礎性和拓展性的練習題,老師真正達到了定向檢測復習效果,彌補復習缺漏,鞏固和提升所復習知識的效果。這是高效課堂的重要保障。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知識多得很,新事物層出不窮,課本里是寫不盡的,所以必須練成功自己發現問題和求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盵3]而利用導學案進行復習和教學,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和探索者,為打造高效課堂提供保障。
【注釋】
虞彩萍:《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及反思——以蘇州市通安中學為例》,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1頁。
葉圣陶著,朱永新編:《葉圣陶教育箴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66頁。
葉圣陶著,朱永新編:《葉圣陶教育箴言》,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