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奇劍
摘 要:《品德與社會》在廣大農村學校進行教育教學的有效實施是一漫長的過程,是一項艱巨的教學任務,需要我們持之以恒的堅持和不懈地努力。只要以學生為主體,采用課堂教學與走出教室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方法,《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牢固樹立學生“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主渠道,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修養主陣地,結合《品德與社會》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培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農村學校里讓《品德與社會》課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學校;品德與社會;行為習慣;道德品質
《品德與社會》是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為重點、道德品質形成為重心、學生經歷社會生活為基礎,目的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在我們農村小學其實被忽視,把它當作一門不重要的課程,找一些年老體弱的老師擔任,或者就是老師兼任不進行評估考核。如何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在廣大農村的這種現象發生改變呢?又怎樣才能教好《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呢?我通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積累了一些教學的經驗,談一下我的幾點看法供參考:
一、轉變對《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在農村要打破這種現狀,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思想認識轉化,強化《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將《品德與社會》課與其它課程一樣同等重視。其二教務處要強化監管指導,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管理,任課教師應積極進行教研,精心設計教案,探討教學方法,打造高效課堂,讓《品德與社會》課真正能成為開啟少年兒童的內心世界的鑰匙,把每個孩子的美好心靈引入健康成長的路上,學會做人、做事,塑造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形象,進而起到立德樹人的教育作用,使學生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能在做事中學會做人,在做人中學會做事。
二、根據農村具體情況,營造教育教學的良好氛圍
農村是一個地域遼闊、山清水秀、景色優美的廣闊天地,可如今在這遼闊的農村里就有許多學生不熱愛生養的這片熱土,不想勞動,怕勞動。這些學生都有一些共同點,就是聰明好學,能克服困難,不嬌氣,遇挫折不氣餒,在學習上認真刻苦,成績都較好,他們都是好孩子,目標是通過努力讀書升入大學學習,跳出農門,離開家鄉,走進城市脫離農村。這種思想的形成在農村根深蒂固,家長互相攀比,學生聽從家長安排。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學要緊緊結合農村實際,結合學生農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突出農村特色。面向社會,面向家庭,在實際課堂內外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熱愛自己家鄉,熱愛勞動,熱愛農村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的教育,同時多與家長溝通,更新家長觀念,家校密切合作,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打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懂得學習真正的目的是使自己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做一個有高尚品質、道德情操的人。
三、重視《品德與社會》教學,努力提高道德素養
我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通過精心設計教案,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教學活動熏陶學生,使學生對未來人生做正確的選擇,使學生的道德素養不斷提升,爭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同時認清前進道路方向,不迷失做人的原則。因此,我特別注重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效果,促使學生思想道德規范逐步內化,使《品德與社會》這門重要的課程真正成為打開心靈的窗戶,取得顯著效果。
(一)提高學習《品德與社會》興趣,培養情感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活動中我通過師生互動,情景結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最好的老師就是興趣,有了興趣就能自覺地學習、掌握領會實質、激發情感、感受品德教育。如在《偉大的先人》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利用現有的條件查找資料多方收集有關先人的資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上有關先人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掌握中華民族至圣先師孔子是一個杰出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懂得是他開創的中華民族偉大教育事業。正因為孔子的偉大教育思想,中華文化、文明才譽滿天下。本課我們還認識了司馬遷,他是偉大的史學家,他以堅韌頑強的毅力,非凡淵博的學識,寫下歷史巨著——《史記》,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而在歷史上有許多像司馬遷這樣的人,為了理想和事業,堅持不懈地努力著、奮斗著,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司馬光19年編寫《資治通鑒》,如李時珍27年完成《本草綱目》,賈思勰10年寫出《齊民要術》等。通過這些為中華民族建立了不朽功勛的鮮活人物,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對民族自豪感,觸動了內心,課堂氣氛活躍,個個都熱情高漲立下決心,一定要以先人為榜樣,自己嚴格要求,鍛煉堅定的意志,養成優秀的品格。做一個有道德、有知識的社會有用的人。
(二)通過《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讓學生走進生活,學會做人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列舉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例,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感受和體驗,然后把生活的真實狀況表達出來。如在教《想想他們的難處》,讓學行模擬體驗殘疾人活動、生活。分別進行不同活動的模擬:左手寫字、只手整理書包,用腳趾夾落在地上的筆,蒙著眼在教室里走路等等。讓學生真正體會身殘的人艱難的生活,從而產生尊重殘疾人,幫助殘疾人,關愛殘疾人的思想感情,當遇上殘疾人能自覺禮讓并去幫助他。讓學生走進自己的生活,走進現實社會,在現實生活實踐中自覺自愿的不斷認識道德并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
總之,《品德與生活》是小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于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和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讓農村小學學生喜歡這門課,真正的從這門課中有所收獲,需要農村廣大任課教師根據課程和農村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教學思考與創新,改進教學方法,互相交流學習,使《品德與生活》成為農村小學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養成的一個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郭鳳春.改善農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初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6):32.
[2]杜亞芹.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初探[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52):11.
(作者單位:廣西百色市平果縣同老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