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
摘要:競技武術是在傳統武術與近代競技體育融合而生,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發展情況卻不容樂觀。本文結合當前競技發展情況與武術運動本身的特點分析,認為競技武術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屈附于西方競技體育,其次理論體系的不完整,其三國際化水平低。
關鍵詞:競技武術;問題;民族特色
中國武術發展至今,陷入“越武越寂寞”[1]的境地。競技武術在民國時期開始萌芽,慢慢成型、激進發展與完善,到20世紀90年代提出競技武術入奧的設想,競技武術一直向著西方競技體育的“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發展,同時比賽規則和要求也是更加具體、細化和完善,武術標準化水平也越來越高。但競技武術在不斷強化的同時,過度的文化模仿和對入奧的過分追求,競技武術也在發生著異化。這種異化表現在多個方面,存在的多種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都是擺在武術工作者和研究者面前的突出問題。
一、屈附于西方競技體育
近代隨著西學東漸的文化改良,以及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吸收先進西方思想以復興強國,傳統武術也吸收了西方競技體育的“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思想,以改良的方式加快武術在國內以及在國外的傳播。這在接收西方體育觀念中,算是一種進步。西方競技體育崇尚一種力之強者的哲學,強調主動進攻,快者贏,強者勝,以強勝弱,通過一決勝負體現外在征服,是其成功的標志。[2]競技武術一直模仿學習西方競技體育奧林匹克運動“更高、更快、更強”的理念,漸漸地也對競技武術套路提出了“高、難、美、新”的審美和競賽要求,競技武術被無形的屈附于西方競技體育之下。
傳統武術在形成之初,就根植于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之中,“講究用意、行氣、用勁的巧妙和整體和諧,追求功夫的彰顯,通過說招、試招,顯示功力,表現技藝,取得心理上的輸贏和人格的完善”[3],技擊是其本質屬性,講究健身、防身和修身,而在競技武術慢慢發展起來之后,講究動作的統一規范和標準化,套路更注重審美的要求以及比賽場上的精氣神的展現,技擊性被弱化。進而在套路比賽中評分細則和扣分點更加具體,操作性逐漸加強并很快應用到比賽中,形式上類同于競技體育體操等的比賽,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模糊性的特點也在競技武術中變得清晰明化,趨同于西方競技體育的文化特點。
二、缺乏完整理論體系
競技武術從中國傳統武術中分化出來,特點突出,節奏鮮明,可圈可點,但多為技術方面的傳承和變化,真正缺乏傳統武術完整的理論基礎(體系)。競技武術作為新鮮事物,其理論體系也較為單薄和淺顯。雖然借鑒了一些西方競技體育的體育理論和思想,但也多是為了適應競技武術發展的需要,還沒有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完整的學科體系,暫時還不能與競技武術的技術發展相協調。
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是和入奧的目標休戚相關。從一定的角度來說,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競賽規則有利于競技武術快速加入奧運會的行列,以及避免與其它競技體育項目雷同而影響入奧的進度和進程。例如空手道的理論傳播就和空手道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有一定的關系。一種體育項目的理論傳播對技術傳播具有促進作用,船越義珍在傳播空手道技術的同時,指導出版了《空手道教范》,對空手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4]若想要競技武術得到更加穩步完善的發展,指導競技武術發展的理論體系必須要完善完整的建立,進而才可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和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三、國際化水平低
武術文化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崇德尚禮,并以德服人,武為外形,講究形神兼備、內外相從,融健身、防身、修身于一體,并在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形成,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含蓄性,不主動外露和進攻,追求自身的自我完善,具有“泛道德主義傾向”;西方競技體育崇尚強者文化,追求外形的強壯、速度的飛快、力量的強大,拼搏競爭,超越極限,踐行“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格言,不斷超越自我。武術文化和西方體育文化的隔閡構成了競技武術國際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文化之間具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和行為方式,武術文化的神秘高深和西方競技體育的簡單直接促使兩者之間將有一段距離的行走才能靠近。
競技武術在國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兩個極端,一是武術套路,二為武術散打。從中國武術的發展近況來看,全國武校和武術組織眾多,但一般來說,習練武術散打者很少練習武術套路,習練武術套路者很少有攻防實戰練習。武術散打以實戰訓練為主,不注重武術的藝術性表現,武術套路注重發揮自身演練技術,更多的展示了武術的藝術觀賞性,進行實戰訓練的較少,他們的最終目標都是在比賽場上取得更好的比賽成績。武術的這兩種形式使武術向兩個極端發展,無法找出“打練結合”的一種形式,國外習練者更是難以摸清武術的脊柱脈絡,不利于競技武術的國際化傳播。然而據了解,中國傳統武術的習練形式和練功方法在國外的習練人群更多,群眾基礎更廣,所以中國競技武術的國際化發展之路是值得深思并且任重而道遠的。
參考文獻:
[1]王國志,邱丕相.中國武術“越武越寂寞”的癥結及發展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
[2]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馬敏躍,鄒國建.對競技武術發展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4.
[4]李龍.當代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關系之解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
[5]王怡.當代競技武術發展趨勢的文化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