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 要: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爭,在黨的帶領下長期抗戰,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關鍵性因素,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具有重要作用。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我國是最早反抗法西斯的國家,在世界上開辟了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本土戰場,為日軍帶來了嚴重的傷亡,對于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更大的貢獻。本文從中國抗日戰爭角度著手分析,客觀闡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起到的作用,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世界反法西斯;中國抗戰;作用;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亞洲的主要戰場,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9月3日結束,在日本侵略戰爭中,日軍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抗日戰爭從開始到結束,與日本法西斯展開了一場正義和邪惡的頑強斗爭。這一場戰爭對于人類歷史文明和全世界和平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面對法西斯的侵略,是否敢于抵抗侵略成為全世界各國首要待解決問題之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廣大人民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而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生力軍,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掀開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1931年,日本策劃的“七七事變”爆發,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企圖通過閃電戰短時間內滅亡中國,在短時間結束中日戰爭[1]。中國則采取持久戰策略,將日軍引入其中,為了可以抵御日本強敵入侵,國共兩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形成了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逐漸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一個戰場。在正面戰場,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會戰和武漢會戰等戰役,促使日均元氣大傷,受到了重創。在上海作戰期間,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即便面對炮火的威脅仍然勇敢前進,軍民同仇敵愾,誓死斗爭。在臺兒莊戰役中,也正是由于守軍的頑強抵抗,殲滅日軍11984人,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敵后戰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山西平型關戰役中,殲滅了日軍100余人,是全面抗日戰爭以來的首次大捷。隨后,同年11月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隊伍,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開始了全面的抗日游擊戰爭,先后建立了六個抗日根據地,采用靈活的游擊戰術,在敵后戰場不斷侵擾和消耗日軍。通過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配合,日軍被迫在中國戰場兩面作戰,隨后進入持久戰爭階段。
二、牢牢拖住日本陸軍主力,成為亞洲反法西斯主戰場
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原本的“速戰速決戰略破產”,在中國軍民的奮勇抵御下,促使日軍不得不增兵,將超過陸軍94%的兵力投入到中國戰場。在正面戰場,中日兩軍對峙,不斷侵襲和打擊著日軍[2]。而日軍發動了一系列的作戰,盡管中國軍隊的勝績遠遠少于敗績,但是在與日軍對峙中仍然保持著頑強的抵抗,日軍所提出的破壞抗日統一戰線目的未能實現。
敵后戰場在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下,通過靈活游機戰術嚴重打擊了日軍士氣,為后續的抗日戰爭勝利營造了有利條件。1939年11月7日,八路軍在山西五臺山作戰中,擊潰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團長;隨后在1940年8月20日,在華北地區快速襲擊日軍后方,殲滅了超過2.5萬偽軍,破壞了日軍華北地區的交通線路,也是歷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百團大戰后,日本在華軍事作戰重點發生轉移,逐漸從正面戰場轉向敵后戰場,集中兵力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3]。但是,在抗日戰爭持續推進中,抗日武裝隊伍不斷壯大,敵后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力。通過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密切配合,將日軍陸軍主力牽制在中國主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陸軍投入了51個師團兵力,中國戰場35個兵團,有超過70%的兵力集中在中國戰場,而在太平洋戰場的兵力僅占20%。中國戰場殲滅日均人數遠遠高過太平洋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制約日本世界戰略,協調其他盟國作戰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中國的勝利,同時也是世界的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世界各國之間相互支援,在促進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蘇美等盟國反法西斯戰爭展開。以中國為基地攻占蘇聯遠東地區,是日本侵略戰爭的主要方向,進攻蘇聯的前提是占領中國,但是遭受了中國軍民的殊死抵抗,日本被迫將更多的軍力投入到中國戰場,無法將對蘇作戰提上日程[4]。1941年6月,蘇德戰爭正式爆發,蘇聯全力應對德國進攻,為日本北進帶來了一定可趁之機。日本與德國兩側夾擊蘇聯,但是由于大量的兵力牽制在中國戰場,北進蘇聯戰略是不切實際的。隨后,蘇德兩國在斯大林格勒進行交火,德國多次請求日本對蘇聯宣戰,但是由于日本軍力不足,拒絕了德國的多次協同作戰請求[5]。也正是日本的決絕,避免了蘇聯的兩線作戰,可以全力對抗德國法西斯,為抗德戰爭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中國積極推動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二戰勝利后,中國的結盟外交取得了可觀的成效,公認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國之一,但是中國法理地位仍然處于劣勢。在我國表達了強烈抗議下,美英政府在1943年1月宣布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與中國重新簽訂新約,在法理上取得了平等地位。隨后,與美英蘇大國一起參加戰后國際秩序重建,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和公告,為戰后國際新秩序框架的構建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結論:
綜上所述,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將日軍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打破法西斯聯盟,經過長期抗爭,中國抗日戰爭獲得了勝利,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廣大人民也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換來的勝利來之不易,對于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馮俊新.尊重歷史 面向未來——為“抗戰歷史”正名[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10(04):93-95.
[2]許佳.“二戰—抗戰及戰后國際和平”中俄國際學術論壇會議綜述[J].東北亞論壇,2017,26(01):123-126.
[3]尹磊.論中國少數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作用[J].馬克思主義學刊,2016,4(03):228-237.
[4]楊東升,張驥.以豐富的電視語言弘揚抗戰精神——央視《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導演闡述[J].中國電視,2016,22(08):25.
[5]于泓.國民黨精銳主力74軍抗戰記——謹以此文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1周年[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23(07):251-252.
(作者單位: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