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適應我國現有發展需求,供給側改革應運而生,且“去杠桿”是這其中的核心環節,而針對本身融資較困難的中小企業,缺乏去杠桿基礎,“去杠桿”無疑會加劇其融資難現狀。本文針對“去杠桿”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更好地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實施。
關鍵詞:“去杠桿” 中小企業融資 影響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10(b)-030-02
國務院于2016年10月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自此之后“企業杠桿率”成為政府和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話題。2017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指出,要積極穩妥去杠桿,將降低杠桿率作為首要任務,加大企業存量資產的使用效率,促進部分資產向證券化轉變,注重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完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杠桿管理,將企業負債控制到合理范圍之內。
我國企業之所以杠桿率過高,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結構特征,在我國社會結構中,企業杠桿率較政府、人民要高;二是行業特征,一些傳統行業的企業杠桿率相對于新興產業的杠桿率較高;三是企業特征,國有企業大多通過銀行借款籌資,負債率、杠桿率高,但中小企業由于向銀行借款受限較多,審批嚴格,杠桿率相對較低。
我國現行經濟改革的重要關注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去杠桿”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去杠桿”即降低杠桿率,是指金融機構或市場減少使用杠桿,償還之前通過各種方式借到的款項從而減少負債。然而中小企業的融資條件在社會融資總規模中本身就差于國有企業,因此,融資難問題在中小企業之中再次顯現,推進“去杠桿”改革,對于原本處于融資弱勢的中小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
1 “去杠桿”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1.1 統一化“去杠桿”的連帶效應
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等高負債率主體,采取如清償債務等去杠桿措施,整個市場也受到影響,市場流動性放緩,資產價格下降,隨之,中小企業就會陷入“債務通縮”危機。同時,資本與流動性的下降也會使得銀行縮減放貸額度,甚至會影響一些財務良好狀況、無需減債的中小企業,從而使部分中小企業融資受限。因此,中小企業會在去杠桿的進程中轉變為金融危機的間接受害者,從而對部分實體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1.2 金融機制非正常化,中小企業缺失去杠桿基礎
作為市場主要參與者的中小企業,其對利率反映是較為敏感的,同時杠桿能夠起到放大作用。因此,中小企業將會在經濟形勢下行、經營狀況欠佳的情況下主動“去杠桿”,然而,并不是真正市場主體的國企等“預算軟約束部門”,對利率卻不敏感,有近乎無限的資金需求,結果一路加杠桿促成今日之高杠桿現象。此外,我國的金融機制發展出現扭曲,造成資源錯配,一部分有著政府背景的國有企業,對國家經濟貢獻小,占用著大量資源,生產效率低下。同時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受限,導致中小企業資金來源獲取渠道受阻,杠桿利用效率低,沒有去杠桿的良好基礎。
1.3 外部經濟環境壓力
國家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杠桿”的大環境下,伴隨著結構轉型,經濟發展趨于平緩,外部環境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壓力,因此對中小企業提出更多要求,促使其加強風險管控、提高自身經營能力。對中小企業來說,先天優勢不足,致使其融資渠道受阻,市場所帶來的風險極易從財務風險進一步向融資風險轉化。在此情況之下,更需要中小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嚴格把控企業風險,行之有效地進行財務規劃與預算,但這些方面卻是中小企業的軟肋,部分中小企業依然會出現資金運轉困難和經營業績下滑的慘象,造成了融資再次受限的結果。
1.4 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再次顯現
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難已是不爭的事實。其在初創階段,主要依靠內部融資和民間資本借貸為主,此時的企業規模小、信息相對閉塞,財務制度也不完善,較難取得外部借款,資產負債率極低,不存在去杠桿的基礎。而在成長階段,企業規模擴大,隨著企業制度的逐步完善,急需大量資金,開始依靠外源融資,而銀行對中小企業借債資格的審查嚴格,中小企的融資數量受限,加之“去杠桿”政策的實施,中小企業貸款額度再次被消減,導致一些無需減債的中小企業減少借款額度,再次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2 解決對策
2.1 定向資金扶持,保證資金來源
“去杠桿”對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對中小企業融資卻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造成市場流動性的放緩,加劇中小企業資金缺乏,融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為了順應政策的實施,保障中小企業的發展,“去杠桿”的同時,政府還可以設立專項資金,保障中小企業發展,如借助MLF、PSL等一些新型金融工具,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可見,要想使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得以解決,就必須令財政和貨幣政策一同發力、雙管齊下,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另外,在推進國企等高杠桿主體“去杠桿化”的同時,必須要注意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保持資金面的平衡,從而助力中小企業的發展。
2.2 矯正金融扭曲,助力中小企業融資
“預算軟約束”是我國已存在的金融業發展的非正常現象之一,由此也引發了金融資源的錯配。國企等“預算軟約束”部門較易獲得大量資金,占用大批優質資源卻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恰恰相反,中小企業對資金、優質資源有所需卻得不到滿足,發展空間被擠占。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應完善預算約束制度的改革,規范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與用途,提高國有資金的使用效率,逐步增強國企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矯正金融扭曲,滿足經濟貢獻較大的非國有企業的資金要求,為資金能夠適時地流入到優質的、有發展潛力的實體企業中而保駕護航。
2.3 加大金融培訓,中小企業補短板
中小企業在我國起步晚,發展緩慢,人才不是很充沛,金融人才尤其缺乏,對企業資本的來源與應用認識程度不高,在融資過程中,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少,不知如何與銀行和投資方溝通協商,吸引其為企業注資,從而錯過許多較好的融資機會。此外,中小企業在風險管控、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也欠缺較多,問題突出。積極開設中小企業普惠金融培訓,有助于中小企業整體金融素質的提高,完善中小企業金融人才體系,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同時中小企業自身也應強化內部建設,彌補自身不足、從而全面提升自身實力。
2.4 積極開展私募股權融資,助力中小企業融資
根據國內外過去多次去杠桿的經驗看, 中小企業許多已成為去杠桿的犧牲品。 如何轉換此不利局面?可以運用私募股權融資,擴寬資金籌集渠道,特別是針對非上市中小企業。實施私募股權融資, 通常需要以下步驟:(1)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包括確定融資額度、鎖定潛在投資者范圍,尋找財務、法律顧問、制定資本結構等;(2)初步選擇投資人并確定框架性協議,確立一至兩家意向性投資人;(3)做好調查及商業談判;(4)簽訂談判達成的協議及投資人資金到位。通過私募股權融資擴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3 結語
本文通過對供給側改革之“去杠桿”政策的解讀,結合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詳細分析了“去杠桿”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并提出了四條相應的解決對策,包括定向資金扶持、矯正金融扭曲、加大金融培訓力度以及開展私募股權融資。隨著踐行我國宏觀政策“去杠桿”的同時,結合針對中小企業一些融資策略,將更有利于供給側改革的落實。
參考文獻
[1] 孫子安,鮑孝慈.當前中小企業應該“去杠桿”嗎?——基于金融成長周期的視角[J].金融與經濟,2017(7).
[2] 鄭潔.中小型企業運用財務杠桿存在問題及對策[J].科技展望,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