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燦 林鳳明
【摘 要】1995年,我國提出經貿合作區建設至今,我國已經在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中非經貿合作區。這些合作區的建設對于促進非洲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文章主要針對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模式進行探討,并提出合作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及解決策略。
【關鍵詞】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模式;可持續發展問題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6-0026-02
1 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的背景和動因
1.1 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背景
一直以來,中國與非洲各國之間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貿易往來及援助活動,而貿易往來及援助活動的實現則依托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建設。1995年10月,中共中央明確提出要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獲得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對外援助國家,并且在援助國建設經貿合作區,以這樣的方式來幫助受援國發展經濟。1998年,中國應埃及邀請,啟動了蘇伊士特區項目,并且之后在蘇伊士特區項目的基礎上建立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為埃及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2 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動因
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的目的除了要將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受援國,幫助其發展經濟外,還能讓中國企業“走出去”,開闊視野,同時融入國際市場。除此之外,建設中非經貿合作區還有4個原因:第一,通過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能夠形成一條完整的海外產業鏈,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第二,中國生產的產品可以通過非洲國家出口到歐美市場,通過這一渠道出口的商品擁有無配額限制或者免征關稅的優勢,因此對于解決我國與歐美國家的貿易摩擦問題有著巨大幫助。第三,通過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能夠實現國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將國內過剩產能轉移到非洲國家,不僅能夠解決國內產能過剩問題,還能夠促進非洲國家經濟發展,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質量。第四,經貿合作區建設是推動非洲地區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要幫助非洲地區改善經濟面貌。
2 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建設模式
2.1 發展模式
從當前已經建設的中非經貿合作區來看,合作區的發展模式主要以政府作為支持,同時國內企業作為主體,優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此吸引更多國內企業入駐合作區,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并且確定合作區的發展定位。在這其中,政府一般指中非雙邊的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當然,在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初期,中國商務部會采取招標的形式甄選具備較強實力的國內企業進入非洲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會給予企業一定的資金與政策支持。之后,中非經貿合作區的經營主體可以在國內各個地區進行招商引資工作,吸引更多資本與企業參與到合作區的建設當中。從當前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實際建設情況來看,較為知名的企業主體包括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中非萊基投資有限公司、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等。當然,要確保中非經貿合作區健康、有序發展,必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功能應當包括供水、供電、道路交通、通信、排水及辦公樓等。只有完善這些基礎設施,才能吸引更多企業入駐合作區。招商引資對合作區的建設有著重要作用,合作區的經營主體可以通過平臺優勢和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入駐貿易合作區,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這些優勢能夠幫助企業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并且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產業集群建設及發展定位一般是在合作區建立初期制定,隨著外部環境及市場變化,定位及建設方向有可能會做出調整。
2.2 功能模式
從功能模式上看,中非經貿合作區主要分為資源開發型、加工貿易型和多功能型3種類型。資源開發型的代表是贊比亞的謙比希礦區,這是依靠當地礦產資源而形成的合作區。加工貿易型的代表則是蘇伊士經貿合作區,這一合作區利用低廉的生產要素、便利的交通條件及優渥的對外貿易政策建立而成。多功能型也被稱為綜合型,從當前我國中非經貿合作區實際建設情況看,多功能型合作區包括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尼日利亞廣東經貿合作區等。
2.3 盈利模式
眾所周知,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其盈利并不能在短期內實現。大多數中非經貿合作區在完成建設后需要10~15年才能實現盈利。然而,長時間無法盈利必然會給企業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因此,為了確保合作區順利建設,同時減輕企業負擔,一般情況下企業會采取投資、建設、招商、運營同步進行的滾動模式來經營企業。除此之外,由于合作區建設需要不斷注入大量資金,因此必須不斷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到投資當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確保中非經貿合作區的正常運轉,會使用礦產資源、房地產售賣的形式實現盈利工作,幫助企業在未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3 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3.1 前期資金投入過大
中非經貿合作區在建設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并且需要10~15年才能實現盈利。雖然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但仍杯水車薪。從當前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實際建設情況來看,贊比亞、萊基等地區的合作區都存在資金缺乏問題。
解決對策:要想解決資金問題,除了政府需要加大對中非經貿合作區的支持力度外,還需要開拓融資渠道。融資的合作方不要局限于國內的銀行和基金組織,還可以爭取世界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等合作。這樣可以減少國家與企業的經濟負擔,進一步促進非洲地區經濟發展。
3.2 合作區規劃定位問題
從當前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實際建設情況看,合作區的規劃定位同樣存在問題,主要包括規劃不合理、定位不準確等。常見的規劃定位問題出現在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建設不符合地方區域或者國家的發展戰略。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合作區的經營主體重新調整規劃和定位,并且詳細調查當地市場,使經貿合作區發揮更大作用。除此之外,人才匱乏也是造成合作區規劃定位偏差的重要因素。
解決對策:要想解決合作區規范定位問題,需要主體經營者對合作區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有清晰的認識,積極吸引具備豐富管理經驗和扎實理論知識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合作區建設當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合作區的可持續發展,使得合作區為地區經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
3.3 內部管理與外部協調問題
中非經貿合作區內部管理與外部協調問題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首先,部分合作區的經營主體對于如何招商引資、如何管理及如何與東道國進行協調沒有豐富的經驗,因此在工作過程中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其次,中非經貿合作區通常都是由幾家股東企業或者機構聯合組成,在內部協調上存在一定難度。
解決對策:解決內部管理與外部協調問題要充分了解東道國的相關法律,并且努力爭取優惠政策,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合作區的良性發展。此外,需要從雙邊政府層面、地方政府層面及合作區層面加強中非之間的合作。
4 結語
綜上所述,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無論對于我國經濟發展還是對于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通過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不僅可以提升國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還能解決國內產能過剩問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并且幫助中國解決與歐美國家存在的貿易摩擦問題。從當前中非經貿合作區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合作區的可持續發展,包括前期資金投入過大、規劃定位不準確及內部管理與外部協調問題。要想進一步促進合作區發展,必須從融資渠道的拓展、深入認識東道國市場及了解東道國相關法律與政策著手,確保合作區進一步完善與發展,為非洲地區經濟建設及國內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 考 文 獻
[1]沈陳.中非經貿合作區的十年建設:成就與反思[J].海外投資與出口信貸,2017(1):45-48.
[2]國家開發銀行“跨境開發區發展模式及其投融資研究”課題組.關于促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建議[J].港口經濟,2017(7):10-13.
[3]徐嘉勃,王興平,許聞博,等.中非產能合作的園區模式研究[J].非洲研究,2016,9(2):105-120.
[責任編輯:鄧進利]